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时光古代玳瑁制品砗磲雕件鹦鹉螺库氏砗磲贝玳瑁贝瓷杯包银右旋白法螺龙宫翁戎螺
海螺姑娘的传说
南海渔夫阿龙,钓于海上,获螺,置之于家。每归则饮食盈按,潜候之,现女。女曰:“我乃螺女,海神侍女,娘娘悯君之孤,遣为具食。今我亦当去”。乃留空螺,曰:“君有所求,取之于螺。出门无踪,后龙乏食,探螺皆如意。”传数世犹在。
这是在海南岛南部无边无际的浩瀚大海里,流传着的一个关于南海海螺姑娘的美丽传说。年,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民间文学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根据《海螺姑娘的传说》而打造的国内首家海洋螺贝文化旅游景区——“三亚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建成投入运营。
海螺姑娘的家
三亚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位于三亚市吉阳大道号,总占地53亩,总投资达3.2亿元人民币。它是将南海广泛流传的非物质民间文化——《海螺姑娘的传说》民间传说有机融入到旅游景观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文化宣传、贝类科普教育、螺贝艺术创作、观光与体验为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目前规模庞大、品种齐全的海洋螺贝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三亚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由“海洋文化馆(1号馆)”、“螺贝科技馆(2号馆)”、“海宝城(3号馆)”和“海洋贝类重点实验室”组成。景区内展出有包括国家Ⅰ级保护水野生物——鹦鹉螺、砗磲、玳瑁和海南四大名螺在内的多种世界濒危活体海洋生物、多种螺贝标本和0多种贝壳精品。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是以海洋螺贝文化为主题的海洋活体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海洋文化旅游景区、海南省活体贝类驯养与繁育实验科研机构、三亚市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
“三亚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是围绕三亚本地流传的《海螺姑娘的传说》故事而打造的国家3A级海洋文化旅游景区。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活体贝类的展出,唤醒人们的意识,激起人们爱护海洋、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热情。在这里,我们将会欣赏到大海的浩瀚与生物的奇妙,也深知热爱海洋资源、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一走进海洋文化馆,一个大金“寳”字赫然呈现眼前,您可以看到“寳”中含贝,贝中有宝,宝就是贝,贝就是宝。今天,我们随着美丽的海螺姑娘一同走进海螺姑娘的家,一起畅游螺的海洋、贝的世界,陪您去探宝、鉴宝、护宝和淘宝,来感受螺贝文化的神奇与奥妙。
螺的历史
您知道地球上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螺贝吗?据地质学家考证,螺贝化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初期、繁盛于2.25亿年前的中生代、广泛分布于三叠纪、于万年的白垩纪末期绝迹。代表生物为鹦鹉化石和菊石。它们共同占据着古代海洋,地质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鹦鹉螺时代”。现在您所看到的是鹦鹉螺化石标本,化石直径32厘米,保存较为完好,距今约3亿年的历史。今天仅存的几种濒危鹦鹉螺已成为珍贵的动物活化石了。
现在您看到的是极其珍贵的菊化石标本,直径17厘米,是经过修补后保存较为完好的菊化石,距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菊石是从4亿年前泥盆纪时期的鹦鹉螺进化而来的,其后的3亿7千万年间,在全世界的海洋里大量存在,直到白垩纪末期灭绝。地质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些化石,来研究环境的变化和动物的演化,为研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贝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远古时代,贝类不仅能提供给人类丰富营养的贝肉,滋养着自己的身体,繁衍着后代,还被广泛用于古代货币、人体装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和随葬品等等。
贝的文化
据文献记载,“贝币”最早出现在中华的夏末商初,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贝币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天然海贝-人工贝币-金属贝币——蚁鼻钱。古代作为贝币的主要是宝螺科类。贝币主要在我国的中原地区流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正式从法律上退出历史舞台,但云南部分地区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
据不完全统计,自古以来我国曾使用过的与“贝”字相关的文字就达数百个,至今还在沿用的就达多个,汉字中凡与经济价值、交换相关的字都包括了“贝”字,比如“财”、“贵”、“赚”、“赢”等等。
海的呼唤
海洋世界里,有很多存在过,却不被我们所知道的、已经灭绝的物种。它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仅仅在几十年间就灭绝了。一共有多少海洋物种灭绝了呢?现在又有多少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灭绝还会不断的继续下去吗?正是人类的睿智,把大海全都污染了。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
人类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探索大海的秘密,既是怀着敬畏之心,也是为了了解。梦想终于成了现实,我们能在海底行走了……除了神话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魅惑的世界存在。对于大海的调查和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在大海的故事里,任何一个小小的生命,都不可或缺。这是个没有重力的世界,巨大的海洋生物,轻轻的优雅的游来游去,它们没有注意到人类的存在,它们相处的融洽,像是梦里出现的和谐世界。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世界珍稀的活体螺贝,海螺姑娘景区是目前国内规模庞大、品种齐全的的活体螺贝室内驯养及研究基地。螺贝属于软体动物,有十万余种,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在这里,我要极力向大家推荐我馆的“海洋三大活宝”,它们是“鹦鹉螺”、“砗磲贝”和“玳瑁”。
“鹦鹉螺”是国家Ⅰ级保护的世界极濒危海洋物种,属头足纲类。享有“活化石”的美誉,主要以虾为食,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米以下18-22℃水域,在我国的南海诸岛偶有发现。印度曾有《一口吃掉10万美金》的故事,讲述的就是鹦鹉螺的珍稀与昂贵;核潜艇的制造原理就来源于鹦鹉螺。鹦鹉螺的螺壳构造奇特,质地坚硬,且壳内有38个隔室,有多个气室,通过调节气室的比重,控制螺壳的浮沉,人类利用这种原理,于年造出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
“砗磲贝”是国家Ⅰ级保护的世界极濒危海洋物种,属双壳纲类。其长度可达2米,重量达公斤以上,是海底最大的贝类,又因其寿命可长达数百年,所以有“美女鲍”、“巨贝”和“寿星”之称。砗磲的生活环境对阳光的要求很高,温度在25-28度。砗磲也是佛教七宝之一,堪称“深海寿星,佛宝之魁”,是高僧修持、供佛的重要法器,据“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载,持砗磲珠念佛可得双倍功德。中国清朝二品官员的顶戴、六品的朝珠都是由砗磲贝做成的,因此砗磲饰物被视为达官贵人的密宝。椐《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本身也是一种中药,具有镇心、安神等功效。在众多砗磲中,金丝砗磲极为珍贵,为精品中的极品。
“玳瑁”是国家Ⅱ级保护的世界极濒危海洋物种,也是海南省重点保护的濒危水生物种。其主要形态特征为嘴巴像鹰的尖钩嘴。玳瑁的背部外壳有13张大鳞片,因世间传颂玳瑁为龙的第十三个儿子——“鳌”,所以其背部的鳞片俗称也叫十三龙鳞;此外,龟背四周还有24张小鳞片,代表中国传统的24个节气。
贝的珍品
大家知道法螺是藏教中的法器,也是佛教中的七宝之一。活体的法螺通常是左螺旋的外壳,但我们展馆中的这个宝物却是右旋转的,它叫“包银右旋白法螺”,是清朝中央政府特意为西藏活佛所定做。长36.5cm、宽25cm,是以白蝶贝为胎,通体包银錾刻纹饰,间饰红绿宝石,边镶银翅,为世之稀有珍宝。
大家再看看由我馆所收藏珍宝,它叫“龙宫翁戎螺”。是我馆通过台北收藏界所拍得的,竞拍价高达一百一十万新台币,因此,又被台湾的收藏家们称为“百万富翁螺”。目前全球的博物馆内和贝类收藏家手中的极品“龙宫翁戎螺”的总数也不过30多只,属稀世珍宝,是贝类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藏品。“龙宫翁戎螺”又名蛇皮螺,属腹足纲类,目前生物活体已经灭绝。生物学家们对“龙宫翁戎螺”的化石研究,确认其是5.7亿年前的生物,而且与5.7亿年前的生物样子几乎一模一样,誉为海洋贝类中的“活化石”。
贝的工艺
我国是海洋大国,贝类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中国南海地处热带,是贝类的富集地。我们从延伸产业链出发,以海洋文化为依托,不断挖掘、整合系列海洋资源如何合法的利用海洋资源,深入的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了一系列的海洋资源衍生品。
“贝瓷”是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也是本场馆的主推产品之一。其白度、透明度、热稳定度、机械强度等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贝瓷是用贝壳粉制作的高钙瓷,具有活化水的作用,可把水的大分子变成小分子,以达到杀菌的目的,是新型的绿色环保瓷。贝瓷胎质纯净、釉面光润、色泽柔和,有如脂似玉之感,且强度高于一般瓷器。贝瓷用料十分考究,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所以成品更显珍贵,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瓷器行业的又一新贵。
多数的“贝雕”工艺原料源自于深海中的“砗磲贝”为主,砗磲贝本身带有弯曲致密的纹理,其纯白度被视为世界玉石之最,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佛教中视贝雕摆件为圣物,所制成的佛珠、饰品等,长期佩戴,能增强免预力、防止老化、稳定心律血压、改善睡眠等疗效,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发挥很大的作用。
海南岛具有“长寿岛”的美称,岛屿上的百岁老阿婆都有佩戴砗磲和玳瑁手镯或耳环的习俗。“玳瑁”的外壳从中医上可入药,性寒、微甘,具有功能性解毒、定惊等特效;主治热病、发狂、小儿惊风、痛肿、高血压、风湿、清血、补血等症。玳瑁的角质板享有“海金”之称,用它制成的手镯、耳环等佩戴于身,可避露水和风邪等。
好了,海螺姑娘的介绍就到这儿,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丰富的海洋知识,比如说,珍珠是怎样生成的吗?贝类会游泳吗?鲍鱼、墨鱼和海兔都属于贝类吗?墨鱼、乌贼、鱿鱼、章鱼和八爪鱼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亲自到我们海螺姑娘景区来吧。
门票:63元/人(含3元政府调节基金)
营业时间:8:00-17:30
游客中心:-
官方网址: 交通方式:三亚市区9路、28路、23路、20路直达海螺姑娘站下
景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rc/2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