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每周一图”现在真的非常需要你们!下面故事开讲之前,请各位帮我们投下票!团队只选29,个人选23号薛梅以及其他任意8个个人。每天都可投一票哦~谢谢!长按识别以下
地图,测绘地理信息最直观的社会化展现方式,可以有多少种可能?重庆的一支青年团队用青春和创新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地图那么美,我们有N种打开方式。
他们的故事,始于年8月29日。其实,应该更早,因为一直以来,他们与所有的测绘地理信息人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用青春传承着“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用创新延伸着地理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他们,用年轻人特有的方式传承测绘精神,让地图服务“活”了起来,他们创造性的以地图为载体,将地理、历史、文化、美学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探究地理知识,传播地理文化,探索服务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他们以地图为载体,赋予人们打开世界的无限种可能,也为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转型开辟了“地理文化服务”新领域。
他们,是重庆市“每周一图”青年团队。
一群小伙伴,让地图服务“活”起来
提到测绘地理信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地图,这也是这个行业最接地气的部分。然而,地图服务,作为社会化服务的传统手段,在导航地图、街景地图等新形态的兴起下,略显颓废。年,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在十余年“数字重庆”建设积累的大量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正积极思考地图服务的升级发展。中心地图服务小组,以张海鹏为首的7个小伙伴,也在积极思考。地图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让地图活起来、用起来,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说,好说;做,难做。有人提议,中国有24节气,重庆四季都有不同的生活,创新传统地图的内容,以“主题地图”的形式,每周一张地图推送给社会。如此,既挖掘了地理信息资源价值,又便捷了群众的生活与工作。
年8月29日,借着测绘法宣传的东风,重庆正式启动“每周一图”工程。80后小伙子张海鹏是工程实施负责人,他还有6个80、90后的小伙伴,平均年龄29岁,专业涵盖地图制图、历史地理、自然地理、景观设计、影视编导、计算机等。专业不同,个性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创新、拥有激情、热爱地理。
团队的负责人张海鹏毕业于历史地理专业,读研时就出版了自己的地名学专著,进入中心后,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遍了重庆的山山水水,是名符其实的“重庆地理先生”。90后小伙子张洵,在进入团队之前是一名地理地图爱好者,曾设计出重庆最美、最全的轨道交通图,并为《中国国家地理》绘制插图,今年情人节,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别出心裁,按照自己在卫星地图上设计的路线,用时一个通宵完成了一场“爱情马拉松”,硬是用脚跑出了一个英文版的“ILOVEYOU”,一时之间在“圈儿内”传为美谈。年出生的王伟,喜欢唱歌,爱好手绘,主要负责地图的整饰设计。年出生的“导演”王亚楠,毕业于影视编导专业,同时他也是一名无人机航拍爱好者,一到周末就会带上无人机到处采风,自己拍摄和剪辑地理视频。“每周一图”的很多好点子、好题材,都出自他。团队里年龄最大的“大叔”何俊,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是他却从事专业制图工作16年,是很多同事的“师傅”。武汉大学地图制图专业毕业的蒋雪、安丽超,既是学校里的同门,又是工作中的好搭档,她们研发出了快速制图模板,创造性地提出将重庆全市38个区县进行划分,由团队每个成员各自“分包”责任田,对各自负责区县的信息进行实时
一群小伙伴,分工合作,众志成“图”,通过一个个点上的创新和不同专业间的完美协作,用3年的时间,让“每周一图”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社会服务中声名大噪,铸就了一个行业新品牌。他们的“外围”,因为对地理地图的热爱,以及“每周一图”的吸引,还凝聚了数百位地理地图爱好者,共同探讨地图的发展、地理文化的传播。年,重庆市规划局在编制《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每周一图”工程定位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一项转型之作,同时提出在“每周一图”基础上,开展对地理知识的挖掘和地理文化的传播,实现从地理数据、地理信息服务到地理知识、地理文化服务的转型。
回顾初衷,他们的目的,只是让地图服务“活”起来,深入寻常百姓家。 期,地图赋予一座城市新名片
从年8月开始,“每周一图”团队的小伙伴们按照每周一期专题地图的频率(节假日除外),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坚持和积累,成功编制和发布了期便民专题地图。
每周推出一张人们喜欢的专题地图,频率如此密集的周期性工作,难道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不用担心选题不够?放心!青年团队的特色,就是爱“捣腾”。脑洞大开的他们,创造性地按照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建设了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每周一图”选题库。时间上,按时令节气,推出应时应景的便民专题,如春天赏花、踏春,夏天避暑、漂流,秋天采摘水果,冬天滑雪,等等。空间上,按照全市、区县等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策划,反映各种区域尺度的各类专题。
在每周不同的主题地图服务过程中,团队的小伙伴不断深耕地理信息数据,也不断发现地图服务的另一种延伸:地理知识服务、地理文化服务。重庆有哪些草场、林场?有哪些湖泊、瀑布?有哪些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团队的小伙伴们深挖数据,推出了名山、峡谷、会馆、茶文化、盐文化、古镇、大桥等一系列介绍和宣传重庆自然人文景观与文化资源的地图,硬是把原本枯燥的专业数据变成了具有可读性、普及性的地理知识产品,通过一张张专题地图呈现给读者,人们得以借此了解重庆地理市情,掌握身边的地理知识。
每一份地图,都是惊喜与精彩。在编制《重庆名山地图》的过程中,大家第一次发现重庆的版图像极了一个旋转了逆时针旋转度的“山”字。张海鹏兴奋地说:“这简直与重庆‘山城’的别称不谋而合!”随后,这个发现受到重庆各家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与报道,引领了媒体对“山城”这个地域文化概念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又一次深挖。人人都知道重庆多山、多峡谷,叫得上名字的却没几个,只知道著名的长江三峡。《重庆峡谷地图》首次向市内外介绍了重庆除长江三峡之外其他丰富的峡谷资源,人们这才知道,原来重庆不仅有长江三峡,还有嘉陵江、大宁河、鸭江等多个小三峡……
期地图,个创新,次便民,种打开世界的方式: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他们编制了《重庆春来赏花地图》;马拉松开跑在即,他们编制了《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线路图》;高校新生入学了,他们编制了《重庆大学生地图》;七夕来了,他们编制了《重庆爱情地图》,单身狗被虐得恨不得马上脱单……
没有人会想到,因为地理地图与城市文化的深度结合,“每周一图”会成为重庆新的城市名片。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专门开辟了“生活地图”栏目,定期刊登“每周一图”。重庆市委宣传部旗下的“华龙网”挑选了图书馆地图、会馆地图等,翻译成英文向国际推送。覆盖重庆市四大班子、市级各部门、区县党政部门和江北国际机场的重庆报业集团的电子阅报屏,开设了“图游重庆”专栏,专门刊登、推广“每周一图”。年底,为了制作重庆专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慕名找到这个青年团队,双方合作对重庆的自然、人文地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将重庆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套制作精良、深入挖掘和展现重庆地理文化的重庆专辑(上下两册)一经面世就引起了重大的反响,还在年重庆“两会”期间被摆进了会场,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认可。年底,在“每周一图”一百期之际,面向世界宣传重庆的《重庆与世界》杂志,以“张主题地图与种城市生活”为题,解读“每周一图”:“一群人,张地图,万分心血,他们拼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轮廓和灵魂。因此,这座城市的面纱被徐徐揭下。”
0次报道,让我们
无论是“用脚步丈量土地”,还是“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都在用地图构建世界。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要让大家来
传统的地图传播方式,纸质地图主要通过书店、报刊亭等线下销售、传播,电子地图主要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线上使用,传播的方式、覆盖的范围十分有限。如何最大程度地扩大地图覆盖的读者面,使地图不但能做的出来,还能更好传的出去?媒体似乎是一个好选择。然而,传统媒体对于新兴事业却有百般挑剔。张海鹏和他的小伙伴们对此犯了难。新媒体的兴起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创建了“重庆地理”
他们的每期地图主题必然千挑万选、百般思量,公益性、话题性两者兼容。而这个公益性尤其是话题性,正是媒体所非常
通过这套完善的地图传播体系,“每周一图”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受到市内外各种媒体的报道超过0余次,最大程度扩大了“每周一图”覆盖的读者面,也让越来越多的人
今年年初,重庆火车北站地区交通进一步完善,龙头寺长途汽车站也由一个站分为南、北两个站。为避免出现年元旦期间的情况,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最新最准的火车北站地区交通信息,“每周一图”团队又赶在年春运开始之前,策划推出了《重庆火车北站乘车地图》。在通过全媒体向社会发布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地图的覆盖面,团队的小伙伴们别出心裁,将地图设计成明信片并印制出来,并提供免费手写和寄送服务。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里,“重庆规划”、“重庆地理”两个
000+阅读量,开辟地理文化服务新天地
现在,“每周一图”已被打造成为一个拥有10万+阅读量的、引领城市生活的“超级大V”。团队通过地图向市民传递的,也不再只是便民信息和地理知识,更还有城市文化和生活美学。
年夏天,团队发布的《重庆高山草场地图》,带动了很多市民前去草场避暑。随后的《重庆古道旅游地图》,让原本早已经湮没废弃的古道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去探访,其中就包括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学术,张飞古道等也已经成为了重庆市民游玩的新景点。
围绕“每周一图”,地理文化沙龙、地理专题讲座、地理地图展览、地理发现,以及地理旅游咨询和地理设计咨询服务等围绕创新应用在重庆也是有声有色。
中心创办的西南地区首家以地理主题为特色的“重庆地理地图书店”,张海鹏担任负责人,书店最火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地理地图爱好者沙龙。西藏单车骑行交流沙龙、环球旅行经验讲座、让“驴友”们增加了见闻。重庆老地图收藏讲座、“我与地图的故事”爱好者讲座、精品老地图展览等活动,一点一滴的拼接出旧时重庆的记忆,也将地图这一看似古老枯燥的测绘成果再一次推向人群。
现在,重庆的区县政府都在
“地理文化、大众分享”。多姿多彩的地理文化服务,不但改变了很多人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专业高深、远离公众的印象,也为构建人生理想的青年给予了新的眼光。华东师范大学大一新生杜云滔高考时被调剂到了GIS专业,因为对GIS的不了解,他一直想转读其他专业,他的父母把他介绍到中心学习。在中心的安排下,张海鹏带他了解了“每周一图”团队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回到学校后,小杜专门发来了短信致谢:“谢谢张哥的介绍和开导,权衡之后我还是决定不转专业了。这几天在您那儿对GIS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感觉地理文化等创新服务可以给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周一图”团队创新以“地图”为载体,融文化、历史、文化、美学为一体,打造了一个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互补、面向社会提供地图和地理知识服务的平台,开辟了涵盖便民生活、地理知识、城市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地理文化服务”新领域。“重庆地理”的
年7-8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4家中央媒体组织记者到重庆,对“每周一图”工作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并延伸出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地理信息公众服务新模式等话题的思考和讨论,重庆市以“每周一图”为代表的地图公共服务工作在全国行业内部进一步引发强烈反响,受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兄弟省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年,重庆市在全市市级部门评选“助推五大功能区建设优质服务品牌”,“每周一图”代表重庆市规划局获得了该项殊荣,成为重庆市政府部门推动公共服务的典范,也引发了进一步的社会反响。
重庆的测绘地理信息正在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人们对地图乃至整个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认识。
1+1+1+1+N,构建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转型新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每周一团”青年团队创新的不只是地图服务,更是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转型发展的探寻之路。
今年年初,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以“每周一图”团队为班底,组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理文化中心,开始全面推动地理信息服务向地理文化服务创新转型,进而推动全市地理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地理资源,分享地理价值,传播地理文化。
依托地理文化中心,这群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的探路者,这支肩负了层层使命的年轻团队,正着力构建一套全新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该体系融合了地理信息、地理科学、文化创意和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丰富资源和先进理念,通过建设“1+1+1+1+N”的地理文化工作体系,实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对地理信息服务能力的深层挖掘和全面提升,进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地理知识服务,为城市和地方的宣传提供地理文化支撑。
这四个“1”分别是一个地理知识库基础设施、一个地理人才资源库、一个地理文化产学研平台、一个地理文化传播平台。
其中,地理知识库基础设施包括遥感影像库、地理图片库、地理视频库、老照片库、地图资源库以及如各地特产、风俗等地理知识库,主要提供丰富的数据和知识支撑;地理人才资源库包括面向地理信息、地理科学、文化创意和新闻传播等领域,全面覆盖行业、专业和社会爱好者的从业人员数据库、行业专家数据库和地理地图爱好者数据库,主要提供智力支持;地理文化产学研平台包括一个地理文化众创空间和一个地理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地理文化传播平台则由“重庆地理”
至于那个“N”,则是由包括“每周一图”等N种产品共同构成的地理文化产品体系。它既涵盖了目前“每周一图”、地图进校园、“重庆地理”系列地理活动等已有产品,更包括了地理微纪录片、小学乡土地理教材、地理市情科普、地理技术培训、地理咨询服务等正在谋划和打造的更具影响力和价值、空间更为广阔的产品门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支谈笑于巴山渝水之间、纵横于方寸地图之上的青年尖兵,积极融入时代的大潮,发于地图却不止于地图,不断地为人们解读着这座城市,传递着关于这座城市的知识、文化与美学。
而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白癜风的病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zn/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