“在东起成都,西到拉萨,两千四百多公里的川藏线上,每公里都长眠着一位年轻的筑路官兵,每个脚印都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路格桑花》
修建川藏公路的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新华社发
视点君今天在办公室里,听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四川乡下的一位老奶奶,不顾家人反对,带上仅有的积蓄,几经周折,恳求旅行社,带她去西藏。在川藏线上,她触摸着冰冷的路面,老泪纵横,哭得没了力气。五十多年以前,老奶奶村里的年轻人都应征加入了十八军。只是,没有人再能回去。
时间回到年,当时的西藏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地区,十八军脚下的路,是自己一寸一寸修通的。在那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高寒冻土地带,十八军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通二郎山、折多山、怒江山等10多座高山,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样的天险急流。
川藏公路重要路段甘孜养路段(年摄)。新华社发
“年12月25日,全长约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从此,西藏和祖国内地紧紧相连,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改变了西藏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开辟了西藏交通新纪元。”对许多人来说,这只是新华社通稿中的一句话;对故事中的老奶奶来说,这却是她一辈子的痛和遗憾;对下文中的刘志均来说,加入十八军,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而在当时,年轻的他却浑然不知。
满载进藏物资的车队,奔驰在青藏公路海拔多米的昆仑山中。新华社记者郭有瑞摄
刘志均:进藏修路,一走,就是一辈子
当十八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西南开进时,24岁的刘志均刚结束了一段惊慌逃离的生活。
正值壮年的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飞机运到云南昆明的第三天,刘志均趁着空当,朝着北面狂奔。回到四川不久,此时正逢十八军行军经过他的家乡,刘志均说,“我想参军,去西藏。”
两次选择,第一次逃离,第二次主动参加,刘志均说,他都选对了。
拉萨,八十四岁的刘志均。
架架车,哑弹制铜锅
年的青藏高原现成的公路几乎一片空白,当时部队走的还是千百年来马骡踏出来的茶马古道。
“我分进了十八军后方司令部雅甘工程处,每前进10公里,我们留下来修建一个道班房,就像古时的驿站,那时,发到手上的除了枪炮,还有人手一辆的独轮木板车。”刘志均至今还经常梦到独轮板车那特有的吱吱嘎嘎声,“我们四川人喜欢叫它作架架车,”架架车成了他们行军最好的“战马”——衣物粮食,施工用具,枪支弹药全靠架架车来驮运。
每修好一个道班房,两到三名战友作为道班房的联络人留下来,刘志均习惯了离别,“有些战友一辈子留在了当地,结婚生子养老。”
日用品很缺的情况下,刘志均和战友想了个办法,将一门哑弹的弹头卸下来,敲成了铜锅,煮饭、烧水,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过去了,刘志均得来的7枚功勋章都送给了朋友,唯独这个炮弹壳打造的铜锅,他珍藏至今。
西藏草原牧民向进藏的车队招手致意(年9月)。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爱上了藏族女青年
十八军为了更好与藏族群众沟通,十八军成立了藏训班,请了当地僧俗老师为官兵教授藏语,“从最基本的字母开始,嘎喀嘎那,答踏答那……”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刘志均爱上了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为十八军做藏语翻译的巴珍,“她是个勤劳、善良的姑娘。”
当刘志均继续踏上行军路时,巴珍毫不犹豫跟上了队伍。
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让刘志均彻夜难眠,他也在规划着自己的新生活。
作为十八军后勤力量,年,刘志均随部队将道班房修到了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根据安排,他留在了江达县,驻守着道班房。
工人们在工地上化冰烧水,准备午餐。唐古拉山上长年居住着10多名藏族养路工,担负着维修和保养公路的任务(年)。新华社记者土登摄
“巴珍作为藏语翻译,本有机会跟部队到拉萨,将来谋份更好职业,但是,她想都没想就留了下来。”刘志均很感谢巴珍,选择和他共度艰苦生活。
此后的10年间,刘志均的三个孩子相继在此地出生。
年,刘志均从部队退伍转入地方,成了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管辖的公路养护段职工,他的三儿子刘从清回忆起童年生活,依然很感慨:“夏天上山采蘑菇,挖野菜,冬天打柴,现在看来很像是郊游,那时生活艰苦,但全家都过得很快乐,父亲经常说,战斗岁月都挺过来了,和平日子有啥过不去坎呢?”
如今,刘志均老人已经84岁高龄,在拉萨安享晚年,他喜欢逛拉萨新城,在繁华街头站一站。
拉萨新城,布达拉宫西边的白塔
刘志均之外,依然在世的十八军老人这样回忆那段艰难岁月:
王贵(时任18军侦察参谋):翻过一座雪山,到达目的地时,出发时带的多头牦牛只剩几十头,人死了数千。携带的粮食吃完了,缺粮的日子里,眼睛都凹进去,手指甲盖都凹进去了。
李俊琛(时任18军文工团团员):雪崩、塌路、许多战士生病。(高原反应和低温严寒使许多战友牺牲)晚上冻得你半夜里可以哭,你手伸出来一拿钢钎,可以把皮粘下一来。
徐永亮(时任18军文工团团员):18军用自己的躯体铺出一条百万农奴解放的大道,这个话绝不是空话,也绝不是大话,是实实在在的。
解放军汽车部队某部二连四班被称为“川藏线上的钢铁运输班”。新华社发
穿越文字和图片,或许如今的我们依然无法完整地想象那段“天路”的修成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刘志均们为“天路”付出的无悔青春。想进一步了解川藏、青藏线的过去与今天,请持续中科白癜风医院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zn/1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