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福成都市区周围十六场镇地名考

成都市区周围十六场镇地名考

郑光福

城镇是农村院落人们去的一个集市,川西坝场镇多为自然形式,是小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区行政区域的人口密集的群居地方。镇街道自然形成,住户自然集中,他们从事农产品买卖为先,后成为小商版,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今生目睹了原老金牛区场镇的变化。改革之年也提倡不占农田耗地,于是改建场镇,折院并院腾地皮建房,特别年新区划定,市郊十六场镇几乎名存实亡。面对高楼大厦,水泥森林,名存实亡的场镇名字、老成都有老成都留恋之情,为不忘却之情,将当年我考证的场名公之于后。

茶店子

茶店子位于成都老西门外五华里处,清同治年问所绘制的地图,此地即标为茶店子。民间传说,却认为是清末民初成灌公路尚未通车时,一刘姓人家在此搭棚卖水,因名茶店子。

一九三九年,成都县县长陈子路为使自己“永垂不朽”,不顾士绅及群众反对,将茶店子改为子路场,并于开场日燃放鞭炮致庆。群众不承认“官定”场名,至今仍叫茶店子。

茶店子虽然紧靠成都市区,直至解放前夕,仍然荒凉不堪,群众形容此地是:大坨小坨全是山货,大堆小堆尽是荒墓。

土桥

“土桥”因清水河上一小桥而得名。“土桥”原系铁桥。清同治十二年(年)编写的《成都县志》记载:土桥,县西十五里金泉场东,古桥系铁板,长丈余,宽五六尺,因地陷上复以土,故名土桥,跨磨底河分流。磨底河即今之清水河。据此,可知土桥场镇原名金泉乡。“土桥”因改建河道,早已不存。

土桥周围古迹较多。镇东有始建于雍正时的清真寺(上寺)、及金泉寺等。一九七五年,镇西一华里处曾家包发现东汉初年墓葬,墓内有十七幅汉代画象砖,为不可多得之文物。

马家场

马家场距土桥九华里,原属成都县清溪乡。据成都县志记载,马家场兴于清咸丰年间(—),旺于同治年间()。

马家场位于成都郫县交界处,清水河在场边流过。场上有一

石桥,长五十米,宽十四米,以红砂石,青石砌成。桥成之初,桥身上有屋复盖,红色木柱,状似走廊,两端各有牌楼门坊,正中有“古清溪桥”匾,每字约一米见方。桥上、桥头及河中多有摆摊出售货物者,久之形成集市。一九三三年桥上建筑全被冲毁。

马家场古名清溪场,人们从古至今都习惯称之为马家场,附近实无马姓人家。可能是因桥似马鞍,下游似马头,上游似马尾,故名马家场。

洞子口

洞子口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明人曹学全《蜀中名胜》中说:后汉永寿年,李老君与张道陵至此,有局脚玉状自地而出,老君升座,为道陵说南北斗经,既去,而座隐地中,因成地穴。《博物志》关于洞子口的说法更神乎共神:高骈帅蜀时,取罪人以绳绊其腰,令探深浅,绳两日方绝,出青城山洞天观门矣。

二、乾隆三十一年(年),乡人引杨思堰水灌高田,水越河湾上桥,桥中筑渡槽,每日流水淙淙,至今可见。

洞子口场镇自古即比较繁荣,赵姓,张姓,陈姓经营的凉粉;誉满成都,附近的地庙为有名的川西蔬菜种子集散市场。

天回镇——天隳山

据天回地区出土的汉碑记载,此地古称杨家岭或岳家坝。成都县志载:天隳山下有天回镇。杨雄《蜀中记》中说:杜宇从天而降,号日天隳,今镇西马足寺庙内柱上有关天隳之对联犹存:山环古寺,楼高直并天隳;星映小池,亭妃尚明华盖。

以上材料说明,天回本应为天隳,因隳字难写难认,读音与画相近,故讹为天回。

另一说法是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行至天隳,闻长安已复,应转身回京。唐诗有“天回玉垒作长安”之旬,故日天回镇。

青龙场

青龙场以青龙包而得名,青龙包在昭觉寺正门左侧。

一九八O年以来,在青龙包砖厂取土工地上,多次出土战国铜剑、陶罐,汉代回纹砖,唐宋三彩陶俑等文物。一九八二年五月,还发掘到战国时期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可见此地实为古墓葬地。

与青龙包相对数里有一山丘,称为羊子山,原名白虎山,山上山下荆竹遍地,是有名的成都古文化区。一九五三年建厂发掘出众多古墓,表层为明墓,以下分别为宋、唐、晋、汉和战国墓葬,最底层是一座由上百万块土砖砌成的土台,估计为蜀人祭天地的祭台遗址。按古习惯,“左青龙,右白虎”,天回山(大山)左右便有了“青龙”包。青龙场也依包而成地名。

保和镇——赖家店

据华阳县志记载,保和镇“光绪年为保和场。”《成都通览》记

载:“光绪三十四年(年)九月新立一场,即赖家店也。”

据此可知,赖家店建场时间不久,年建立的保和场即赖家店。

东郊一带群众,至今仍称保和场为赖家店。据老人传说,此地蜀王府墓葬甚多,70年代曾在石陵中学发掘明罗江王妃墓,后又发现其丈夫——蜀王朱由臻墓。当时守墓者为一赖姓人家,后定居于此,人口日增,遂成场镇,故名赖家店。

三圣场——高店子

三圣场附近有地母,三圣、东狱等寺庙,场即因寺得名。

三圣庙所祀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据说三圣场一带三国时为蜀汉政权的养马场,故又名马厂。

《华阳县志》记载:“三圣场俗名高店子。”高店子得名,据说在光绪年间。当时,梁峰顶(今粮丰顶)与三圣场一带,分属林冯二姓势力范围,双方均以己姓所占地为场,官不能决,乃令同日各演川剧一场,何处热闹便以何处为场。至期,梁峰顶演孝子戏,三圣场演花怪戏,看花怪戏者多。华阳县令决断时又怕得罪异姓,故以高店子为场,因三圣地势较高,故俗称之为高店子。

琉璃场

琉璃场因琉璃厂而得名。据华阳县志载:琉璃厂窑,兴于唐,

盛于宋,衰于明末。琉璃厂历代均为官府所办,主产各类瓷器。明

时被蜀王府据为己有,改烧琉璃瓦,专供庙宇墓地使用。清代,只生产少量青花瓷。

琉璃场正式建场为一九四四年,由华阳县政府批准。在此以前,大约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人们走到这里,便在一古槐下歇息,后逐渐有人前来卖茶卖饭,住户逐渐增多,初具场镇雏型,因多系草房,故群众又称之为“草草场。”

三瓦窑

明末清初战争频繁,破坏甚大。之后,建设急需砖瓦。陈,彭、罗等三姓便在府河边、飞龙桥畔建窑,烧制砖瓦。由于此地水陆运输都很方便,砖瓦盛极一时,故场镇亦以三瓦窑为名。至今,古窑犹有存者。

三瓦窑附近有“古桂溪寺”,据传此寺桂花为红色。今桂溪乡即以此得名。建于明代的飞龙桥桥面高拱,俗称高河坎。此桥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四日毁于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今已修复成现代水泥桥。

石羊场

石羊场以石羊而得名。据华阳县志载,石羊为清康熙年问所建关帝庙遗物。现存石羊在石羊场乡丰收八队出土,长一点四米,高零点九米,母羊,作跪状。

据民闹传说:石羊原为二,母羊留本地,公羊去西山,留灌县城南二十里。

永丰场——红牌楼

永丰场以当地物产丰裕而得名,但群众习惯称永丰场为红

牌楼。据华阳县志载:红牌楼堡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谓之牌坊。

永丰场原有牌楼两处。建于正街头尾处。牌楼有三通龙门,中宽,可通车辆,两旁略窄,供人行走。牌楼门柱、瓦顶均雕龙刻凤,漆成红色,颇为壮观。

据考证,蜀王建坊目的为迎接西藏送礼官员及经商藏民,故按藏族风俗漆为红色,俗称红牌楼,久之遂为场名。

簇桥

簇桥位于濯锦河畔,秦汉时期即为蚕丝集散地,名笮桥。唐宋时改称蚕簇或簇桥。华阳国志校注认为笮桥在今南门大桥上的一里处,古簇桥是否以此为名,待考。

清代,簇桥已远不如昔日之繁荣,清人黄云鹄写的“簇桥行”中有句云:

“簇桥丝好不救寒,簇桥田好夏苦干。簇桥距城二十里,民饥不敢鸣之官。”

反映了这一手工业场镇的凋蔽景象。据本地老人回忆,临解放时,镇上只有六家私人丝店了。

文家场

文家场以汉文翁后裔文谷曾居于此而得名。文翁,安徽庐江人,汉景帝末为蜀郡守;在成都创建文翁石室。罗振玉《国学丛刊》序目;文翁莅蜀,西州方起颂声。”可见石室为四川第一所学校。文谷任后蜀御史,曾居文家场。

温江县志关于文家场的记载为:文谷故宅在文家场北。谷,文翁后,官后蜀侍御史,里人以谷故,名其乡为安谷乡。

由此可见文家场即安谷乡,先有安谷之名,后才改称文家。据老人说,文家场兴起于清代,虽有集市,因距曹家巷苏坡桥太近,无法建场。一日,温江县令由成都返县城,途经文家,文姓人家殷切款待,在酒席上请立为场。县令问周围有场否?众日,有家场。县令日;曹家不赶赶文家。实为两可,文家也因此大肆喧染,建场之后,即名文家场。

苏坡桥

据出土汉碑记载,今苏坡桥一带古为“黑窑街。”

苏坡桥传为宋文豪苏东坡捐款所建,当时,此地住烧窑工人。因南河无桥,每日必须涉水而过。桥成,百姓感谢苏东坡捐款之德,因而取名日苏坡桥。

苏坡桥为五墩青石大桥,历代均曾维修。古苏坡桥对联曰:昕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日齐作砥柱中流。一九一二年编写的温江县志,载有前人咏苏坡桥诗: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地.犹带宋时秋。

苏坡桥镇上还有苏坡亭、苏坡公园、苏坡图书馆等纪念性建筑,现均不存在。

龙潭寺

龙潭寺清末属华阳县第九区,名隆兴场。当时场上有居民华阳县志中关于龙潭寺的记载,有“明季之乱,土旷民稀,清代休养生息数十年,招徕垦辟,稍复旧观”之语,足见龙潭寺自古即为东山一带重要场镇。

在清代,龙潭寺均称隆兴场。而民间历来都叫龙潭寺,据传是因三国时刘备之子刘禅曾在此塘堰洗澡,故名龙潭。刘禅休息处名太子墩。后建寺初便以龙潭名建寺,名龙潭寺。龙潭寺以其规模宏大,亦称大庙,群众又以寺名为场名,沿用至今。

龙潭寺为金牛区之古寺庙,兴建年代不可考,清乾隆四年曾维修。

文学微刊作者简介

郑光福,四川成都人。当过回乡知青、面房工人、教师、图书管理员、干部、记者等,获主任记者职称。著有《川西风情》《巴蜀留韵》《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专著。退休后喜欢写诗歌散文,多在《西部观察》《锦西文化》《晚霞报》《华西都市报》《晚霞》杂志,《国防时报》《新闻之友》《蓉城金秋》《嫘祖文艺》《四川工人日报》《成都商报》《四川散文》《上风》《沙河风》《绵阳散文选》《德阳散文》《西部散文》《剑门蜀道之光》等报刊发表。近两年创作的《怀念在大巴山里》《“五九”恋歌》分别在“音乐”中国---全国大型音乐展示选拔“活动”中荣获作词银奖,在“音乐中国杯”赛中荣获作词金奖。《三根红苕的记忆》获第二届四川散文优秀作品奖,另有五十余件新闻类作品获各级各类奖励。现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员、四川省民俗学会会员、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成都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文学微刊》

投稿这点正经事

你想把文字怎样?要煮要蒸要炖要红烧要熬汤,在这里你随意......

投稿邮箱:

qq.







































番茄红烩花蛤番茄杂蔬汤
番茄红烩花蛤番茄杂蔬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jj/12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