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西部散文选刊》编辑部
年第47期·总第期
未曾领略过青藏冰峰的奇拔雄伟,未曾目睹过神鹰拍击旷古苍穹,却分明听见一种执着的声音,感觉到一种炽热的情感,犹如圣洁的雪莲,啄破积雪,绽放光芒。每每品读中国当代军旅作家王宗仁的《青藏写意十题》(刊于年《西部散文家》第一期),被那种透彻、精细、从容如水晶薄片一样精粹的散文诗一次次震慑灵魂。震慑于那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华章浸润心灵的魅力!震慑于宛如星照诗光解剖女性人生的犀利;震慑于一幅幅藏北浑厚长卷,磅礴的意象中充沛着温厚的人情。王宗仁的足履踏雪而行,从青年到现在老年四十年的时间,一百多次穿越雪域高原的无人区。多么坚强的人生!难怪王宗仁的80%作品都是反映青藏线官兵生活的。王宗仁曾在《军旅人生》中说:“我觉得我回青藏线、写青藏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战士、奉献出生命的官兵,他们的灵魂,牵动着我到那个地方去看望他们,去写他们,正是他们这种精神,延续到青藏线精神。”是的,王宗仁作品的深层内涵,让人体会到擎为支柱的精神蕴涵!这是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力量,怀有天地自然之大爱,蕴含着饱满的藏域情感!正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和创作力,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如此的震慑灵魂!直至今天,王宗仁的“青藏高原上那些兵的故事”的作品,在中国广大读者心中仍然有着奇异的光辉。这种光晕是唯一的,独特而美丽。一《青藏写意十题》的《谷露》抒写的笔触既有散文畅达、飘逸、精致,又有诗歌的凝练、含蓄的深层意蕴。王宗仁应运现代散文诗表现手法:跳跃、变换、隐喻、放射等。一个慢镜头式,将时光的隧道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我们在追击一股逃匪的路上,巧遇一位藏妇在战壕里诞生了她的女婴。”“从那里扬起的枪声把整个西藏的山水洗得透明清亮。”让人仿佛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作家极有分寸地处理情感表现的“度”。意识的跳跃和意象之间的断裂感上,意象直接抵达真实:“一只小鸟衔着阳光从眼前飞过,我禁不住有些摇晃。远处的草滩上有一群蠕动的羊,还有发辫上插着野花的牧羊女。她肯定不是那个出生在战壕里的婴儿,我却出奇地想到那是那个婴儿的女儿……枪声早已消失,藏妇的故事也载入历史。战壕则成为谷露不朽的标记,一直贴在羌塘草原最醒目的位置。”王宗仁巧妙将过去和现实剪接在一起,将作家的思考以及深邃的感触溶入散文诗,赋予人和事纯净的明暗度,构筑一个幽深的喻象和象征的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维空间,闪烁着诗的光芒。重读《唐古拉山夜灯》,我依然震惊它的神秘和浑然自在的实体性,作为黑夜意识的产物——兵灯,它就像宇宙孕生的,什么时候你把目光投向它,你会感到,那是一盏温暖千万人灵魂的灯光……《想起六十年代格尔木某年某月的某个傍晚》中“倒下的将军柳仍然是一棵站立的树。不少茁壮都预示着死亡,它呢,无根无叶地躺着依然活着!”将军栁如西北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朽!”《楚玛尔河》一文中:“20岁的儿子,抱着18岁死去的父亲的墓碑痛哭。”让作家有了更深刻的生活感悟:对于青藏高原的军人来说,死亡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让活着的人为了好好活着而格外坚强的力量。一个既珍惜生命又不惧怕死亡的人,他才能永生。王宗仁说:“我写青藏高原,如果离开了死,就是离开了高原军人的心灵。我写他们悲壮的死,也写他们死时留下的诸多遗憾,写死是为了生,是为了还活在那里的人能够活得更有价值。”所以,青藏高原与王宗仁有一种灵的契合,“没有死亡,这是一片永远醒着的土地”!人们赞美青藏高原的美,不会忘记青藏高原严重缺氧、严寒、雪崩等难以想象的险恶、残酷的自然环境。情境偕溶诗旅体验,让王宗仁的作品达到艺术型的高度和谐!二纵观王宗仁的《青藏写意十题》,他的散文诗作的风格在理性的沉思,情感的深邃方面明显加强,显示出特有情感细腻中蕴藏着深深的思虑:从女性视角,对几千年来受男权话语辖割的漫长的历史发急,也反映出一个当代男作家对人道主义的回归。也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家满怀碍于悲悯之情,不禁对西藏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评价”深深的敬意而讴歌。王宗仁的《青藏写意十题》有五篇写女性的,将藏域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用诗的语言和意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吹鹰笛的女孩》王宗仁把激情投身到自己藏地生活的海洋,以异常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的角度入手:镌刻一幅守望藏北家园的吹鹰笛的索玛,女孩索玛如何保护月亮湖的藏羚羊?“机灵的索玛指指右边山坡上的哨所:那就是月亮湖的守门人!”索玛以人格魅力熔铸生活,蓬勃着生命的意义,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索玛对人民军队的情感,令人感动,生命的质感可供仰望的高度,有一种阔达的精神向度!又如《兵站窗台的花》无论条件怎样恶劣,花富于人性。暗喻“兵站窗台的花”如善解人意的军嫂一样美丽。使平常兵站生活有浓厚诗意。《山顶上的卓玛》:“山里的女人,路就盘在地灶旁。等候着外出打工的男人,等死在了山上……藏域女性一篇至深至纯的痴情,隐喻着爱的纯味、纯真与凄美。《月亮祭》“今晚她用明月祭夫。孤独的月亮,一半给他,一半留着……”诗歌意境和日常场景的凄美的联系。采用寄寓、反衬的技巧,使情感形式跌宕的漩涡,最真挚动人。《那曲镇》舒放而又简约,是一幅异域的画面,是一曲对命运的挣扎与守候的颂歌。整个世界上只有这位妇人,缓步在荒芜的漠风中,有一下无一下地摇着经轮。……两个母亲,一个离去,另一个守候。山云渺远,一切成空。一声叹息染苦了那曲小镇。经轮摇动着,远去,又近了……这首无论境界还是意味很耐人寻味。彰显自然法则的残酷,生存的艰难,自然与人生中的一种灵性的契合。不论是《月亮祭》神秘感的捕捉,还是《兵站窗台的花》散点透视结构和梦幻的引入,将女性生命意象蕴藏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