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格桑花开幸福来rdquo

展开时代巨幕见证梦想花开

时间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年如期而至,我们迎来了21世纪20年代的开篇。

回望过去,21世纪的前20年,堪称我们的黄金时代,经济飞速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增长台阶,科技创新、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年展开的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巨幕。“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全面小康、贵在“全面”。在四川,甘孜、阿坝两州居住着大量藏族同胞,甘孜州、阿坝州的脱贫攻坚任务是全省的硬骨头,一度牵动着党中央和全省人民的心。人心齐,泰山移。成都充分发挥全省主干的作用,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带动、引领当地发展,同藏族同胞齐心携手、共奔小康。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实施的第二轮五年(-)省内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19个深度贫困县的重大政治任务赋予成都。在高原上,不仅成都的资金、项目来了,成都的党员干部同样来了。他们饱含深厚情谊、胸怀责任担当,带领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精准施策改善基础设施,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美丽的格桑花。格桑花开幸福来,成都对口支援的19个两州深度贫困县先后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当地群众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成都平原到西藏高原,渐次升高的不仅有海拔,还有参与对口支援的成都党员干部们的精气神。他们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产业扶贫,产业兴旺当地群众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更是这些成都党员干部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在炉霍县,来自锦江区的党员干部背靠锦江丰富的商业资源,创新实践“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在对口支援区域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区域,为域外贫困村培育“飞地”现代产业;同时选聘“荣誉村长”牵头“众筹”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在康定市,来自旅游名城都江堰市的党员干部,引进专业公司示范经营游客中心,发挥行业优势在水桥聚集旅游消费人气,辐射周边村民旅游接待,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水桥模式”。——从芙蓉花到格桑花,花开不败、交相辉映的背后,离不开对口支援的精准施策,既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更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各尽所能。对口支援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的合作,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生活环境的改变、语言沟通的困难、社会文化的差异……这或许是每一位对口支援的党员干部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们。锦江区的对口支援干部刘红宇,冒着大雪、在零下12度的气温里赶到村民家里,只为了说服对方,众筹而来的30万元不能直接分掉;为了资助石渠县的大学生和困难学生家庭,金牛区的对口支援队员们想方设法从金牛区内外筹款、募捐多万元;在前赴调研的路上遭遇了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在短短几秒内就切断了去路,来自双流区的挂职干部赵浦同当地群众一起手刨肩扛,清除完路障后又继续前进……——从熟悉的城市到遥远的雪域,前行的每一步或许都阻碍无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考验的是对口支援党员干部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扶贫攻坚、对口支援,需要谋略,需要智慧,更需要精细的绣花功夫,只有一针一线、有条不紊地进行,方能取得成绩。全面小康,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战略构想,到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前置定语从“建设”变为“建成”,再到如今即将梦想成真、呼之欲出,这四个字,铭记着一个时代、更镶嵌着国家民族的伟大梦想、见证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奋进不歇。

伟大的时代,值得大手笔的书写

伟大的故事,值得最庄严的记录

今起

成都日报推出“格桑花开幸福来”

系列全媒体报道

聚焦格桑花开的幸福生活

记录一线人员的故事

成都日报记者

由党(编)委会成员带队、兵分五路

沿着成都对口支援队员的道路

深入甘孜、阿坝两州19县

切切实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为您捧回最鲜活、最灵动的一线报道

诚邀读者同我们一起见证

这灿烂的黄金时代!

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片片白云,静静的鲜水河在一座座披着绿色盛装的大山间流淌,河谷的开阔地带,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远远望去,犹如披上绿装的蒙古包,连绵不断,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

蔬菜大棚外,白玛卓玛哼着轻快的调子,远远望见冷链配送车已经停在产业园门口,通过锦江区发起的“锦炉爱心荟”等平台,赶在太阳落山前,将从大棚里刚采摘的新鲜小番茄送到多公里外成都市民的餐桌上,一想到这,白玛卓玛脚下的步子又加快了。

这些位于甘孜州炉霍县斯木镇保初村的蔬菜大棚,由对口支援炉霍县的锦江区筹资余万元所建,这个蔬菜产业园通过“飞地”嫁接基地产业,帮助88个贫困村、83个非贫困村在县域异村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这也是四川对口支援区域第一个社会支援贫困村飞地产业园。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锦江区在对口支援炉霍县过程中,创新实施“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精准支援模式,在对口支援区域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区域,为域外贫困村培育“飞地”现代产业;同时为贫困村选聘“荣誉村长”牵头”众筹“社会资源,共同支援贫困村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8月31日—9月1日

成都日报记者深入到

炉霍县城镇、乡村、牧民家中

感受锦江对口支援

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01讲述我的受援故事

飞地+产业

县域异村集中打造亩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郎珍,摘番茄的时候再往上一点,看到这个结蒂了吗?大拇指往上轻轻一提就下来了。”一步跨进智能有机蔬菜大棚,白玛卓玛麻利地戴上手套,一把抓过郎珍手中待收的一串番茄做示范,“要这样做,才能不伤番茄茎秆,以免影响下一批果子的品质。”

白玛卓玛

“兄洛,今天雅德乡瓦角村的大棚也可以收获了,采摘的时候要注意挑选,把最好的送进市场。”

双眼在枝繁叶茂的番茄藤间迅速扫过,白玛卓玛片刻不停在棚内忙活,一边观察小番茄的长势,一边谋划今天的工作安排,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现代“新农人”。在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工作了4年多的她,现在已经成为小组长,带领30多号人,管理着园区多个蔬菜棚的大小事务。“必须看好这些棚,不只是我们村的产业支撑,更是全县其他村致富的希望。”

然而,就在4年前,“新农人”白玛卓玛还从未接触过精耕细作的精细化现代农业。在草原上放了一辈子牦牛,种了大半辈子青稞的白玛卓玛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有技术、有经验、有保障的现代农业“新农人”。

转机,从“飞地+”说起。

“斯木镇地处鲜水河谷地带,交通区位、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都是规模化发展高原现代农业产业的最佳选择地,而同一县域内的雅德乡瓦角村都是海拔多米的高山,难以注入产业。”

锦江区第五批对口支援炉霍领队、挂职炉霍县委副书记蹇一平说,如何整合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带动全域发展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异村飞地嫁接基地产业是这个难题的突破口,能帮助贫困村在县域异村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简单地说,就是将原本分散发放给每个贫困村的产业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适合发展产业的区域,放大资金效益,实现拳头效应,然后投入产业资金的每个村每年从产业园区固定分红。现在每个贫困村投入60万元建两个大棚,每个大棚每年保底分红3万元,持续15年,总收益90万元,15年后,大棚的产权还是归投资的贫困村。”

年,锦江区携手炉霍县,通过引进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援建资金余万元,投资建设了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园区占地亩,已建成智能有机蔬菜大棚座,主要产品为高原特色小番茄。该园区通过“飞地”嫁接基地产业,帮助88个贫困村、83个非贫困村在县域异村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产业园坚持“保底提留、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照顾贫困户”的原则,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此外,锦江区还通过从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中选聘19名“荣誉村长”募集万元建设19个智能有机蔬菜大棚,建成四川对口支援区域第一个社会支援贫困村飞地产业园。

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

在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村民们既是股东,又是员工。白玛卓玛就是其中一员。不再种青稞地,白玛卓玛将自家20亩地,以每亩元的收益,全部流转给园区。通过多年的勤奋和努力,白玛卓玛还当上了产业园的管理人员,每年有00元年薪收入,不仅如此,公司还为她提供了3险一金的福利。“现在的生活真的想都没有想过,我们的生活比这小番茄还要红火。”

仅年,蔬菜产业园分配投资收益余万元,带动户19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余元。园区还吸纳近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对务工人员按照每天元标准发放工资,最高年收入6万余元。

飞地+旅游

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走出“深闺”迎来生态牧旅产业

湛蓝是天空的底色,偶有片片白云点缀,让蓝天多了几抹生动的装饰。广袤无垠的宗塔草原上,白云投下的阴影丰富了草原的色彩过渡,成千上万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尽情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恣意盛放,仿佛大自然一不留神打翻的调色板,形成美得令人惊叹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

“刘村长,快请进,过来坐!”远远地看见草原上的来客,少女曲吉卓玛放下手中的活儿,一阵风似的迎了上来,将客人们迎进带有藏式风格的新式玻璃帐篷。请客进屋、安排落座、端茶上水……一番寒暄之道,曲吉卓玛毫不含糊。

曲吉卓玛

“你现在能干得很嘛。”想起曲吉卓玛刚来宗塔乡七色草原生态度假村时的晦涩腼腆模样,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干部、挂职炉霍县县委办副主任刘红宇有些喜出望外。作为对口支援干部,刘红宇同样也是宗塔乡拉恰玛村的“荣誉村长”,平时有事没事都爱和村里人多走动。“也没什么,今天就是来看看度假村怎么样。”

“好得很哦!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草原体验高原牧区风情。”宗塔乡组织员多珠龙加赶忙翻看手机上的记录,“今天的帐篷餐厅已经基本订出,预定已经排到后天了。”

翻着一篇篇记录,多珠龙加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如果说度假村把草原的旅游旺季往后延伸了半个月,这个形容虽是事实,但却还不准确,本质上就是‘无中生有’,活生生给草原培育出旅游产业。”

多珠龙加印象深刻,就在两年前,美如梦境般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还是养在“深闺”,无人问津的一个隐秘之地,也是炉霍县一个深度贫困乡,全乡平均海拔米以上。“不要说游客,就是外面来个人都是稀奇。”

然而,宗塔草原却并不是偏僻一隅。位于炉霍县东北部的宗塔乡七色草原度假村,距县城64公里。北接色达县,东北与阿坝州壤塘县相邻,与色达五明佛学院、色达格萨尔藏寨、金川观音庙等景点形成旅游环线,宗塔草原四周是巍峨的群山,自然风光迤逦动人,牛羊成群,帐篷点点。“通贝”神山、经文石刻长廊、宗塔山歌、索朗央卓啦锅庄等景点是游牧文化体验游的理想圣地。

“生态就是宗塔乡最大的资源,不能把七色花海草原的美永远藏在深山中。”创新引入特色生态牧游概念,锦江区深化“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围绕“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助力炉霍打造集藏式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草原观光为一体的宗塔草原牧业生态度假村。

宗塔草原牧业生态度假村

“宗塔草原把游客引来了,大家拍张照吃顿饭就走了,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呢?”

深化“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精准支援模式,锦江区又启动实施了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飞地”崩科旅游酒店项目。项目由来自锦江区的泥巴乡易绕村“荣誉村长”骆长文、宗塔乡色科玛村“荣誉村长”刘芸葭、宗塔乡角龙村“荣誉村长”马宇、宗塔乡拉恰玛村“荣誉村长”以及锦江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刘红宇等众筹募集资金万元建设4座崩科木屋酒店。崩科房产权为贫困村集体所有,每年为对应贫困村实现收益分红不少于3万元。

宗塔草原“飞地”崩科旅游酒店

“挖不到虫草,也找不到菌子,那时候我们姐妹3人,都靠阿妈一个人放牧养活,真的是苦啊。”思绪被拉回2年前,少女曲吉卓玛有些感伤,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向下掉。“不过还好,乡里办起了度假村,草原上有了旅游业,我每月也有元固定的收入,可以帮助阿妈减轻家里的负担。”回想起两年来,从在炉霍县打零工勉强为生,到加入乡里的生态度假村,还被送到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跟岗培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曲吉卓玛心里五味杂陈。

“现在当然好啦!你今年还当了领班,工资也上去了,生活更好了,还开始带新人了。”多珠龙加的一翻话曲吉卓玛破涕为笑。

“那你要小心哦,她哪天独当一面,成为经理把你顶替了。”刘红宇笑着打趣。

“那就太好了!欢迎顶替,这样就能培养人才,把产业实实在在交到了村民自己手中……”多珠龙加再次逗乐了帐篷中的每一个人,欢声笑语飘荡在七色花海宗塔草原上。

02心声我的对口支援历程

锦江区对口支援干部、挂职炉霍县县委办副主任刘红宇:

抓住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通过‘飞地+众筹’的形式,我们为宗塔乡筹集了一笔30万元的扶贫资金,希望在宗塔草原上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可是首次征求意向绝大多数人都不支持。”回想起首次开会的一幕幕,刘红宇至今历历在目。“不支持也就算了,有的群众直接起身走人,连规划都懒得听。”

语言沟通有些障碍,思维依然较为封闭……会后,刘红宇回忆起群众的反映,从失败中找答案。“要抓住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刘红宇打算从重点人群下手,逐一说服做通工作,村里的尊者根尼就是首要目标。

刘红宇(左一)

“30万元直接分到大家手中,这样不是最直接的吗?”冷眼看着登门拜访的刘红宇,端坐在主位上,根尼冷冷地说到。

“可是,30万元分出去只受益一次,把产业长久留在宗塔乡才有长期收入来源啊。”刘红宇热切地望着根尼,希望从言语间找到共鸣。

“说得轻松,搞不起来怎么办?”还没等刘红宇开口回答,根尼便将他“请”了出去。

“不能就这么放弃。”第二天一早,刘红宇又早早赶到根尼家,没料想却扑了个空。从炉霍县城到根尼家有68公里车程,可刘红宇没想到一连5次都扑了个空。“最可怕的还是有次下暴雪,零下12度,路上都是冰凌子,路面冰封路滑,忽然车胎打滑,要不是有围栏护着,可能连命都没了。”回忆涌上心头,刘红宇至今有些后怕。“当时没想那么多,还是想着赶到尊者家,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那你说说,一年才分几百块,对大家有什么好处?”被刘红宇的执着打动,根尼还是决定听听这个小伙子怎么说。

“不仅有分红收益,以后大家都是股东,还是员工,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样每月都能增加收入。”刘红宇给根尼算了笔账,看着根尼不说话,他赶紧乘胜追击。“有了造血功能,以后还愁没有路子奔小康?”

沉默良久,根尼终于开口。“那就拜托你们一定要把度假村做起来。”

从立项到建设,从餐饮到酒店……看着项目从纸上一天天成为现实,村民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刘红宇感觉当初的付出都是值得了。

“苍鹰翱翔在蓝天,格桑花布满雪山,美丽生活令人向往……”远处传来村民们悠扬的歌声,展望这片高原热土美好的未来,刘红宇豪情万丈,“对口支援,终生无悔!”

03对口支援实事说话

对口支援工作的主要措施就是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扩大村民收入。自年起,锦江区创新实施“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精准支援模式,在炉霍县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区域,为域外贫困村培育“飞地”现代产业;同时为贫困村选聘“荣誉村长”,牵头“众筹”社会资源,共同支援贫困村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目前,已选聘5批次46位“荣誉村长”,余家企业负责人,余名爱心人士担任“荣誉村民”,构建形成了千余个爱心支援“朋友圈”。

截至目前,共募集捐赠资金物资余万元,实施产业、教育、医疗等各类对口支援项目余个,00余人次受益。其中,众筹募集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0余万元,已落地万元,为20个贫困村建设飞地智能蔬菜大棚20个,打造四川对口支援区域第一个社会支援贫困村飞地产业园;修建4座崩科酒店,打造集藏式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草原观光为一体的宗塔草原牧业生态度假村;今年还将投入万元,修建7个智能蔬菜大棚、1个牦牛养殖基地和1个蜜蜂养殖基地。

经过2年实践,锦江区“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精准支援模式已成功帮助炉霍县脱贫摘帽,实现了“输血变造血,增收可持续,脱贫不返贫”,被四川省评为第二届“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并在全国民生论坛上被评为年度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04记者手记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

……3……4米……我们乘坐的采访车紧贴着峭壁缓缓而行,雨季高原雨水多,刚刚塌方抢通后的路基还有些松散。一车人抓紧把手,紧紧盯着前方,车胎与悬崖的距离不到1米,大家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成都日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李萌(左一)严斌(右二)

胸闷、气紧、头痛,服药、吸氧……仅仅7天,采访组经历了高海拔带来的各种不适,难以承受,然而,对口支援干部在这里一呆就是2年、4年,有的甚至长眠在了高原之上。从夏日炎炎到冰天雪地,从青山河谷到极限高原,都有对口支援队员们的身影。他们告别温婉绵长的悠悠锦江,来到圣洁雪域高原支援教育,带来医疗,发展产业……广袤的草原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影子。他们用脚趟出的扶贫路,成为对口支援地区群众的康庄大道。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也默默撑起炉霍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桥梁。

“有一条河流可以滋润心房,那奔涌向前的浪花,让春天的草场充满希望……啊……那就是锦江,美丽的锦江默默无闻流淌在炉霍人心上,让雪山下的牧场为幸福舞起锅庄……”锦江区对口支援干部的大爱之举感动着炉霍人民,辽阔的草原上,时刻飘荡着这首感恩之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总指导方明远记者方明远严斌李萌摄影/视频于谭阳本报评论员刘金陈编辑唐元审核张婷婷李影庄伟伟监制沈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ys/22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