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历史沿革地位与作

(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繁荣在“满园春色”时期

  “满园春色”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叶到20世纪末这一历史时期。把这一时期确定为繁荣时期是因为:

  第一,年后,全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兴起,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在全国展开,作为这一历史的记录者、参与者、实践者和亲历者的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迎来了自己新的发展时期。民族政策再教育的一大成果就是中央电台《民族大家庭》节目的诞生(年6月1日播出《民族专题》汉语节目,年1月1日正式推出《民族大家庭》节目)。民族语言部从年开始调整民族节目方针,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语种从5种增加到8种,即增加壮语、彝语、傣语3种语言,汉语《民族大家庭》节目也相应地有所加强。年中央电台党组批准民族部升格为民族广播中心。

  第二,20世纪80年代实施“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举措,使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逐步发展繁荣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近个广播电台、站办有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纳西、景颇、柯尔克孜、羌、土、锡伯、鄂伦春等2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3]71-72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经过50多年的努力奋斗,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发射功率大、覆盖面广的省级广播电台之一,并通过“亚洲二号”卫星传送节目,信号源可覆盖全国及周边53个国家和地区。至8年,全区共有广播电台62座,其中自治区级2座、盟市级12座、旗县级48座;全区广播节目总计67套,其中自治区级4套、盟市级5套、旗县级48套;全区共有中、短波发射台56座,发射功率千瓦;调频发射台92座,发射功率86.16千瓦,广播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98%和91.44%。又据自治区广播电视局9年3月1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8年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05%和92.72%。[4]6-7

  内蒙古自治区内设有蒙古语节目的广播电台有: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年8月1日开办蒙古语节目),赤峰人民广播电台(年恢复蒙汉语自办节目),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年5月1日,蒙古、汉语节目用各自的频道广播),兴安人民广播电台(年6月1日正式播音,蒙古、汉两种语言播出),哲里木人民广播电台(年元旦创建,蒙古、汉语播音,现更名为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锡林郭勒人民广播电台(年10月1日恢复蒙古语自办节目),乌兰察布人民广播电台(年第三次恢复蒙、汉语自办节目),鄂尔多斯人民广播电台(年9月1日蒙、汉两种语言同时播音),巴彦淖尔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之始自办蒙、汉语两套地方性节目),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年蒙古语节目开播)等。[5]

  粉碎“四人帮”之后,新疆电台的新闻改革逐步深入,继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语之后又增办了柯尔克孜语广播,新闻、教育、文艺、服务4大类节目经过调整,播音时间、次数、栏目设置和内容更加合理,步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如今,维、汉、哈、蒙古、柯5种语言用20多个频率广播,每天播音达80多个小时,办有新闻、专题、文艺、广告信息等各类节目。年12月28日,该台实现5种语言卫星传输,可有效覆盖全疆、全国及亚太地区,其覆盖面之广,质量之高,传播方式之先进,在全国省级广播电台中居第一。年8月,由国家投资万元,更新改造了5种语言的播控设备,实现了数字化播出。当前,新疆电台已形成了拥有卫星、短波、中波、调频四位一体的交叉覆盖网,和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听众联系,是全国开办语种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省级广播电台。

  新疆地区自治州、县级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至少有11座,年,全区建立调频广播台的县达到55个。播音的语种在全国各省(区)中也是最多的。

  广西电台的壮语节目于年10月1日恢复播音,用壮语北部和南部两种方言口头翻译播音。年,自治区党委批准广西电台成立壮语部。年10月1日,正式用壮语文稿标准音播出,并用壮语文自采自编。年壮语节目进行改革,变综合性壮语节目为“壮语新闻”、“壮乡新风”、“壮语专题”、“壮语文广播讲座”等专题节目。年,壮语部改为民族部,借庆祝“百色起义、龙州起义”60周年之际,报道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讴歌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丰功伟绩。年10月1日,进行机构改革撤销民族部,在新闻综合台设置的“乡村风采”、“民族之光”等板块节目中各开设5分钟“壮语新闻”,直至年。1年底,教育生活广播每天两次、每周7次、每次30分钟用壮语广播,其中壮语文知识、科技知识各15分钟。广西的县级广播电台中也有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年12月1日,武宣人民广播电台用武宣壮语播音。年10月23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广播电台,用侗语播音。广西对外广播电台年12月使用越南语播音。

  其他多民族聚居省属下的自治州县办有少数民族语言电台(节目)的:

  年后,青海电台的藏语节目重获生机,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意见,藏语广播部对节目设置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年5月开始开办《藏语文教学节目》,年又和省教育厅合办《藏文文法讲座》,为广大牧民教育的普及和在牧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提高藏语水平搭建了一个平台。从年12月开始实行编、采、译合一,年12月用藏文直接发稿。年1月14日成立记者组,这是该台藏语广播诞生3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记者。“八五”期间,电台的藏语节目在编排上增强了民族性、信息性、服务性、参与性和知识性。

  青海省内办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市(州)县台有海西人民广播电台(用汉、蒙古、藏语播音),玉树人民广播电台[年使用汉、藏(康巴方言)正式播音],黄南藏族自治州广播转播台(汉、藏语播音)等。

  年云南电台成立的民族部,下设西双版纳傣语组、德宏傣语组、傈僳语组、景颇语组、拉祜语组和汉语编辑组,后又增设民族文艺组。年,4个民族、5种民族语言广播分别在该台二套节目中用4个频率分两组播出。年4月设置了民族语言台,固定频率播出5个民族语言节目。年云南卫星广播电视地面站建成,通过卫星传送节目,供边疆各地卫星地面站接收转播,扩大了民族语言广播的覆盖面,提高了播出质量。

  云南省、州、县广播电台办有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有: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年4月14日正式播音,使用傣语、哈尼语和汉语普通话三种语言播音,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时间约占50%),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年6月20日播音,使用汉语和苗语播音;年6月增加壮语和瑶语广播,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约占58%),德宏人民广播电台(年10月1日正式播音,自办节目使用傣语、景颇语、载佤语和汉语播音,少数民族语言播音时间占60%左右),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年7月1日建成开播,使用哈尼语、彝语和汉语播音,民族语播音时间占11.1%,年少数民族语言播音时间占24.5%),楚雄彝族自治州广播电台(年2月6日正式播音,用汉语播出,有《彝族新闻》节目)。“0年云南省广播事业建设全面推进,以‘村村通’为重点,到年底,广播覆盖率达到86%,比上年增长了1.4个百分点。”[4]

  四川电台民族广播年10月1日试播,呼号为四川电台“金桥之声台”,使用四川电台原第二套节目频率。节目语言包括藏语(康巴和安多两种方言)、彝语和汉语3种。其建立标志着四川电台民族广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节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年10月1日“金桥之声台”试播一年后正式开播,并增加转播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年11月16日“金桥之声台”与四川电台一套节目一并通过“中新五号”卫星传输,以适应四川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状况。年7月,该台中波广播发射功率增加到10千瓦,明显改善了对川西人口密集地区和中心城市的传播效果和中心城市的覆盖效果。省内办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地州级广播电台有阿坝人民广播电台(年创办,使用藏语、汉语播音)、凉山人民广播电台(年创办,使用汉语、彝语播音)。

  此外,这个时期省、自治州、自治县一级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还有:年贵州全省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贵州电台与省民委联合开办《民族之声》节目,用苗语播音,这是该台成立30年来,首次采用民族语言广播,共播出专稿50多篇,录制《民族团结活动月》磁带59盒;年1月,辽宁省阜新蒙古语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完全用蒙古语广播,第一任台长为马文学;年,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用畲语广播,而用畲语广播是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的一大成就。

(四)和谐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为少数民族广播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西新工程”即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它是国家广电总局根据中央领导0年“9·16指示”制定实施的。

  西藏电台乘“西新工程”之东风,硬件得到进一步完善。2年5月1日,随着“西新工程”设备的正式启用,西藏电台基本实现数字化播出。0年10月1日,“西新工程”之一的拉萨调频发射覆盖工程正式运行,这不仅标志着拉萨调频发射覆盖的长足发展,而且在对外斗争中取得了空中覆盖的绝对优势,彻底改变了空中广播外强我弱的态势。先进的节目译制制作设备启用,使译制节目到3年达到小时,是年的3倍。

  据李谢莉在《20世纪90年代四川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讲,实施“西新工程”后,“四川省藏区广播电视覆盖率显著提高:其中,甘孜州的广播覆盖由原来的77.26%提高到79.11%,上升了1.85个百分点;阿坝州的广播覆盖率由原来的62.77%提高到67.81%,上升了5.04个百分点。中波台的建成和播出,不仅提高了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在藏区的覆盖率,而且增强了广播节目的接收质量。四川藏区农牧民群众不仅能够及时收听到中央和省台的广播节目,而且藏区空中阵地‘敌强我弱’局面也得到了明显改善”[4]。

  在新媒体环境下,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网开通,融蒙古、藏、维、哈、朝、汉六种文字于一网,包括蒙古语广播网、藏语广播网、维吾尔语广播网、哈萨克语广播网、朝鲜语广播网和民族广播网(汉语网)。民族广播网以“传播中央声音,传承民族文化,扩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宣传影响力”为使命,以“为网友提供丰富的民族资讯,展示我国多彩的民族世界”为服务宗旨,自觉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于全国各族人民,充分报道民族地区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积极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民族法规,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友谊和相互了解,维护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中,藏语广播网首次实现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同频播出,每天18个小时将安多方言藏语节目传播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所有藏区……我们欣喜地看到,民族广播正朝着以广播为主、多媒体联动发展的方向稳健前行。

  少数民族广播的地位及作用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满已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体上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5个谱系。因此,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的发展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6]

  提起广播的作用,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台很快播发抗震救灾消息。由于地震造成交通、电力、通信中断,广播成为灾区群众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通道,中央电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地震发生当日晚7时起,运用《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等9套节目并机播出24小时不间断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在第一时间架起了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由于广播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突出表现,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批示,为抗震救灾前线17万部队官兵每人配发一台收音机。抗震救灾报道结束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首次提出“应急广播体系”,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规划当中。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广播的重要地位和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7]

  其一,在突发灾难面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挥了特殊作用。作为中国广播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其传播广、易收听、与新闻发生同步的独特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玉树地震发生后,在玉树首先听到的是康巴方言的广播,它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新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同胞对地震灾区的关怀和援助。年年初,新疆、内蒙古等边疆民族地区遭受了一场60年不遇的强降雪灾害,少数民族广播在对灾情进行常规报道的同时,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三种语言节目中还推出特别报道,向灾区群众提供有关信息和知识服务,为他们克服困难、进行自救、增强信心、恢复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其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是党、政府及时传播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同胞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和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缺失,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打破时空界限,把党和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声音准确及时地传送给少数民族群众。全国各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脱贫致富的好办法以及新知识、新观念的广泛传播,极大地鼓舞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热情,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因而,少数民族广播在发挥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凝聚民心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职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保留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在维系民族感情、保护民族基本特征上,有其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由21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4种文字(包括同用汉文的回、满、畲等三个民族;有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苗族、傈僳族、佤族等使用两种以上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帮助他们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7个少数民族使用着39种文字。①如前所述,目前,全国约有近个广播电台(站),使用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等25种少数民族语言播音,几乎包括了有本民族语言的所有民族。少数民族广播以少数民族语文每日每时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丰富的文化宝库。“世界上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西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的研究热潮,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对西藏、新疆、内蒙古的民族地区的宣传以及对这些地区的情况介绍本身就充满了这些学科的丰富内涵。”[3]26加之,广播媒介受文化水平制约较小,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可以明白无误地听懂,在传承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民族感情等方面,更具优势。

  其四,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的主流媒体,在稳定边疆、保持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大多聚集在边远的山区、牧区,荒漠草原,以及人烟稀少的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大杂居小聚居是其特点。另外,还有不少民族是跨国而居。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约有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把民族地区建设好,激发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一条铜墙铁壁,保卫祖先留下来的疆域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犯和蚕食。当前,国外敌对势力妄图从挑拨民族关系入手,煽动“藏独”、“疆独”,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只有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传播力、公信力,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再立新功!

  注释:

  ①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和关东升主编《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统计的数字。5年3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称:“到3年底,中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西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指示(摘要)》(年1月20日),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G].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转引自彭芳群博士论文《政治传播视角下的解放区广播研究》[D].

  [2]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M].//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3]张小平.民族宣传散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5.

  [4]白润生主编.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5]参见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和《内蒙古自治区志·广播电视志》相关内容。

  [6]哈艳秋,庞亮.举集体之力成奠基之功──评《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J].现代传播,1(4).

  [7]参见黄玉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

  

(本文完。)

(作者:白润生来源:新闻爱好者)

迅速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小伙伴吧!

回复数字5阅读主编推荐;

回复数字0返回系统菜单;

浏览更多直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身上复发该要怎么办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zn/19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