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西藏第一辑探寻印象张小康

印象张小康

寻访的目的一在于收集和实证,二在于过去和现在的彼此关照与再发现。

从史学角度来说,确立了我们所在的时空坐标系,才能更好地确定我们自己的位置。

我在西藏军区军史馆参观张国华将军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又去西郊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内祭扫谭冠三将军的陵园。这都是静态的展览,照片、手稿、旗帜静悄悄地和我隔着一层玻璃。一个人、一段时空、一段历史,被浓缩在短短百米之内。

然而文物也会说话,那捷克制7.92毫米气冷式“歪把子”机枪,曾经在什么人的手中发出过怒吼?光滑的锄头,是哪位军人或者农民的手汗曾将他沁透?如今布满灰尘的旗帜,曾经被多少人目光灼灼地看着,由将军交到士兵手里?

张国华将军在林芝地区调研的手稿,写在几个字迹密密麻麻的小本子上,笔记匆忙而认真,可见将军郑重其事的心态;谭冠三将军给儿子的信,都以同志相称,谆谆教导,这是革命战友般的友谊,还是沉默寡言之下深沉的舐犊之情?

这些熟悉的、响亮的名字,我们真的懂他们吗?无论是将军,是军医,是士兵,我们真的理解他们吗?

采访过程中,有些老战士的子女也感叹,听父亲、母亲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牺牲、苦难和激情,孩子们感叹,父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啊?

于是,寻找“老西藏”,在我看来,是重新解读那些我们囫囵吞枣的记忆。(杜冬)

初次见张小康是去年十月底西藏传媒集团在西藏藏医学院为张小康新书《雪域长歌》组织的一次“老西藏精神”报告会上,当时有些惊愕。俗话说:将门虎子,印象中的张小康应该是一位刚毅要强、威武雄风的将门之后,但事实上,她平静安详得有些“寒碜”。

年过五旬的张小康,一头灰白的短发,已经是十月底了,仍穿着一件灰色的略显陈旧的单薄外套,全身没有任何首饰装饰,一路走来,一路微笑着与大家亲切交谈,仿佛不是为了某场活动而聚在一起,那种老熟人之间的亲密就像是自个儿回到了娘家,见到了亲人般的舒适和自然。

自小便与父亲远隔千山万水的张小康,从小便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父亲张国华率领18军进藏开始,她的脑海里便萌发了“西藏的种子”,50多年来,她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父辈们战斗过的这片热土。

如今,张小康仍在为弘扬“老西藏精神”奔走着、忙碌着。这些年来,她联络走访了许多当年随父进藏的老战士以及他们的子女后代,在张小康的眼里,父辈们当年的英雄事迹是雪域高原的一段史诗长歌,是该被铭记和传颂的。

虽然张国华已离世多年,但在子女们的心中,父亲从未远去,他已经和战斗过的雪山草原融为了一体,生生不息。(顾倾城)

拜访罗念一

接到采访函批复的消息,我立即赶到位于成都武侯祠附近的西藏成都干休所,负责接洽的干休所办公室主任肖远志说:“先安排罗念一吧,他从来不拒绝西藏媒体的采访。”

刚刚午休完的罗念一,热情地与我握手,但可以明显感到他的右手使不上力,他解释说,那是生病后没有恢复好的缘故。

罗念一的家里很简朴,客厅里堆满了他多年来的作品和相关资料,整整堆成了一面墙。

83岁,又有病在身,我很担心罗念一的身体吃不消。看着采访时不断轻微调整身体姿势的罗念一,我试探地征询他的意见:“罗老师,要是太累,我们可以先休息一下。”

“不累。”罗念一回答得很干脆,“接受西藏记者的采访,我不会觉得累。”

退休几十年了,罗念一还能说一些藏语,但因环境的关系,还是忘了不少。他告诉我说,你们报社所在的朵森格路,朵森格就是石狮子的意思,以前,就是现在西藏军区附近有石狮子。在藏十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回藏后,我向《西藏日报》藏文编辑部的老师核实,他们说罗念一说的没错,朵森格就是石狮子的意思。

看来还真是我孤陋寡闻了。

罗念一说,回味以前的经历,几十年前的事在眼前呈现的还是一个个清晰的画面,而且聊起来当年,激情还在,所以会很兴奋。

看来,他说的接受西藏记者的采访不会觉得累,这话不是客套。

罗念一正在写他自己的人生故事,暂名叫《罗念一:我的音乐故事》,四川音乐家协会已经表示要帮着出版。因为生病后手不是很方便,记者试图劝他来口述,找人整理,但他拒绝了,“还是我自己做心理踏实些。”

我对罗念一说:“等你的书出来,我一定去买一本好好拜读。”

“不用买,我送你。”罗念一干脆地说。

“从西藏回来,到我家聊天,随时欢迎你。”临走时,罗念一向我发出了邀请。(王川)

关于“老西藏”他们有话要说

我们所寻找的是“老西藏”,但究竟什么是“老西藏”?今天的人们对这个名词、这个团体有什么样的认识?人们还有兴趣倾听他们的故事和讲述吗?带着问题,记者们走上了街头,随即询问了一些路人。他们的回答未必准确,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于“老西藏”究竟有怎样的认识和了解。

赵先生:53岁,“老西藏啊?我理解有的老西藏原先不是西藏人,但是有着恋藏情结,不追求名利!”

“内地环境充满压力和竞争,西藏会使人的心胸变得开阔。到了西藏,就像发现了一片乐土,空气干净清新,天空万里无云,人与人之间交流也很单纯,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淳朴。来西藏20多年,如今自己也变成老西藏了。希望更多人了解老西藏,也希望快要成为老西藏的人继续保持老西藏的心态与情怀。”

洛桑:25岁,“老西藏就是西藏的过去吧?对于老西藏,我只知道一点点。我是个深爱这片土地与文化的人。曾经看过关于西藏的照片、书籍以及历史文献,还有不少的民间传说。你说50多年前,西藏交通科技肯定都比较落后,什么都是按部就班,宗教信仰一直很浓厚。但那时候究竟是什么样,我真的不知道。我见过的老人很少,希望那些健在的老人们,能亲口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讲讲西藏这几十年,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后辈多了解西藏,用他们的故事,见证西藏的历史。”

小柏:22岁,“老西藏就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国家为解放百万农奴,派到西藏的解放军、援藏干部吧?还有西藏本地的干部,为帮助并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不懈与西藏共发展。”

“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从进藏开始,一直工作到退休,都留在了西藏,不管生活多么艰辛,都坚持留了下来,这是一片净土,人民民风淳朴,我想这是他们留下来的原因吧。”

卓玛:“我知道老西藏,都是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西藏的发展,西藏的建设,西藏的人文传说等等,很多很丰富。只是西藏这几十年发生了很多事,我也讲不清楚。”

扎西:“我不知道什么是老西藏,所以我希望能够从你们的专题中了解老西藏。”

游客:“现在的西藏感觉蛮现代化的,跟传说中的西藏似乎有点距离。我希望能够从老西藏中了解还未发展之前的西藏,想看看那时候的西藏跟现在的西藏有什么区别,看看老西藏是什么样,现在的西藏增加了什么,又是怎么变化过来的。”

次仁:“想听老人们讲讲以前的故事。”

请您联系我们:

(电话tayang

新浪微博:拉萨-这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ys/21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