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四川省散文学会主办
《四川散文》联合办刊和指定选稿平台
从边疆战士到军旅作家解甲归田彰显老兵精神——蓉城老兵杨泽明的精彩人生●尹戈(四川)提起杨泽明,许多蓉城甚至全军的文学爱好者都不会陌生。毫不夸张的说,凡是喜欢撰文、写诗的人,谁不知道他的名字?谁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杨泽明长期从事文学编辑、文学组织、文学创作等工作,心甘情愿的为他人做嫁衣,也有过文学创作的辉煌历史,在部队里多次立功受奖,亦是我们成都军区乃至整个全军的的楷模。杨泽明曾经在部队工作了四十多年,他几十年来时刻牢记“群众是根,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他辛勤耕耘书写出了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一、边疆战士怀揣作家梦杨泽明出生于一个平民的家庭,中学生时代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许是命运的眷顾,十多岁的他就参军到了西藏雪域边关,成为一名横枪跨马的边疆战士。他所在的边防部队,驻守在远离故土的喜马拉雅雪山深谷里,除了莽莽苍苍的森林,寒彻肌骨的天风,滴水成冰的土屋,无边无涯的雪野,矗立云霄的山峰……方圆百里没有人烟,士兵们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星球。杨泽明在边防部队紧张而又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在巡逻执勤和紧张训练之余,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除了阅读中外名著之外,更悉心阅读讴歌西藏同胞和金珠玛米(解放军)团结一心共同保卫祖国边疆、建设富裕文明新西藏的文学作品。例如徐怀中的小说《雪地上的长虹》《我们播种爱情》、高平的第一部短诗集《珠穆朗玛》、杨星火的短诗《雪松》和她的长诗《波梦达瓦》等等,用优质的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用一脉书香滋润年轻的心灵。同时,杨泽明在部队首长的关怀和鼓励下,也拿起了笔来描绘边疆神奇迷人的风光和边关军人无私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的高尚情操。的确,万事开头难。杨泽明刚刚开始习作并不顺利。他不顾雪夜的严寒和疲劳,工作之余伏在酥油灯前顽强地写作,短短几个月便写出了整整一百篇诗歌和散文,寄到内地多家报刊,结果像泥入海、讯息杳无……在失败面前虽然有些沮丧,性格倔强的杨泽明却是更加勤奋刻苦,坚信“一分耕耘必定会取得一分收获……”于是,暗自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又重新走上了他在文学创作坎坷而又铺满荆棘的道路去开疆辟土。杨泽明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磨砺,他的第一百零一首诗《高原为家》,终于在当时西藏唯一的报纸《西藏日报》“高原”文艺副刊上问世。值得一提的是,编辑还对杨泽明的诗“加了编者的话”,热情赞颂他坚韧不拔的“百篇精神”,既令杨泽明汗颜更是鞭策他的强大动力。接着《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副刊刊登了他的组诗《世界屋脊的哨兵》《边疆的小河》《营房和雪莲》等诗篇,还刊登了散文《解放军和珞巴同胞》,这让他开始有了自信心,先后又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萌芽》《延河》《解放军文艺》《昆仑》《红岩》《四川文学》《星星》诗刊的《创作》《中国诗人》等刊登了他的大量作品,还与凌行正、杨星火、金乃凡一起执笔,创作出了颇有影响的多幕话《一代名将孤城》和七场歌剧《雪山红松》……一九六三年的夏天,《中国青年报》“向日葵”文艺副刊,竟将他的诗《高原晨曲》与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的散文排在同一版面,更令杨泽明难忘的是,第一个评论他作品的竟是著名诗人芦芒老师……在一九六五年的一期《萌芽》杂志上,芦芒在一篇诗评中这样写道:“杨泽明的作品《哨所窗前》,写出了遥远西藏边陲哨所士兵的心声‘警惕!世界上还有野兽……’随着雅鲁藏布江涛声,源源不断地传播开去……”这着实让杨泽明感到分外惊喜和格外幸运,当年的老诗人对后辈的关爱扶持之情令人肃然起敬,铭记终生。后来,杨泽明的《高原晨曲》《边疆的小河》等诗歌还被翻译成了英文、法文,介绍给外国的朋友阅读。杨泽明以他百折不挠的劲头披荆斩棘,用汗水、血水和泪水拓展实现自己的梦想之路,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收获,让他终于由一名边疆士兵成长为一位军旅作家。试想,如果杨泽明没有扎扎实实边关士兵生活的体察与感悟,他能写出那么多乐观向上、质朴刚健、扣人心弦的诗篇吗?显然,这是不言而喻的。杨泽明激动地回忆道:“我忘不了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如歌的岁月,那时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报纸种类和每期版面都远没有现在多,例如《人民日报》每天也不过才八版,《解放军报》《中国青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以及各省市的报纸,每天也仅仅只有四版……尽管这样,文艺副刊在绝大多数报纸上,亦都有固定的时间和版面。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人民日报》除了辟有文艺副刊之外,还要刊登《人民文学》《文艺报》《剧本》《解放军文艺》等文艺期刊每期作品的要目,预告昭示大众和读者……那时,我是一名酷爱文学的部队战士,驻守在地老天荒的雪域高原、人足迹罕的边防哨所,报纸的文艺副刊是伴随我一道成长的良师益友。在部队巡逻执勤之暇,我便在文艺副刊的园地徜徉,后来开始在上面蹒跚学步,而报社编辑部的老师们恰似我的父兄,频频以传书递简的方式,给予我无私的关爱和倾情的扶助,让我在布满荆棘与坎坷蹊径中跋涉,坚韧而又执着地一步步走向憧憬与希望的文学圣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解放军报》“长征”刊登了杨泽明的《结盟碑前》《迁居》《雪山》《噶曲河》等作品,《四川日报》“原上草”刊登了他的《听涛》《小木屋》等散文和诗歌,堪称硕果累累,不胜枚举。杨泽明的不少作品亦受到了广大读者称赞,一些作品还入选了多部文学选集之中……可以说副刊是杨泽明习作的一个个阶梯,也让他心存高远、竭尽全力向着文学园地冲剌。在边防部队的那段日子里、在边关引人入胜的生活中,杨泽明每天从报纸里汲取营养,除了必读的重大新闻外,报纸副刊便是他的最爱了,也从来不会放过阅读每一篇好文章。他在悉心阅读副刊的同时,往往还将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剪辑整理成三大册,珍藏至今还常读常新,回味无穷,亦触动了他脑海创作的欲望,点燃了他创作激情的火花。二、笔耕不辍闯出一片天杨泽明说:“我怎能忘记啊,当时的西藏正处于伟大的民主改革历史时期,许多地方都没有修公路、修铁路,飞机也还没有通航,也没有像现在的电脑、数字化手机,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交通十分闭塞,冬季严寒大雪封山,边防哨所与外界隔绝,雪域边陲的战士们更像生活在另外一个星球,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枯燥。除了《高原战士报》和《西藏日报》之外,别的日报竟成了月报,月刊也成了季刊或半年刊……因此,当地的作家和业余作者,所创作出展现西藏绚丽多彩生活的文学作品,只能向山遥路远的内地报刊去投稿,好在那时报刊的编辑们非常敬业、品格颇高,他们不看你的名气大小,只看你作品的质量与品位,尤其是对广大青年业余作者关爱有加。寄去的文稿即便是不能刊用,也要在退稿的复信中指出其优劣与得失,并加以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如果能刊用的作品一旦发表了,在寄上稿酬的同时还要给寄上一份作品剪报或样刊给作者。尽管我跟各家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们都素昧平生,但他们对我真诚扶持与热情呵护的恩德,确实令我终生难忘啊,时刻鞭策和激励着我像他们那样为崇高的事业无私奉献!”杨泽明十分感慨地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虽然报纸的版面大大扩展再扩展,而报纸副刊却除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这几家老字号报纸仍然在继续顽强地坚守之外,许多报纸的副刊都渐渐销声匿迹,这既让人大惑不解又颇令人难以释怀,于是无以名状的失落感时时萦绕于我的心头,逐步对某些报纸也日渐淡远,不感兴趣也就不再订阅了……平心而论,报纸把原来副刊用来刊登文艺作品的版面,用来刊登光怪陆离的广告大把大把挣钱,社会转型的阵痛体现得颇为鲜明。结果是经济发展了、欲望膨胀了,精神却淡然萎缩了。对此,我们的报纸是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呢?热望各报能尽早恢复文艺副刊,用优秀文艺作品重塑人们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构建设起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杨泽明扎根部队工作了四十多年,在他快到退休前,他在老红军、老将军陈明义和时任四川省委的聂荣贵副书记直接领导下,为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建设永垂千秋红军长征纪念碑的指示,冒着数九隆冬的风雪严寒,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和艺术家们,来到川西北高原雪山草地的长征路上实地勘察选定碑址,积极参与组织专家和雕塑家们,对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地建设进行规划和创作构思,既要体现出党中央把红军长纪念碑园地建设成立体雕塑,又要展现红军英勇牺牲、前仆后继、付出极大代价的总体要求,在进行规划和创作之中,经过数易其稿最终通过了中央的审定。紧接着便是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松潘川主寺元宝山施工。由于地处高寒地带,霜冰期长,一年之中只有将近半年的施工期,且除了泥沙和木材之外,几乎连一颗铁钉、一个灯泡,全都是得从内地运输上去,因此建碑施工时间整整三年,上级一直安排杨泽明和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从工程进度和质量把关,一直到金碑峻工和落成典礼,杨泽明为之付出了整整六年的艰辛,上级给他记了三等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军区共同颁发的“为建设永垂千秋红军长征纪念碑做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与此同时,杨泽明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也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美术》等报刊,分别刊登了他的《金碑》《山中的日子》《绿草地白帐房》《重返草地》《雪山》《葛曲河》《震撼人心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雕塑》等一系列散文和诗歌作品。此外,杨泽明还为大型画册《金碑颂》撰文、著诗,与他人共同编著了大型丛书《金碑颂长征》以及电视连续剧《国碑》的剧本等等……这再一次证明了,如果不深入到生活的前沿、漩涡里,他是写不出这些作品来的。生活与文学创作就如同水乳交融的关系啊!几十年来,杨泽明时刻牢记践行着“群众是根,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创作理念,长期生活在士兵们的行列中,与士兵们一起以边疆为家、站哨巡逻,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因而他才会写出了那么多、那么好的军旅诗作。正如杨泽明在诗中所描述的边关卫士那样:“目光,像鹰一样闪烁着睿智与机警;脸庞,雪野的阳光烙下红里透黑的印痕;军装,汗水雪水冲刷慷慨将翠绿赠予森林;军徽,光芒夺目璀璨胜过天庭的日月星辰;钢枪,在铁钳般的大手中攥紧祖国的嘱托与信任……”“我乌亮的钢枪在倾听,枪刺是敏锐的耳朵,枪膛的子弹铭记崇高的职责……”“褪色的军装残存边关的烟尘,大头鞋不习惯缠绵的平坦,领上缀着永不凋谢的花儿,肩上扛着日夜闪光的金星……”“我守卫在雅鲁藏布江畔,窗前飘着一条五彩的长绸,哨所满屋涛声怒吼叮嘱我,警惕世界上还有野兽……”这些诗句反映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战斗在西藏边陲一线的官兵们,面临高原空气稀薄和缺氧恶劣环境驻守边疆,在荒无人烟的雪山上、在原始森林和草原中,穿越执行护卫祖国安宁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使命,以及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人生辉煌,更加辉映日月,天地可鉴。三、不甘寂寞创办《四川散文》杨泽明是一名军旅著名诗人和作家,他为部队文学事业摸爬滚打奋斗了大半生……杨泽明也是一名蓉城的重量级老兵,一位为文学事业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良师益友……杨泽明更是一位热情善良、文化水平和道德品位都非常高的长者……他为国家、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部队工作的需要和诸多的原因,杨泽明从来没有进过正规的院校学习,然而本着实践出真知和全心全意为广大官兵服务的想法,他却一直在文学创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竟从一名部队的边防战士、一位喜欢写诗的小战士脱颖而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成为了原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员……杨泽明在花甲之年退休后不久,一举推出了诗集《唐柳》、散文集《画的长廊》、报告文学集《壮士横戈》《杨泽明世纪诗选》《杨泽明自选集——遥远的格桑花》等大作,亦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专家学者的好评,为此他近期正在将这些文稿编辑成《说长道短——解读军旅作家杨泽明》一书,拟交付出版社出版发行。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富强这样评价杨泽明:“有一天早上,我一到单位就收到厚厚几叠信函以及一些书籍,其中有两部是我虽然神交已久但是至今都却未曾谋面的在蓉全国著名军旅诗人、作家杨泽明老先生的诗作自选集《遥远的格桑花》和诗选集《诗家(第五卷)》,我从这两本书籍装帧、扉页题赠到一鼓作气赏毕集内作品,以及与他邮件和电话的交流中,我立即勾划出了对杨泽明老先生的印象,他是一位做事认真、处世严谨、著述甚丰、谦和实在的忘年交,宛如这一位老文友就如坐在眼前……”读者冰岛先生这样大赞杨泽明:“我最近刚刚读完的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四川散文》杂志总编辑、著名军旅诗人作家杨泽明老师的散文大作《画的长廊》,拜读后十分激动,受益匪浅,便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散文专集和社会读物,我感觉应该列为校园的推荐读物,其中有许多散文还可以编入中学甚至大一、大二的教材之中,我建议大家都来读读这部著作里的《金碑》《享受清贫》《阅读绿色》《走访苍溪》等作品,我在这里可不是瞎吹呀,等你读完了这些文章,你便会觉得我可能说得还不够充分呢……”二OO一年杨泽明年过花甲六十二岁了,从部队副军职待遇退休后,被安置在蓉城的“解甲园”安度晚年……由于他几十年来在部队里工作,一直过着紧张而有节奏的生活,一下子松弛下来总有些不适应呢!好在他退休前就一直在四川省散文学会担任副会长,兼任学会的《散文潮》季刊主编。他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继续操起了老本行,同编辑部的万郁文、余启瑜、李临雅、凌仕江、何光照等老文友一起,将编辑部视为圣洁高尚的精神家园,渐渐的把《散文潮》打造成了《四川散文》,把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传播美作为崇高的目标,不争功、不诿过、不为名、不为利,齐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为促进散文创作的繁荣,倾力扶持散文的新苗,把《四川散文》办得越来越好、影响面越来越大,成为了展示四川散文家创作成果的园地和平台,成为了交流沟通、相互激励的纽带和桥梁。同时,杨泽明仍然勤奋刻苦地学习、锐意进取,用新知识、新观念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为出人才、出成果而呕心沥血,具备了一名模范老兵的典型代表性。杨泽明为了延续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事业、为了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开辟学习园地、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文学人才,他当初自筹资金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了《四川散文》期刊并且亲自担任主编,继续从事文学编辑、文学组织等工作,心甘情愿当绿叶为他人做嫁衣。这么多年来,杨泽明自筹资金义务创办《四川散文》期刊,目的就是要为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创作、写作的平台,他的口号是《四川散文》期刊绝对是公益目的,绝对没有任何一点商业利益,如果说有点个人企图的话,那就是能够多收集到一些素材有助于文学创作,但是这一些也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办《四川散文》期刊的宗旨,还是为了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认识,普及传授一些文学创作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喜欢文学的话,不妨去看一看杨泽明主编的《四川散文》期刊,或许对你更是另一种精神享受呢!说一句心里话,杨泽明到了这样七十七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境界啊!杨泽明继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忘我地做了大量辛勤工作,再次书写了朴实又不平凡的老年精彩人生。他和《四川散文》编辑部的同行们十八年如一日,在没有一张纸、没有一支笔、没有一台电脑、没有一张桌椅、没有任何办公用品、没有一分钱的酬劳……一句话,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还得把杂志办得像模像样,他和编辑部的同行们不断为编刊出力,同时还得不断地往里贴钱,这全是凭着对党的文学事业热爱到痴情的地步。当今,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现实生活中,说起来也许没人会相信,甚至还有人在背后嘀嘀咕咕,说那一伙人简直傻到家了呀!暑去寒来、流年似水,现在《四川散文》已经第一百多期了,杨泽明和编辑部的奉献者仍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快乐着,为人们建造一方洋溢着诗性与温馨的精神家园增砖添瓦,那真是“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的高尚品格啊!当二O一五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中国散文学会在纪念成立三十周年的庆典上,鉴于杨泽明在散文创作中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而荣获了“突出贡献奖”。沧海桑田,松柏常青,杨泽明虽然已经是垂暮之年的军旅作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以新的姿态去生活、去创作,相信他会让迟暮的诗花开得更加鲜艳,相信他会让夕照的风韵像朝霞一样灿烂辉煌!杨泽明四川省大足县人。年12月出生,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3月参军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战士、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成都军区文学编辑室主任等职务,著名军旅作家、诗人。年5月从部队副军职待遇退休,仍然笔耕不辍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组织和文学编辑工作,担任四川散文学会副会长、《四川散文》杂志主编。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有个人诗集《雪域那闪光的星座》《唐柳》《杨泽明世纪诗选》《书的长廊》《幽草集》《壮士横戈》《遥远的格桑花》等出版发行。为《万里长征》大型丛书著诗、撰文,著有诗集《高原短歌》《诗家(第五卷)》、长篇报告文学《西海无岸》及多幕话剧《一代名将战孤城》等等。其作品入选《新时期军事文学精选(诗歌卷)》《中国诗人自选代表作》《硝烟散去》《百年烟雨图》《新中国军事文艺系列丛书(诗歌卷、散文卷)》等30余部专集。其中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出版发行。荣获西藏自治区首届优秀文学创作奖、全军第五届新人作品奖、“年北京之夏诗会”一等奖、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全国作品评比一等奖、特等奖等20余项大奖。年荣获成都市武侯区“优秀共产党员”、年荣获中国散文学会“突出贡献奖”等殊荣。(图片:作者)●作者简介●
尹戈从小就梦想成为作家,阴差阳错却当上医生。职业并未阻断写作的脚步,依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30多年时间里撰写人物故事数百篇,分别发表在《国防时报》《四川广播电视报》《四川散文》《成都日报》《成都晚报》《今日武侯》《武侯军休》《中国老年》等报刊和《老兵故事》《老兵赞歌》《志愿军老兵新传》《在八一军旗下成长》《气壮山河卫中华》《岁月》等书籍之中。《国防时报》(老兵特刊)特约撰稿人、《今日武侯》(尹戈专栏)撰稿人、《蓉城故事》讲述人、《武侯军休》编辑、《科技与商情杂志》特约记者等。
投稿须知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字,并附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和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