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风到阿雅到朝阳区,仁波切的出镜率比人妖还高。但是仁波切到底为何物?这个群体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仁波切这个词感觉都被朝阳区人民给玩儿坏了!
仁波切,有时也译成仁波钦。在藏语里,仁波就是价值的意思,切的字面意思是大。两个词连在一起,形成固定搭配,就是价值高的意思,一般理解成珍贵、宝贵、有价值等。
首先呢,仁波切并不是只用来形容人。比如我们有一座雪山叫做“冈仁波切”,“冈”是雪的意思,是说这是一个很珍贵的雪山,是西藏首屈一指的神山。
然后呢,当仁波切是拿来说人的时候,不是只有活佛才能成为仁波切,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仁波切。只要你不管是在品行上、学识上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大家就会说你是仁波切。
那么问题来了!活佛是什么东东捏?活佛是汉语里的说法,其实更准确的应该是翻译为“转世者”,在佛教里认为这个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转世的,转世后他可以选择出家,也可以选择不出家。不出家就会过着类似像汉语里说的“在家居士”一样的生活,所以结婚生子很正常。
另外,由于在解放前的西藏,基本上学校都是以寺庙的形式存在,寺庙里的学员自然都是僧人。他们在寺庙里学习各种知识,主要是大小五明学,这其中包含医学呀、逻辑学、语言学等等,因此,一般能够能被大家称为仁波切的都是僧人。
很多人的误区就在于觉得活佛必须是僧人,仁波切也必须是僧人,所以感觉活佛=仁波切……
总之呢,仁波切就是宝贵的XX,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雪山等等。不一定非得是活佛,只要你学识够渊博,为人够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可以是仁波切。但由于西藏的宗教氛围,大家会很敬佩懂佛的人,所以现在大多的仁波切会是僧人。
上个图,有道词典中对仁波切的翻译,被译为宝物、珍宝、大师、佛爷。这个对照词典是将民族出版社的《汉藏对照词典》电子化了,还是挺权威的。
根据词典对仁波切的翻译,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讨论。
宝物、珍宝
这一种翻译,是我之前提到的对字面意思的直接理解,像“冈仁波切”就是,雪山中的珍宝,珍贵的雪山这样的意思。
大师
这一类翻译,有在评论区简单提过。当一个人的学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家就会尊称他为“仁波切”,类似于汉文语境中的“大师”,可以跟京剧大师梅兰芳,国学大师陈寅恪进行类比,这类的仁波切跟活佛没半毛钱关系。之外我跟这些大师进行类比,是想说明仁波切的稀有性,并不是说你读个大学懂点东西就可以。评论里说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就可以被称为仁波切的孩纸你们真是够了,在西藏或者是印度等地的佛学院,成为“堪布”(类似于博士,是佛学的最高学位)都不一定能被大家称为仁波切,更何况我这种战五渣。
值得一提的是该类仁波切是可以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形成。要“goodgoodstudy,daydayup”,在某一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还需要人品好,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在学识和人品上,堪称当世楷模的人是可以被称为仁波切的。
佛爷
这一类是属于“仁波切”技能天然就被点满的。像大家说的达赖喇嘛,在西藏其实比较少这样直接称呼,而是称呼为加瓦仁波切。班禅则被称为班禅仁波切,个人认为汉地很多称班禅为“班禅大师”,应该是与藏文里的“班禅仁波切”是对应的。这就跟活佛挂钩了,据我所知能够天生就被称为仁波切的人是很少的。
当然,这一类的仁波切也不是白给大家叫的,自出生之后,就会有一大堆在各方面有造诣的人指导他们学习大小五明学等藏传佛教的必修课程,之后也是要通过考核称为堪布的。一般成为堪布至少都二十好几了,也有到三十好几的(对比苦逼读博的孩纸)。所以,你懂的,那些野生仁波切的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了……
最后说明几点:
从词性上来讲,仁波切是属于名词,并不是形容词,之前的回答可能有点误导大家了。
藏文排版好像会在一些电脑跟手机上出现错误,所以……你看到的可能不是藏文君的真实面目,不过大家将就吧,反正也看不懂嘛。
来源:知乎日报
新媒体编辑:子规
白癜风吃什么药最好谁看好了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