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鑫,现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年7月,受报社委派到《西藏日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曾任西藏日报社第一副总编辑。在为期三年的第五批援藏结束后,他又选择转为第六批援藏,为雪域高原继续奉献。在他的努力下,《西藏日报》策划的“雪域边线行”报道,荣获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西藏日报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西藏新闻界独立策划的报道获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的第一次。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号档案选取了记录人民日报援藏同志援藏经历的文章,献给那些为雪域高原繁荣发展做出奉献的人们!
初入西藏,连续值夜班3个月崔士鑫在办公。年,孔繁森逝世一周年之际,崔士鑫第一次来西藏,当时身体适应比较好,西藏的壮美河山也在他心里打上深深烙印。年,作为《人民日报》时政记者的崔士鑫就开始报名援藏。年援藏梦想终于实现。已有18年工作经历的他,当时,对人民日报社的各种编采业务已相当熟悉。《西藏日报》作为自治区党报,与《人民日报》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成为他做好援藏工作的“先天优势”。年8月2日,崔士鑫正式到西藏日报社报到上班。当年的7月1日,《西藏日报》刚刚改为彩报,新上了方正文韬和飞腾组版系统,而《人民日报》早在年已开始使用这两个系统,对相关流程极为熟悉的崔士鑫,很快把《人民日报》的编报经验融入到《西藏日报》的工作中。积极发挥着联系人民日报社与西藏日报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人民日报社就经常上夜班的崔士鑫,对凌晨一两点休息已习以为常。只身来到西藏的他,克服心跳加剧、睡眠不沉等高原反应所引起的种种身体不适,一开始就连续上了近3个月的夜班,一直到年的春节前夕。他不知疲惫的奉献与拼命地工作由此开始。带来“栏目立版,言论带版,策划强版”理念年6月7日察隅僜人村和中印边界。来到西藏日报社以后,崔士鑫很快意识到,《西藏日报》缺少好的栏目与言论,版面缺少统一风格与指导性。在这些方面,《人民日报》有现成的经验。经过调查研究,他提出了“栏目立版、言论带版、策划强版”的思路,把《人民日报》的好经验好作法带过来。随着媒体同质化的日益加剧,言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西藏日报》改版后出现的问题,崔士鑫一方面提出以栏目定版面,用栏目规范版面内容与形式,减少编辑安排版面内容的随意性。同时,他还一手创办了“雪域热评”栏目,日后发展成为《西藏日报》言论方面的王牌栏目。同时也为《西藏日报》培养出一批写言论的高手。混日子、等时间,无异于浪费生命年8月21日赛牦牛梁兼铭给崔士鑫拍的照片。年9月3日萨嘎县甲谐。年4月,全区援藏干部座谈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要求,援藏干部要当“主人”而不当“客人”;“特别”而不搞“特殊”;当“学生”而不当“先生”;当“运动员”而不当“裁判员”;当“公仆”而不当“老爷”。对援藏干部的要求,崔士鑫这样看,“这个要求很有针对性。一方面,确实有部分人对援藏干部有偏见,认为是来‘镀金’,获得一个经历或职务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个别援藏干部抱着不正确的态度来西藏,混上两三年日子就走,不是真正想干事,能应付就应付。”“一个人一生正常工作时间也就三十年,三年就是一生工作时间的十分之一,混日子不只是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也是巨大损失。”在崔士鑫看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要把工作干到最好。“所以,我不能浪费我的时间,每天我都要为这个岗位做出点事情,真正干出一点业绩。那怕是在西藏一年,我也要好好珍惜。”崔士鑫对自己有特别的要求。策划“雪域边线行”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年,来到西藏的第二年,正值改革开放30年。为反映西藏自治区30年来的变化,崔士鑫主导策划了“雪域边线行”,历时三个月左右,20多名记者参与,走过了西藏与各国及其他省区接界的33个县(区),这是到那时为止,《西藏日报》最大型的采访活动。派出的5个记者组,他自己就带了4个组。年9月10日在定日看珠峰与曲德寺。由于西藏的改革开放,不但是向境外开放,最重要的是向内地开放,与全国经济连为一体。因此,他带领记者们从林芝地区与云南、缅甸交界的察隅县开始,按藏传佛教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报道西藏33个“边线”县(区)最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风景名胜等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生的程度不同的变化,多视角、全方位,生动全面地反映雪域高原30年的变迁。年,这组报道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当年11月,崔士鑫作为获奖者代表,在全国表彰大会上作了大会发言。《西藏日报》的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在《西藏日报》历史上是第一次。从西藏区内媒体完全独立组织采访、刊播的角度,也是西藏新闻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为西藏和平解放60年策划“重走进藏路”年9月29日边坝金岭乡。年9月,在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之际,崔士鑫牵头组织策划了“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宣传报道计划。为了重温解放军进藏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反映解放军进藏路上60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组策划中,专门安排了一个“重走解放军进藏路”的系列报道。崔士鑫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首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摸清了当年解放军进藏的具体线路,了解解放军经过的地方发生过哪些故事,并要求记者们通过新旧对比,找见证人谈感受。这样的报道,“死的历史”变活了,文章也有了历史纵深。这次大型报道活动,最后共产生了54篇不同地点的故事报道。有人,有事,有今昔对照,既有可读性,又有故事性。当年解放军的进藏路线,主要走的是自古以来的“骡马驿道”,极为险峻难行。后来沿着这些骡马驿道所修的土路,对于机动车来说,更是惊险无比。一路上,他们翻越了对于“老西藏”来说都谈路色变的丹达山、查达拉山和益达拉山。在翻越丹达山时,在山顶还遭遇了漫天大雪。在惊险狭窄的山路上盘旋行进时,抬头是看不到山顶的盘山路,低头是看不到底的万丈悬崖。窄窄的土路边,经常可以看到标志着那里曾有车辆坠入山谷、车毁人亡的一条条追魂经幡。每次错车,同行的年轻记者都要屏住呼吸,甚至闭上眼睛、捂上耳朵。由于路途遥远,他们有时还要居住在条件差、夜里时常有狗熊出没的乡村。但是他们克服了对惊险山路的恐惧和其他种种困难,实地采访了解放军当年所经过的峡谷里的村庄、山脊间的牧户,实地感受60年来这些地方发生的变化。原来,今年中央媒体将进行的“重走进藏路”的报道,就是源自崔士鑫他们去年的创意。他很高兴把自己的策划方案奉献出来,为中央媒体所认可并实施。“一次援藏,一生情缘”“第五批快结束时,本来已准备回京。年赴京参加颁奖会时,西藏日报报社领导来电话,表示希望我再续三年,当时有点犹豫。”崔士鑫告诉记者他再次留西藏的真实感受,当时他和爱人商量再援藏三年,“只要你身体适应,愿意留就留下吧。”爱人用这句简单的话语对他的选择表示支持,也让他很感动。年9月26日崔士鑫与妻子在神山岗仁波齐。西藏的历史文化沉淀丰厚,藏文经典仅次于汉文,对西藏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崔士鑫,留藏就意味着有更多时间研究西藏历史文化,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藏传佛教对周边影响很大,对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对其他民族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后来,在西藏期间,他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也被他的博士生导师视为“水平最高的论文”,不仅是论文本身“水平高”,也因为完成论文的地点“海拔高”。援藏是一笔极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崔士鑫的藏语名字:多吉赤烈。“我没有辜负《人民日报》的期望,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自己很高兴能为《西藏日报》的发展帮上一些忙,出了一些点子。”谈到援藏收获,崔士鑫说,“对我个人成长而言,钻研了一些带有一定专业性的知识,从新闻专业角度说提高很大,也有了自己研究的领域;从管理经验上,从原来的一个简单的编辑或记者,到现在有机会搞综合策划指挥,甚至行政管理和事业发展等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援藏在人生历程中是一笔极其丰厚的阅历和财富。”“刚开始来西藏时,当时孩子还小,刚上初中,在照顾家人方面有很大压力。三年后,再次援藏,考上高中的女儿也住校了,负担轻了许多。”有到外地出差或回北京的机会,崔士鑫总把机会留给很少外出的同事们,他的身心已融入《西藏日报》的事业,完全把西藏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吃住在西藏日报社的院内,上夜班时,办公室就是他的家。崔士鑫还有个好听的藏语名字——多吉赤烈。西藏和平解放60年之际,崔士鑫说,“西藏60年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西藏应抓住契机,在十二五期间更上层楼。”这,就是一个以《西藏日报》为家的媒体人的赤子情怀。(本文转自人民网年6月22日文章。)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