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日报八一村人的八一情

在大方县八堡乡与核桃乡交界处,有一个只有户人的村子。村子不大,但穿村而过的河流和两岸青葱的山峰给这个小山村平添了几分灵秀。   对于八一村村名的来历,记者曾请教了村里几位年长者,但得到的回答莫衷一是。几经走访,八一村村委会副主任的王成军给出的介绍似乎更具体些。   在乡镇的“撤并建”工作开始前,今天的八堡乡八一村、荆竹村与兴隆乡的上坝村同属上坝公社,王成军就是原上坝公社社长王克元的长子,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对村子里的事情耳濡目染,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成军说,据早些年听父亲王克元讲,八一村以前叫龙家寨,解放后,公社决定为村子取一个顺应时代的名字。当时公社主要成员认为,“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对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取“八一”二字作为村名。年前后,龙家寨正式改名为八一村。   或许真如王克元所愿,八一村现有3名现役军人,八一村村支书龙道荣、村委会副主任王成军都是退伍军人,整个八一村就有16名退伍老兵,有些还是从参战部队回来的。张学得的选择   八一村老供销社的对面,有一排不起眼的木板房,屋顶是统一的灰色小瓦片,墙体是一色的老木板。在上了年纪的村民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住在木板房里的退伍老兵张学得。   现年70岁的张学得已退伍47年,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张学得收到了毕节日报社对他的慰问,平日寡言少语的他激动地打开了话匣子。   年冬天,17岁的张学得背上行囊来到云南开始了从军路。   入伍期间,张学得成为了部队的一名工程兵,修过公路也打过隧道。他在部队积极申请入了党,还在炊事班学了厨师手艺。退伍回家后,部队给他在贵阳的铝厂安排了工作,但为了照顾家中年迈的父母,张学得在贵阳工作几年后就辞去工作,回家以种地为生,平时兼任了村里红白喜事的“大厨”,并成家生育了两个儿子。熟知张学得的村民都知道,以前的张学得是一个开朗的男人,他的性格改变源于年其二儿子的突然去世。   年,张学得的二儿子陈忠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当了一名炊事兵。入伍期间,陈忠也像父亲一样积极申请入党,并在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年,陈忠担任炊事班班长,但在当年3月4日的一次外出完成任务回部队途中不幸壮烈牺牲,张学得和老伴杨林会没能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他们只知道儿子被葬在西藏察隅县烈士陵园内。   虽然陈忠已去世18年,但张学得、杨林会老两口仍然把部队送回的儿子的遗物保存完整,每次提到陈忠,杨林会总会不自觉的陷入沉思,眼角泛起泪花,她感叹道:“若他没出事,现在也该是一大家子人了。”   如今,张学得除了种着家里不到1亩的土地外,只能拿着每月政府给的多元的抚恤金过活,生活还算安稳,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老伴杨林会因患骨质增生和风湿多年。   尽管如此,张学得还是认为当初让儿子当兵这个选择没错,“好男儿就该为国效力!”文朝发的“红色基因”   丁家寨是八一村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密集的组,组里的文朝发家被村里评为了“光荣之家”。   准确的讲,文朝发家的“光荣”除了文朝发的辛勤努力外,还与他已去世的爷爷文树清有关。   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文树清,是八一村红色文化的一面旗帜,更是激发八一村年轻人当兵效国的一种号召力。作为八一村唯一的一名老红军,文树清的故事至今都为人敬仰。   当然,文树清老人的后代也没忘记传承他的“红色基因”。年,20岁的文朝发应征入伍,虽不能像爷爷那样参加红军长征,但文朝发在部队的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   据文朝发回忆,刚入伍那会儿,就被部队拉到云南昆明,然后辗转到老挝参与援建工作。“在树林里修路架桥,不管刮风下雨都不停歇。记得有一次在山里修建运输武器装备的公路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队常常加班加点,休息对于大家来说就是奢侈品,战友们只能轮流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眯会儿。”文朝发告诉记者。   年,当了两年兵的文朝发从部队退伍回到八一村,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回乡后的文朝发仍然保持着在部队时早起的习惯,常常是天麻麻亮他就起床开始收拾家里家外,干农活。勤劳刻苦的他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谢继林的梦想   走遍了八一村的每个寨子,记者发现只有谢继林家的后山上种满了各种经果林。   谢继林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在不清楚哪种果树能够种好的前提下,他和妻子每年种下不同品种的果树做实验。多次试验后,现在谢继林家的房前屋后已种满了桃树、梨树、李子树等多个品种的经果林。   最近,谢继林一向硬朗的身体却因低血糖突然昏迷而摔坏了腰,家里的重活不能干了,地里的活路都要靠妻子去做。曾当过兵的他一直扮演的是个“硬汉”形象,如今受了伤,他虽心有不甘,但看着房前屋后随风摇曳的树苗,谢继林却很有成就感。   年,谢继林应征入伍,到过云南,去过老挝,修过路也架过桥。年,当了5年兵的谢继林退伍回家了。   闲不住的人怎么都闲不住,回家后,谢继林依然忙前忙后。   年,谢继林走任八一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向好日子奋进。5年后,年谢继林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曾在部队当过卫生兵的他继续担任村里的防疫员,一干又是5年。每次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谢继林总是用“3个5年”来进行总结。现在,作为村里致富带头人之一谢继林最烦心的就是门前的通组路还是雨天一身泥泞、旱天漫天灰尘的泥巴路,他希望这条路能尽快铺成水泥路,方便村民运输农副产品,这样可以加快村民富起来的步伐。谢继林常说:“我之所以每种经果林都种得少,就是想看到底哪种能种成功,最适合我们这里的水土,然后带领大家一起种植,一起致富。”来源:毕节日报记者:高大涛李飞

本期编辑:董佳

发布党建信息展示组工风采









































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ls/15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