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素价格 http://m.39.net/pf/a_4345637.html
作者简介
袁进明,男,中卫市海原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沙坡头》《南华山》等期刊。一一优秀共产党员、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庄电一的事迹
他从二十九岁当新闻记者开始,每年发稿量都在近二百篇左右,足迹遍及宁夏山川沟壑;他曾多次以团长身份率团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全国重大采访活动,对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二十多个省市区进行过采访报道;他是宁夏乃至全国在新闻一线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大、作品最多的新闻记者之一,发表了近篇稿件,出版了十三本新闻、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他是一个被许多荣誉包裹的人。作品获奖多项,个人获奖40多项。什么“宁夏区党委宣传部优秀党员”,“宁夏区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宁夏十佳记者”(三次),“宁夏优秀新闻工作者”(四次),“宁夏首届名记者”,“宁夏当代名人”,“感动宁夏年度人物”,“自治区60年感动宁夏人物”,“宁夏先进工作者(省级劳模)”(两次),“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全国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全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全国‘走转改’十佳记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许多奖项都曾“光顾”过他。他是一面旗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年退休,光明日报社、宁夏区党委宣传部、宁夏记者协会等单位,先后五次举办“庄电一新闻作品研讨会”,中央和地方二十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对他做过介绍和嘉宾访谈。他曾参加过中央宣传部、全国“三教办”组织的先进模范巡回报告团,在北京、海南、广东、湖北等地巡回演讲。他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他曾五次走上中央宣传部举办的重要会议发言席,以普通记者身份介绍经验与体会。他曾以“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身份,两次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明星””。但他对这一切看得轻如烟,淡如水。在得知组织决定对他的事迹宣传时,他总是推辞逃避。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没啥,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今,他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仍然在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着自己的温情。他叫庄电一,今年六十四岁,是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曾任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记者三十二年,担任站长二十三年,官至副局级干部。庄电一,既有学者方正、敦厚、严谨的气质,又有新闻记者敏感、热情、活泼的行业个性。他身材魁梧,给人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衣着朴素,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他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敢怒敢言敢担当的共产党员。一年出生的庄电一是辽宁人。少年时代曾梦想当一名诗人。大学毕业后,命运之神把他送进了宁夏银川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教书。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份平凡而神圣的教师工作,但他更渴望的还是以写作为生的工作。年冬天,中共中央主办的、蜚声海内外的光明日报刊发了一则招聘记者的消息。这个消息在庄电一的内心击起了朵朵涟漪。一连几天,庄电一兴奋着、矛盾着。兴奋的是他碰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他想要紧紧抓住。矛盾的是他担心自己的能力水平。作为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他深知,光明日报是上至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下至海内外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都非常喜欢的一份报纸。她是祖国新闻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庄电一对光明日报的热爱与向往,是任何语言无法表达的,也是任何困难阻挡不了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在一百多名报考者中,庄电一力拔头筹,成为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记者,从此便与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满怀信心走进光明日报社时,一种无形的压力向他袭来,这里的许多人都是博士、硕士、科班出身的,而自己是个“半路出家”,又驻守在一个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小省区。自己能行吗?怎样才能在中央大报上争得一席之地?在开始的五个月的时间里,尽管他像陈景润攻克数学“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卖力,废寝忘食,挑灯夜战,采写了近百篇稿件,可只有屈屈十二篇“豆腐块”“火柴盒”在报纸最“不显眼”的边角刊发。严酷的现实,使庄电一深深感觉到“光明日报记者”这个“头衔”的分量。他学思践悟,不断夯实自己的业务功底。他觉得,要当好一名记者,必须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深入的作风,找新闻、抓新闻、写新闻;必须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敏锐;必须要有观察事物的全面性、洞察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寻找线索、筛选素材、深入采访、谋篇构思、精心写作所占有。为了制作一个精准醒目的标题,提炼简洁明快的导语,他常常冥思苦想,夜不能寐,反复推敲,煞费苦心。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他几乎走火入魔,即使休闲、旅行中,庄电一也常常沉浸在新闻写作的世界里;即使散步、闲聊时,庄电一也在观察搜寻新闻线索中。为了一个新闻线索,他曾用几个月的时间跟踪;为了采访一个人物,他曾连夜赶路奔波几百公里。他心里没有假日的概念,也很少休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跋涉,勤学苦练,这位东北大汉,在地域狭小、地理位置不靠边不靠海、新闻资源贫乏、经济发展落后的宁夏,却发现发掘了大量新闻资源“富矿”,成了当地最富有的新闻人。他坐火车、乘飞机写出过独家新闻,他在公交车上、出租车里,甚至在上厕所时,也抓到了“新闻活鱼”。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献给了自己珍爱的新闻事业。三十多年来,庄电一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力求“不多说一句废话,不放过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不漏掉一个必须说明的事实。”他发表了近篇稿件,撰写了多万字的作品。他发稿最多的年度达余篇,最丰产的月份超过45篇。他是公认的“高产记者”,“获奖专业户”,被誉为“贺兰山下一支笔”。他的新闻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他的笔端指向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流淌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保、农田水利、金融、民生、文学艺术等各行业。庄电一的稿件以问题性批评性的居多。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的新闻作品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热捧”,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喜欢阅读的。大家都觉得,他的稿件通俗易懂,烟火味浓,耐人寻味。有深度,有味道,有看头。二庄电一曾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首先要抓大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