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广东省东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援藏一周年回顾
从珠江之滨的东莞到雪域高原林芝,海拔从米左右陡升至多米,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精神与能力的考验。
在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一年里,东莞援藏干部卢达明等克服高原反应,克服生活孤寂,克服发展理念差异,用多个日夜的艰辛付出,换来巴宜区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以及莞藏融合、汉藏连心和东莞干部勤政亲民的好形象。
真情融入,实现援藏工作良好开局
初到巴宜的卢达明,立刻马不停蹄地一路高密度调研,边看边思考,用走遍巴宜区所有行政村近万公里的足迹,“画”出了一幅真情融入的美丽画卷。
“罗萨扎西德勒!”“扎西德勒!”今年藏历新年,卢达明又来到了他的“亲戚”玻珠家,互献哈达、互致祝福。
卢达明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巴宜区工作组组长、巴宜区委常务副书记,玻珠是巴宜区八一镇加乃村村民,也是村里的五保户。在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开展的“结对结亲、交流交融”活动中,卢达明认了玻珠这个“亲戚”。从那以后,卢达明经常挤出时间到玻珠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一花引来百花开。截至目前,每一名东莞援藏干部都在巴宜区认下了“亲戚”,他们以贫困农牧民群众为帮扶对象,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东莞援藏工作组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东莞、巴宜两地对口单位进一步加强交流交往交融。
同时,东莞援藏工作组积极协调广东省援藏工作队为巴宜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区公安局捐赠了摄影机、摄像机和巡逻车,助推了职能部门的发展建设。积极动员东莞市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巴宜区建设,有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面的全域援藏机制,为巴宜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新渠道
在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上百座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里美味的草莓、鲜红的西红柿、灵芝等正迎来丰收。“多亏了东莞援藏工作组的帮扶,现在我们的产品大多销往广东等地,很受青睐。”久巴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杰感慨地说道,以往村里大棚产出的产品很好,但销路不畅导致村民们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东莞援藏工作组了解到村里存在的问题后,立马牵线广东企业并利用各种平台向外推销久巴村产品,解决了久巴村村民最为担忧的现实问题。
东莞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藏以来,注重将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不断激发巴宜区脱贫“造血”功能。充分利用东莞优势资源,以第十届中国(东莞)国际沉香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契机,积极组织巴宜区6家企业携带藏香、藏香猪、苹果、灵芝等十几种林芝名优产品赴东莞展销,签约购销额达万元,为巴宜特色农牧产品更好走向东莞等内地市场奠定了基础。
东莞援藏工作组积极响应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7+2”西藏特色产业和旅游交易推广中心项目的方案要求,在广东东莞和林芝巴宜两地设立了特色产业和旅游交易推广中心,项目即将竣工。同时,结合推广中心开发的线上小程序“林芝源·藏先生”也已建设完毕,初步形成了“优质农牧产品进线上、消费者线上下单”的供销新模式,切实打通巴宜优质农牧产品到消费者手上的最后一公里。
重视民生,开启幸福生活新征程
东莞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藏以来,紧紧围绕医疗、教育、就业、安居等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的重点民生事项,大力开展提升医疗水平、促进就业创业、改善人居环境、引领思想文化等民生改善活动,凝心聚力做好民生服务工作。
去年7月15日,在收割青稞时,巴宜区米瑞乡玉荣增村的才旦旺久右手不慎被卷入正在工作的大型谷物收割机的脱粒车厢里,导致右手臂被割断。经过抢救,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右手没法保住,因而失去劳动能力。东莞援藏工作组了解到情况后,协调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和广东省假肢康复中心,由这两家机构共同出力,免费在广东为才旦旺久安装了智能假肢。
从广东返回巴宜区的当天,才旦旺久用自己的“右手”握着东莞援藏干部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还能再拥有一双手,我一定好好活下去,过好日子。”
时不我待。接下来,东莞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将以更大的热情,用真诚书写暖心故事,用实干造福当地人民。
“四个强化”巩固“四讲四爱”成效
本报巴宜电(记者张猛王珊通讯员李玉领)年“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巴宜区通过强化精讲深学、查短补弱、建章立制和舆论引导,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总抓手”“大篮子”和“好平台”,实现了“教育”和“实践”的知行统一,全面巩固了“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强化精讲深学,为实践活动打上“时代烙印”。按照“十八个讲清楚”和“六个不能”的工作要求,巴宜区把“四讲四爱”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教育实践活动“十个更加目标”等充分融合,深入村(居)、中小学校、寺庙拉康、易地扶贫搬迁点等,原原本本对照宣讲提纲,充分运用新媒体、新平台,开展好微宣讲、面对面宣讲等,进一步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强化查短补弱,让实践活动推进“自我提升”。四类教育群体77个基层党组织的名党员,64个驻村(居)工作队名工作队队员,4个寺管会42名驻寺干部,紧紧围绕节点专题内容,认真组织、带头参与;区活动办指定百巴镇百巴村、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先行先试,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农牧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细化查短补弱大讨论内容;列出“七个对照”清单,引导群众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对照个人理想信念,对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分裂,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等内容,各级召开查摆工作会多次,深入查摆剖析问题余条。
强化建章立制,让实践活动成为“制度规范”。在补充完善村规民约、寺规僧约、学生守则、企业规范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管用、好用、实用的制度规范和实践载体。借助巴宜区烈士陵园、区小学国防教育园、区检察院廉政教育基地、“一带一园六基地”、色果拉村“红色家园”磁场示范点、久巴村精神文明“领雁”示范点等辖区内有影响力的实践阵地,让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常态化教育效果。
强化舆论引导,为实践活动树立“有形旗帜”。收集整理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特色做法、事迹30余篇,制作《身边的典型》故事集,通过宣传身边典型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见贤思齐,对照先进找差距,形成了时时有典型、处处有典型、各方面典型竞相涌现的浓厚氛围。利用巴宜区政府新闻网、“网信巴宜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bbts/2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