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从70年代至今,藏区居民对待小麦的不同态度经历了三个曲折的阶段:从最初“藏族不愿吃小麦”到90年代“小麦是不坏的选择”,再到今天“藏族都爱吃小麦”。“什么好吃”和“什么不能吃”往往是不同族群间彼此区分和划定禁忌时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那么,到底是哪些机制在制约和影响着藏族人的饮食口味呢?作者认为:第一,藏族传统饮食文化是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塑造的,20世纪70年代小麦受到文化抵制的实质是当时条件下小麦与自然环境和生计模式的冲突。第二,人口压力、技术进步和其他现代化措施会改变自然环境与生计模式、饮食习惯的制约关系。90年代后,进一步现代化从多方面改变了藏族生产生活环境,小麦因此能扬长避短,嵌入藏族餐桌。第三,人类也不只是外在变化的被动接受者,藏族在不同时期会根据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选择,主导着现代化和文化变迁的进程。本文原发表于《开放时代》年第3期
藏族居民正在麦场打麦子。“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的特性。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条件,藏族形成了与周边民族大相径庭的饮食习惯,由青稞炒制研磨而成的糌粑是藏族最主要的传统食物,它具有制作简单、携带方便等诸多优点。过去,藏族几乎顿顿都以青稞为食,同时,青稞还被普遍运用到了从婚丧嫁娶到活佛转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手糌粑,一手酥油茶”的藏族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今天我们再去观察藏族餐桌时,却会惊讶地发现,“一手糌粑,一手酥油茶”其实已经不能反映藏族的真实生活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抽样调查和民族志研究均显示,藏族的小麦食用量正在不断增加,青稞食用量则随之下降。在许多藏族家庭中,往往只有老人依然喜食糌粑,成人和孩子大多更喜欢面条、包子等小麦食品。在藏族生活中,青稞正在从三餐主食退居为早餐食物,而小麦则逐渐占据了正餐主食的位置。对此变化,现有研究多将原因归结为现代化。具体来说,第一,农业发展带来了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巨幅增长,使大量食用小麦成为可能。第二,现代化和多元文化交流促使藏族开始尝试、接受新的食物和文化。表面看来,以上结论可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藏族食谱变化。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长的历史时段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无法回答的问题。事实上,早在70年代,“大规模推广小麦种植”的农业政策就曾使西藏的小麦食用量超越青稞,但当时小麦却没有受到普遍欢迎。相反,70年代后期“吃小麦”引发了西藏居民的普遍不满和抵制,年中央考察团在藏期间,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不愿吃小麦,要吃青稞”。顺应民意,年秋,“大规模推广小麦种植”的农业政策戛然而止,自治区转而推行“大规模压缩小麦种植,扩大青稞种植”的新政策。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又是短短数年后,那些曾经抱怨“吃小麦”的藏族农民却又开始大规模复种小麦,主动把小麦请回自己的餐桌。而在今天,小麦则成了“藏族都爱吃”的食品,并重塑着藏族饮食文化。简而言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藏族饮食文化变迁经历了“不愿吃小麦”、“小麦是不坏的选择”和“爱吃小麦”三个曲折阶段。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小麦曾经遭到强烈地排斥?今天却又能成功融入并改变藏族饮食文化?不同时期的哪些因素影响着藏族对小麦的观念?怎样的机制形塑着藏族饮食文化的变迁?显然,已有的结论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其不足在于:第一,现代化只是文化变迁的宏观背景,其宏观影响必须通过具体因素和机制才能实现。第二,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受众多即时性因素制约,现代化在不同时期带来的即时性因素是不同的,现有研究则对此缺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ls/2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