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榜图书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37171.html

《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谢春涛主编,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故事传递思想,用事实讲清道理,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面,从历史角度做出深入考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和执政理念,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治理的成就。全书主题鲜明,史料翔实,文字鲜活,事例生动,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是一本广大读者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优秀通俗党史读物。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跨越。我们创造了新中国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这样改变中国的。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年之前的中国,外患内忧叠加,战争连年,灾荒频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表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而且表现在精神生活上。整体上观之,可以说是从贫困到富裕,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具体观之,吃穿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居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提升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城乡居民收入除了-年增速较慢之外,其他绝大部分时期都增速较快。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共十八以来,居民收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的富足标准。民以食为天,饮食生活是人民生活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指出,“人民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他断言“共产党的政府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党和政府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努力实际上是有很大成效的。改革开放前的30年,民众的饮食生活与计划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票证成为那个时代的最鲜明的烙印。年,粮油票证开始印发使用,随后各种副食品也陆续凭票供应,中国迎来票证时代,诸如“补助豆票、糕点票、饼干票、儿童食品补助票、侨汇粮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等。”名目众多的票证,反映的是人民日常消费不能得到满足,生活基本处在勉强温饱状态。就穿着来说,也是因陋就简,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人民日报》曾以社论的形式号召:“一件衣裳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穿好几年,而且穿旧了再改改补补还可以穿”,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后很快得到改善,“从8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步步高”,“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性的飞跃。”到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贫困发生率由30.7%降到了14.8%。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年改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确定了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划拨专项资金,给予优惠政策,以发展经济来带动脱贫。在人民的日常消费生活中,一个最鲜明的变化就是:“主食减少,副食增加”;“吃的消费由以粮食为主向着以副食为主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注意食品的营养结构,追求样多质好,说明人民生活正从“粗放型”向“营养型”转化;也就是从吃饱肚皮,逐步发展到吃得开心,吃得有营养。年初,国家宣布全面放开粮油购销政策,各地票证相继停止使用,票证走过40年春秋后退出历史舞台。饮食方面的需求满足以后,一般来说,人们就会转向注重穿的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朴素为美”。所以,当时的社会舆论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为穿衣“正名”:“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甚至“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指示”,“要抓一下衣着问题,要让城乡人民穿得干净一点,整齐一点,漂亮一点”。人们的衣着,由过去的“一衣多季”转向“一季一衣、一季多衣”;由“做衣穿”转向向“购衣穿”;流行色款不断,新潮迭起。流行也是一种文化,“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追求吃好穿美,是温饱型生活状态下的一种典型表现。年市场经济的实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人民生活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改善”的新阶段,呈现出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化、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化、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的态势。吃的方面进一步优化,“更趋向营养、新鲜、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倾向于购买加工主食。在副食消费中,“动物性蛋白大大增加”;吃水果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在大城市,“洋水果”大行其道,洋水果的流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人民生活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一些快餐食品如方便面、盒饭、熟食制品等销量骤增,保姆、钟点工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吃的问题上,人们动手的地方越来越少,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方便、快捷成为饮食的新时尚。特别是在外就餐“日益升温”。在穿的方面,人们更加讲究,个性化成为时尚,人们选购衣物,已不再为这个流行款、那个流行色所左右,而是“突出个性,自己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愿意怎么穿就怎么穿”;“穿衣讲究个性化,着装躲避随大流,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时尚”。相对于苛意求同,相对于追逐流行,个性化无疑体现了人们生活自由度的扩大和自主性的增强。衣着消费逐渐形成了“追档次、逐名牌、讲独特、求品位的缤纷多姿的格局”。服装不仅是人们审美观念、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同时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只有人们不再为生活忧虑,才能把部分情绪转向自身的修饰和美化上,“如何着装从一个侧面真实地传递出一个人的修养、性格、气质、爱好和追求。当成千上万的个体对美的理解汇集在一起,着装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生活水平的尺度之一”。由此来看,这一时期居民在衣着消费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吃穿满足以后,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文化消费。一般来说,文化消费主要包括用于文娱用品、教育费用、书报杂志、旅游、休闲、以及游园看影剧等在公共娱乐场所的消费,其消费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这一时期,“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消费的热潮正在到来”。更主要的是,休闲、娱乐、旅游开始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志和表现。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是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之一。由此,民众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直接引发了都市休闲文化和全国性的“旅游热”。民众休闲娱乐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中,看电视是人们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方式,占用了人们最多的休闲时间。随着电视逐渐娱乐化、生活化,看电视也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社会的一种手段。同时,城市休闲空间逐步拓展,除了兴建越来越多的公园和游乐场外,公共绿地空间日益扩大,为民众在公共场所进行唱歌跳舞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广场舞随之风靡全国。无论是在公园里,还是在小区内外的街道和广场上,跳舞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少则几十个人,多则几百人。早上或者晚上,各地城市的街道上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有音乐伴奏的跳舞群体。遍及公共场所的多种形式的“广场舞蹈”,形成了众多城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贫困群众的生活缘于国家扶贫工作的加强,得到很大改善。年,新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二年国务院印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标志着为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这一目标,经过各方面的大力推动,到年基本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已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约束,而逐渐向完全自主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消费者的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消费类型由抑制性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居民消费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不断增强”。同时,这一时期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其结果是商品越来越丰富。于是,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经济环境比较宽松,消费者有相当程度的自由选购的基本条件”,比如,人们想要什么,就会有市场卖什么。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层次化: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等,“富裕型家庭的消费取向已指向汽车、住宅;小康型家庭的重点则在提高生活质量;温饱型家庭的消费重心在基本生活必需品;而贫困型家庭的重心则取向‘节约’。”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一般的物质文化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但是,这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一年)》,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综合扶贫开发阶段,扶贫战略的重点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到提高发展能力、落实社会权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一阶段,扶贫对象面向更具体的贫困村、贫困户,解决温饱后,还要防止返贫,推动经济与教育、文化、医疗等全方位发展。年,国家扶贫标准大幅上调到人均年收入元,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工作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不过,按照年农村贫困标准,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0.2%。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年,习近平还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即是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要扶到点上、根上;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一扶持对象要精准,二项目安排要精准,三资金使用要精准,四措施到户要精准,五因村派人派第一书记要精准,六脱贫成效要精准。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齐抓共管:每个村庄都有指定的领导干部执行有针对性的措施,每个贫困家庭都能得到具体帮助。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全国贫困人口持续大规模减少,平均每年减少近万人,创造了“一分钟脱贫20多人”的历史奇迹。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年末的万人减少至年末的万人,累计减少万人。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到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到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随着小康社会的日益接近全面建成,贫困的人越来越少,小康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各地农民的生活得到迅速地改善。甘肃庆阳镇原县一位村支书感受颇深:十八大以后的5年,是“增收最快、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西藏林芝市鲁朗镇的平措说,本村过去的老农奴主也没有他现在过得好。察隅县的僜人铁如龙更是明显地感觉,近几年家里生活变化很大,吃不愁、穿不愁,还新购置了彩电、空调、淋浴器、冰箱等家电。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但“顿顿吃得饱”,而且“顿顿吃得好”,讲究营养,吃出健康,也成为现代农民的消费新理念。在穿着上则与城里人越来越接近:注重时尚、名牌,追求个性化。空调、冰箱、电脑等原来的稀罕家什变身“日用电器”。在农村的马路上,往来的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机动车,大大小小的车辆反映了农民生活的多样性。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以饮食而言,更加注重有机、安全;以着装而言,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居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尤其是集中反映人民生活变化的通讯、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异地养老等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成长。更显著的一个新时代生活的特征是:“时刻在线”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模式更加个性化与多元化,人们购物更加方便,交流沟通更加直接快捷。从支付宝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ys/22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