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着连绵冻雨,气温很低,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信息工程系园林技术专业班却温暖如春,掌声如雷。市关工委执行主任陈恒祥、市直关工委主任杨克昌为我市“五爱”优秀青少年贡秋泽成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绶带。这个20岁的藏族男孩腼腆地接过证书,高兴地向大家挥手,藏族同学们用藏族语言向他祝贺。
这个阳光男孩,乍一看,与同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但慢慢走近就会发现,这位藏族青年比别人多一点憨厚,多一点低调,也多一点思考。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母亲的好儿子
贡秋泽成的家,在西藏昌都地区。年9月备战高考时,同班同学次仁多吉因意外不幸去世,在经历了失落、悲戚和痛苦后,贡秋泽成和同学们特意来到次仁多吉的家,看望他的母亲。次仁多吉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靠捡垃圾和打零工维持一家生计,房子是租来的,家里连像样的电器也没有。
次仁多吉的早逝让辛劳了半辈子的母亲失去希望,她终日以泪洗面。贡秋泽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对这位母亲说:“妈妈,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儿子,您就把我当次仁多吉好了!”
贡秋泽成的家庭收入水平属中等,认母后,他每月从不多的生活费中省出一百或两百元寄给新妈妈,至目前,一共寄出了近元。每逢藏历节庆,他还会给新妈妈打电话,送去节日的问候和思念。
入校后的第一个寒假,他没有直接回家,只是电话报了平安,而是去看望新妈妈。她帮新妈妈做饭,陪新妈妈说话,晚上还留宿一晚,第二天又陪新妈妈逛了街,直到下午才回到自己的家。新儿子的关爱,让这位新妈妈从丧子之痛中渐渐走了出来。
勤奋好学的“学霸”
目前,益阳职院有千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藏族学生近名。由于语言上的差异,造成学习上的一些困难,贡秋泽成经常与老师单独交流,下大力气攻克语言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贡秋泽成的普通话相当标准,甚至学会了“益阳腔”,同学们有听不懂益阳话的,还找贡秋泽成当翻译。
贡秋泽成学的是园林技术专业,对很少接触花草的他是一种挑战,但他对不懂的知识点总是穷追不舍,直到弄清楚为止。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教他们认识了几十种南方花草,一串红、孔雀草、万寿菊……贡秋泽成从没见过,也根本记不住。下课铃一响,他一头扎进学校苗圃,左看看,右摸摸,还拿出手机,将植物全部拍下,对着教科书逐一核对,直到认清楚每一株花草。
民族团结的“融合剂”
学院有近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共有十多个民族。由于信仰、风俗和习惯不同,同学之间相处有诸多不便。为此,学院领导除了在思想层面上下功夫,还尽可能多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民族政策、民俗民风的了解。
走进贡秋泽成所在的班,红绿色的饰带挂在门廊和窗户上,浓浓的藏族气息扑面而来,藏族学生经常一起唱藏歌,跳藏舞,尽兴后就围拢来吃糌粑,吃牛肉干,其乐融融。但因为不了解,其他民族的同学很少与藏族同学交往。
泽成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他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大家不分彼此,相互包容呢?他是一个从小就喜欢足球的男孩,学院组织踢球时,他发现看球时候,大家都是一个整体不分民族,于是他建议校领导:以足球为媒,融洽班级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随后,他凭借自己的球技,很快就赢得了班上同学的认可与尊重,并在入校三个月后顺利组建了班级足球队。不久,学院足球队也宣告成立,他成为主力队员。接着,各系各年级均成立了分队。
益阳职院这个多民族大家庭无形中便有了一种凝聚力。渐渐的,其他民族的同学慢慢融入进来,跟他们跳锅庄舞,品糌粑,吃风干的牦牛肉,而藏族同学也到其他班或其他民族的宿舍走走看看,有的还交了朋友。
作为全市17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优秀青少年之一,贡秋泽成低调羞涩地向来颁奖的领导表达感谢:“来益阳求学快两年了,老师同学都把我当成了亲人,我觉得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回报益阳、回报社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