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巴宜丨西藏日报6月8日专版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07905.html

1

巴宜区实现村级文艺演出队全覆盖 

  近年来,巴宜区加紧组建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目前,已实现69个行政村、4个社区村级文艺演出队全覆盖。

  5月初,针对各行政村(居)文艺演出队节目单一,群众演员舞蹈基础弱、表演技巧差等问题,巴宜区选派20名艺术团专业老师对村级文艺演出队进行手把手、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培训以提升演员形体、舞蹈动作、歌唱技巧为目标,立足本土特色文化,并为每个村“量体裁衣”编排2至3个亮点节目。

  组建和培训并用,增强了群众演员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村级文艺演出队的活力,提升了演员的综合素质。据了解,各村文艺演出队已开展演出活动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了把好事办好、让群众说好。

巴宜区百巴镇:“三平台”助力“四讲四爱”常态化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巴宜区百巴镇坚持把建章立制贯穿始终,通过构建强化制度约束、创新治理方式、打造宣讲模式等,让“四讲四爱”充分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基层群众的是非标尺和行为准则。

  搭建“约束平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集思广益制定镇规民约,并制作成藏汉“双语”小册子,发放给11个行政村的户群众进行宣传学习。积极探索提升群众思想教育成效的思路、方法,不断总结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做法并充实完善到村规民约中。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和淡化宗教消极影响等内容纳入家规家训,把移风易俗、道德品德、环境卫生、生态文明等纳入文明公约,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搭建“宣讲平台”,创立创新精讲深学新模式。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积极推行“党员+群众”素质建设工程,设立“红色流动课堂+”,成立以“党员‘三包’+领导包村”为主的流动宣讲队,深入村户进行政策宣讲、感党恩教育,打通群众思想教育“最后一公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讲四爱”宣讲提纲》翻译成藏文并录制音频,通过“党员之声”“红色广播”“微百巴”等平台进行播放,营造了浓厚的宣讲学习氛围。

  搭建“激励平台”,设立大坝村红旗超市。指导大坝村探索出“奖励+红名单”和“惩罚+黑名单”双向管理措施,制定打分制度,根据积分评出“红名单”和“黑名单”,作为各项考核及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红旗超市以“超市+民营”的方式运营,群众可用积分券或现金多种方式购买商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书香满屋

  巴宜区注重“农家书屋”建设,通过建好场地、配齐图书、保证开放时间等措施,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想来就来、来了不想走的学习阵地。

巴宜区人社局:“七个有效解决”强化农牧民技能培训

  近年来,林芝市巴宜区人社局大力开展农牧民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培训精准度,加大农牧民转移就业力度,确保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持续增长。

  送培入村,有效解决工培、农培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农牧民在开展培训时,因培训时间长照顾不了家庭、农活也会受到影响等问题,巴宜区人社局直接把培训开在了家门口,彻底解决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订单式培训,有效解决冷门工种与热门工种不均衡发展。应“三岩”搬迁人员培训意愿,开展巴宜区第一期订单式保安培训,30名三岩片区搬迁人员参加培训,培训验收合格后对有意愿就业的劳动力直接在拉萨、林芝等地上岗就业。目前,共组织名三岩搬迁人员参加实用技术、保安、装载机等培训。

  上岗式培训,有效解决企业招人难、农牧民工作不固定的难题。把企业招的人有技术、农牧民有固定工作作为培训目标,为企业在岗农牧民职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减轻企业负担。

  创业培训,有效解决部分群众转移就业思想保守问题。着力培养致富带头人,通过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带领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前往拉萨市林周县参观学习致富带头人的工作方法,使他们从中得到感触启发,转变思想,积极主动创业。

  “培训+感党恩”教育,有效解决部分农牧民对培训不重视、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培训不仅不收费,还解决吃住,甚至直接安排工作,在培训过程中邀请老师开设感党恩课程、“四讲四爱”专题课程,让农牧民知道党的惠民政策从何而来。

  “培训+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业困难、农牧民专业技术人才少的问题。结合巴宜区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藏香猪养殖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农牧民可以就近就业。今年,巴宜区建筑构件产业园解决39名贫困人员就业问题。

  培训资料完整规范,有效解决培训无档案、培训后期就业无人跟踪的问题。每期培训完成后,都将相关资料汇总收集装订成册,确保培训档案资料齐全归档、妥善管理,以备核查和后续跟踪管理。

  截至4月底,巴宜区农牧民转移就业人、完成年度目标的51%,增收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开展各类农牧民培训8期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7%。

装载机开拓致富路

  雨后的天空云消雾散,阳光温柔地洒满乡间小路。取土、碾压、平土……一台笨重的机器在驾驶员熟练的操作下像一头温顺的铁牛,前进后退灵活自如。阳光下,巴宜区百巴镇强嘎村女技术能手达柏正开着自己的小型装载机,平整自家的院落,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

  51年前,达柏出生在强嘎村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天生听力四级残疾,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务农。她21岁结婚,儿子出生没多久,丈夫就抛弃她们母子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到了达柏柔弱的双肩上,她艰难地挑起生活重担。

“我没有上过几天学,现在看书识字都有困难,但是我知道只有上学读书,小孩的人生才会有机会改变。”虽然达柏带着孩子生活艰苦,但是她心里深深知道接受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年,在政府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达柏把孩子送入林芝市一小就读,并在附近租了一间房,边打工边照料孩子。就算晚上忙到再晚、身体再累,她都要陪着孩子完成作业,这一待就是七八年。

  年,百巴镇政府鉴于达柏家庭的实际情况,将她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此,孩子上学有了保障,她本人也走上村里的扶贫岗位,岗位收入加上各种林草补贴、各级帮扶慰问款,经济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年,孩子顺利考入大学,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这让达柏的生活更有了盼头。

  “虽然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但不能一直有依赖心理,好日子最终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达柏说。

  孩子上大学后,闲不住的达柏有更多的时间工作了。为了掌握一门技术,她利用在工地务工的间隙,虚心向装载机师傅学习驾驶技术,一年后,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了驾照。

  有了过硬的技术,达柏又多方筹款10万元,购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装载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通过三年多的努力,达柏不仅还清了欠款,还购买了一辆价值7万多元的家用轿车。

  回想过去,达柏无比感慨:“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就会有好生活。等儿子毕业找到工作,就可以不用一直靠政府,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达柏笑着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李雪

审核:杨志宏

常洗手常通风少聚会戴口罩

重科学听官宣不信谣不传谣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bbts/21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