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刘瑞敏
编辑
妙妙
图片
网络
没齿难忘的路遇
作者
白桂珍
人生在世,前路茫茫,世事难料,常常会意想不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有时陷于困境,但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会有贵人出现,助你走出困境。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二十岁参加工作不久,因我为人诚实,在工作中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很受厂领导的青睐。春季里,领导为了扩大再生产,决定新招一批合同制工人,委派我回乡招工,我欣然的答应了。
早上风和日丽,蔚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我迎着和煦的春风,兴高采烈地骑上自行车,奔赴故乡的几个大队,为厂里新招的工人签订合同。
塞外坝上高原天气变化无常,中午时分,刮起呼呼大风,风卷着黄沙,刮在脸上好似针扎般地钻心疼痛。人的视线看不出半里路,不仅如此,还要经过崎岖不平的山路,能见度与复杂的地形,对我都是艰巨的考验
前方的路,已被两侧山上的积雪融化后,顺流而下形成了一条河,想要过去必须从河水里经过。虽是春闲,却不见路上有行人。河上融化的坚冰,冰块浮在水面上,怎知深浅呢,我心里恐慌不安。
太阳快要落山了,加之行走一天的路程,我又累又饿,推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泥沙塞满了车轮,用手抠出来,没走几步车轮又被泥沙塞满,这样的反复,我很无奈。我望着空无一人的四周在呆呆地发愁,不知所措。忽然,我的眼睛一亮,看到一位骑自行车的男人由远而近到了我身旁,看上去比我大几岁。他看我满脸焦急的样子,关切地问:“你这是要去哪里?”我向他说明了本意,他宽慰地说:“我也要到前面那个村子,我们一起走吧。”
我们趟着冰凉的河水,每走一步都感到刺骨的寒冷,越走水越深,水淹过半腿,快要淹没自行车,我心里害怕极了,生怕陷进去。那男士说:“你等等,我先把车子扛过河探探路。”只见他中等个子,小心翼翼地在水里行走。水时深时浅,甚至淹过腰部,他不慌不忙灵活过河的样子,我心里赞叹:不愧是男子汉,遇到困难沉稳镇定。当我正准备扛起自行车,学他的样子过河时,他返回来对我说:“你们女孩子胆子小,容易分神出危险,就让我背你过吧”。他的话语像关照小妹妹那样的温馨,我点点头会心地笑了。他背我过了河,又帮我把自行车扛过河,他笑了笑对我说:“这次放心地走吧。”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声道谢,他骑上自行车走了。
我望着那位大哥远去的背影,眼睛湿润了,如果不是和他巧遇,没有他的帮助,我被河水困在深山老沟里,后果会怎样呢?真是不敢想象……
八十年代末的初秋,北方的天气,早晚凉风习习,白天仍是烈焰当头,酷暑难当。
那天,我带着三岁的儿子,还带着一大提包东西去保定易县办事。早上八点钟,我们从张家口长途汽车站坐大巴车出发,座位旁边是一位年轻男士,他是内蒙化德县人,正好也去易县出差。一路上车厢里很闷热,车上的旅客热得烦躁,靠窗边坐的旅客,打开了所有的窗户。大巴车嗖……嗖地飞速行驶,一股股凉风从窗外吹入车厢,旅客们感到一丝丝凉意。我儿子晕车,不停地哭闹,有时呕吐。那位年轻人帮我哄逗孩子、讲故事。孩子猛然在呕吐,喷在他的新衣服上,我急忙用纸给他擦拭,他笑笑说“没关系!”还掏出自己带的水果给孩子吃,我儿子在他的耐心哄逗下,不哭闹了,又玩了起来。
下午三点多钟,大巴车到达保定易县车站。年轻人看我带着孩子,还要拎着大提包,热情地说“我送送你们娘俩吧。”那时县城还没有公交车,我抱着儿子,年轻人帮我提着包一路走一路打听,大约走了四、五里的路程,到了我要去的目的地。我用家乡话向上了年纪的当地老乡、打听我要找的人名字,我说了三遍,哪位老乡怎么也听不懂,我不知如何向她表达是好。只听年轻人用普通话说了一句我要找的人名字,哪位当地老乡用手一指说:“前面的房子就是他们家。”
年轻走了,我目送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伴随我走过多大半生的一段段悠远的经历,没有留下姓名的年轻人给予的帮助,一直萦怀于心,没齿难忘。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在激励着我,每当我行走在路上,情不自禁地想起。遇到有人问路,只要自己知道的地方,详细地告知;遇到路上的行人需要帮助,主动上前帮忙。
人生帮助他人,自己也会快乐,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令自己感到快乐不已。
年的冬天是不同寻常一年的冬天,塞北张垣的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摄氏21/25度,凛冽的寒风刺骨,“新冠肺炎”又在反扑,随时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人们宅家几乎很少出行。
随着冷空气逐渐南下,气温有所回升,小区有了出进的人们。一天,我买菜回家走进小区门口时,前面走着身穿貂皮大衣,围着红围巾,戴着口罩的五十多岁女士。她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尼龙袋子,走走歇歇,眼睛不停地环顾过路的行人。我猜想她或许是想抱起袋子走,又怕蹭了衣服吧,只好手里提着袋子走。她流露出求助的眼神儿,在寻找熟人搭把手。我走上前问她家住几号楼,她告诉我住的位置。我说“正好路过我住的楼,我帮你一起提袋子。”她说了感谢的话语,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分别提着袋子的角,袋子里的东西足有二十斤,难怪她提得重呢。她告诉我:“袋子里装的小米和黄米面,是学生给带来的。”我顺便问了句“你是在哪个学校任教?”她说“聋哑学校。”一股油然的敬意在我心中冉冉升起:“聋哑学校的老师,是红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盲、聋哑学生,你们的心血和汗水,比大、中、小学校任课的教师付出的多几倍,而且工作压力和负担都很重、很大。教育盲、聋哑学生是一件非常麻烦,而且非常辛苦的事业。”她说:“是啊,别看那些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心意,但他们内心世界充满对老师的感激之心,觉得我对他们好,给我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我更加敬佩眼前的女教师。
我们边走边聊,很快到了我住的楼口,她说“你回吧。”我们两家住的楼相距还有一段路,她自己提着袋子走,仍是很费劲的,我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索性把她送回。我坚持送她到楼底,她为了表达对我的谢意:“给你拿点小米吧。”我说“不必客气,你上楼吧,再见!”
人这一生,乐于助人乃是举手之劳,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时刻牢记在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的做人之道。我送那位女士走了多米,自己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心里很欣悦。
在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数十年前路遇的年轻人给予的帮助。他们的音容笑貌,亲切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里萦绕;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我一生,在我人生记忆的长河里源源流长。
作者简介白桂珍,网名墨缘,河北省沽源人,久居张家口市。业余文学爱好者,经常用文字记录心情,抒发情感。近年来,散文作品经常发表在互联网自媒体公众平台,其作品多次发表在地方报刊上。文字质朴,真情实感,接地气。
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