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四月风轻学堂全国巡讲·无锡站的一个夜晚,在知名摄影家、策展人唐浩武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由“影友简述作品、王久良、毛卫东两位老师点评”的无锡站互动评片会在唐浩武工作室一直进行到深夜23点后。两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以及与十几位影友的真诚、直接互动,令所有在场人均受益匪浅。精彩不敢独享,现将参与评片会影友作品(部分)和“既能拍、又能评”的王久良老师的点评观点,和盘托出,以飨未到场影友。
插播
无锡站精华回顾之一,猛戳这儿
王久良老师点评学员作品
评片会现场
---影友排名不分先后---
1
陈宏《惠山小片》
我所拍摄的惠山,原记载于《无锡惠山记》古曰:惠山者,旧谓西神、古华山者是也,锡邑名胜。乾隆六巡,遍访名壑,以惠山最为古雅,钦为“江南第一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变迁,包括近几年国内的高速发展,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一切多在改变.《我的惠山》或者说我眼中的惠山,我只是在寻求一种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在万变中的不变,在这个自然资源受到尊崇的同时又遭到虐待,这样的一种关系吧。而我只是用影像来把他们纪录下来…
摄影师简介
陈宏,年生,业余摄影爱好者,生活工作于无锡。喜欢摄影、运动和看些摄影类书籍。平日闲暇无事时会在QQ摄影群海阔天空,或约三五好友言欢“扫街”,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王久良点评
首先我喜欢其中的一些人物在这特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无意识状态,那种疏离感很值得玩味。相反,那些画面中人物有着明确行为与情感的,却让我看上去兴趣索然。而那些空镜或者一些物件的特写,感觉是另外一个主题里的东西,很不搭。
2
豆亚伟
《树?我?》:物化,即取消万物间的差别、对立,而任之自然、随物变化。是树,还是我?两者有区别吗?
《印记》: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在墙上乱涂乱画,妈妈把你一顿打;是否还记得你被石头绊倒,磕掉了半颗门牙;是否还记得碰破头皮的那根钉,至今鬓角仍留下一个疤......成长的印记,刻在墙上,印在心里,保存在记忆的深处。
生活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摄影师简介
豆亚伟,独立摄影师,山东济宁人。无锡站最远道而来的影友~
王久良点评
看到有关于树的那组照片,我自然想到了一句歌词,“好好活着,让生命像一棵树”,这是我的第一感受。有关于人和树,这也许是一个思考(创作)的方向,所以我建议再好好思考一下你的画面画面中关于人和树的关系。
关于墙上的痕迹这组照片,在我听作者讲述这是她儿子在墙上的涂鸦之作后,我能体会到一位母亲对于儿子所有作为的那种认可和珍惜。这是作者一个细心的发现,让观者也似乎看到了这些涂鸦背后的那位小小的顽童。我喜欢这组照片。
3
冯晓军《无穷动》
日本摄影家中平卓马在摄影对谈录《决斗写真论》里说道:“摄影只是将日常事物静静放置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向我们提示它们原本的形体”;“没有创造任何影像,反而能呼应世界与现实;不曾拥有任何先验影像,才将世界以世界显现。”这似乎是针对丹蓝(冯晓军)一个游离于摄影圈的摄影人的照片所说。
摄影师简介
丹蓝,原名冯晓军,年生于无锡,现为公务员。
年开始学习摄影,近年开始摄影创作,拍摄了大量身边的生活照片
王久良点评
在《无穷动》的展览现场,我与唐浩武老师交流,我说了句“率性而为是为真”。的确,这种随性的观看让人看不到“摄影章法”对于作者的羁绊,同时也给观者堵死了以某种“批评章法”解读的通道。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问一边的毛卫东老师,毛老师也没说什么。
4
顾勤《心境》
《心境》拍摄于-年,苏州冲山村。冲山村是太湖边偏远的一个小村庄,曾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现整个村庄以做佛像而闻名。曾经的战场,如今的佛缘之地。我以摄影作为传达自己内心世界与社会关系的媒介,拍摄了大量的遗佛,在冲山他们相较于“佛”更似于“人”,近于自然,归于心灵。我以佛像作为视角来传达自己对社会大环境下乡村变迁的内心体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在水边,在院中,在山上,在身旁,在心里。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境由心造。
摄影师简介
顾勤,女,年出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年开始学习摄影,以摄影作为传达自己内心世界和对待生活态度的媒介,用影像去思考个人体验与社会的关系。年被选为“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支持对象。
王久良点评
这的确是一组极其现实又极其荒诞的作品。神或偶像,在我们的经验里应该是一直高高在上,以俯视的姿态接受众生的膜拜。而作品中所呈现的众“神”,却以如此不堪的姿态跌落人间。这也让我联想到汶川地震中那些倒塌的寺庙,那些同样坍塌在地甚至粉身碎骨的诸神们。
我曾算是系统地研究过中国民间的鬼神信仰,鬼神之所以存在,到底不过是人类某种软弱的体现而已。我们愿意相信神灵的强大,希冀神灵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殊不知,所谓的神灵也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幻像,当它一旦以实体形象存在,它也照样逃脱不了这物质世界所赋予它的宿命,一如这组作品所体现的那样。
5
何屹《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去秋来,多少人眼里,“江南”两个字始终是个令人神往的美学存在,古典而又亲切。如今,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我们不得不目睹周遭急速的改变,没有什么比道别中的景象更能触疼我了,那些见证自己成长的景物,正毅然决然,越走越远……所有的影像都是残片,它们以一种自传性的记录将古典江南脆弱地留在记忆里。
摄影师简介
何屹(单衣):年生,无锡广播电视台工作,业余从事摄影。
王久良点评
我想说这首先是一组很老道的片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摄影技艺的老道,也可以看出相机背后老道的眼光。所以,这也是一组很有看头的作品。每一幅照片,仿佛就是一张剧照,仿佛就是在给你讲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又让人有着无限联想的空间,让你不好猜从哪里开始,也不确定会到哪里结束。很有意思!
不过我直到现在还不太理解:题目为什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6
老哈《压缩故乡》
当我回到故乡,才发现城市扩张的欲望与执行比我想象中来得更加快速、凶猛!我打量着,努力寻找我曾在此的证据,看来现实总比记忆更加靠谱一些。偶见几张熟悉的脸,已有几分城里人的模样,寒暄中,话语里因身份的变化而透着一丝得意,飘忽的眼神却难于掩饰因失去祖产的那份无奈和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一切都在巨变,好在乡音仍在!
摄影师简介
潘风光(老哈),独立摄影师,《缄默地》参展丽水影展
王久良点评
这组照片有很多很有意思,比如那幅持手枪的妇女、露肚皮的男人、身体后倾的老者、桥下的红衣女子、戴墨镜的辅警、回望的女人斜瞅的男人等等等等。但也有一些感觉同其它不太搭调,比如其中的3张空镜,还有挑担的一群妇女、车厢里向往望的男子等。好吧,我直说,这组作品还需仔细编辑。
7
老刘忙《征服》
征服:面对我们周围日益残酷的现实景观,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大,推土机把一切熟悉的景物推成一片陌生的景观,人们快速地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无奈的抛弃过去的生活记忆与印痕,悄无声息隐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边缘。所有人都像是活在不同次元的空间里,彼此擦身而过,却从无交集。我希望自己能够记录当下人们生活的痕迹。它不是简单的个体呈现,而是人在快速的变化中,从中心走向边缘抑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虚像。透过光影的呈现,将观者从虚幻的角度带进现实的世界。
摄影师简介
老刘忙,姓名刘赤年七月生于西藏日喀则现居住南京自由IT从业人,在崇尚规则的行业里有颗自由的心。
王久良点评
相对于“拆”所透射的简单粗暴而言,“征”则更显权力的傲慢!而且,“征”还意味着无条件获取,你也只能无条件地出让,因为征用往往会以国家(至高权力)的名义。总之是强取豪夺还不容你置疑,没有商量的余地,不服也得服!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符号,因为它彰显的意味早已让你脊背发冷!
回到作品,我的具体意见是后面的拆迁部分就不要了,那是一个人人都能想到的结果。只保留这个符号和符号下的芸芸众生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8
林炜《天地人》
这组片子我命名为《天、地、人》。标题看似有些大了,其实都是在我生活的无锡这个江南小城所拍摄的。年已不惑,越来越感到生活的荒诞不经,但我反而觉得这是好事。这会让我更轻松的看待周遭的人、事、物。这些在街头我所抓取的画面,也许就是我这段时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摄影师简介
林炜,年似不惑。
单纯的摄影爱好者,只有一个黑卡。每天相机随身带,拍一些身边周遭的人和物。用我的眼睛记录我所看到的不同的、惊奇的、荒诞的、美的东西。有老师说我是猎奇……当然,我不会受其影响。我只是用我的方式来反映那些盲目跟从,人云亦云……的行为。我的摄影只是我思考的一种方式。与他人无关。
王久良点评
正如作者自述,这的确是一组极具个人意味的观察。但当这些“个人的观察”呈现于观者眼前,却也能引起某些情绪与情感上的共鸣。我能无障碍地进入到某些画面的情境里,契合自己的某种情绪,尽管这情绪与作者创作时的不尽相同。
但同时,我也会被某些画面强行带出,类似看电影时的“出戏”。所以,如果我有权力重新编辑这组照片,我会将20-30这些片子归为另一组,只保留前19张。另外,我最喜欢18,那一地的小蘑菇。
9
王敏《那么苏州》
摄影师简介
王敏,年生,江苏苏州人,喜欢游走于街头用影像记录社会生活的变迁。
王久良点评
苏州到底为哪样?是这些现代的符号闯入了我们传统的苏州,还是传统的符号不合时宜地挤进了我们现代的苏州?即便是又传统又现代的苏州,也能如此粗暴地杂糅?总之从王敏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苏州的画面里,我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矛盾与对立,真真假假,虚实难辨。
无可否认的是,在影像框定的那个时空中,画面里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正是这些犹如蒙太奇般的真实而让真实显得那么不真实。那么荒诞离奇的景象,那么苏州。
10
五木《尽头在上游》
摄影师简介
五木,本名师剑,年出生,现供职于媒体。
王久良点评
这种特殊空间所传达的情绪的确很有感染力,比如19破败的工厂,比如27待拆迁的楼房,还比如15拆迁房背后的教堂,最好的是14,一只对着佛像狂吠的狗。这些图像让人读出作者之用意并非仅是描写眼前所见,更多的是作者寄予这个空间的主观情感。
一点意见是,外景(开放空间)和内景(封闭空间)似乎不宜如此硬切地整合在一起。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11
王文明《遗失的记忆》
时光如梭,流年似水。暮然回首,人生已走出了这么远,生命里出现的一些人和事,无法像时间那样坦荡豪迈,无法像时间那样瞬息万变,无法像时间那样冷漠无情。
墙上斑驳的残存——曾经的涂鸦留痕,曾经的成长追逐,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青春承诺,曾经的岁月激情。如今却经不起时间的打磨,跟随着岁月年轮的转动,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被岁月渲染过的情怀,终究停留在了记忆深处,让尘封的往事,逐渐的浮现在深深的脑海里。
经年过往,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与沧桑,遗憾总是那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是生命的过客。
摄影师简介
王文明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工作公务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王久良点评
透过这些画面所呈现的蛛丝马迹,让我想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就像观看一部推理电影,信息的片段性和不完整性则充分加剧了那种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些信息是值得玩味的,那个被剥离的电源插座周边一圈心形的贴画可能出自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之手,或许是出自一位细心生活的家庭主妇;“我爸就是一个啰嗦鬼”,这肯定是一个淘气的小家伙,字儿还没认全;而在墙上记着哪天充煤气的,又分明地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墙壁,成为这些信息的载体,记载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日常。
12
王宇《一些胡思乱想》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生活的缺失,当代的人更多的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围城内,迷失于虚拟幻化的网络中,沉寂于冷漠无情的社会下。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保有一颗时刻感动的心,是我所一直思索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人生旅途过程中,每一次的遇见都有因果,每一次的动心都有缘由。诗人用笔触记录人生感悟,画家用水墨描绘心中所想,而摄影师则用胶片固定那感动的瞬间……
摄影师简介
王宇,爱好摄影,由于工作原因,常拿起相机拍摄一些社会新闻,作品也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刊出。目前为新华社、中新社、cfp等签约摄影师。
王久良点评
当作者的“一些胡思乱想”呈现给观者的时候,那最好是也能给观者一个思想的通道,或者说思想的空间。大部分照片我都能顺着这思路想开去,但一些较为“封闭”的画面却让我无思无想,比如4、6、8、12.4和6的封闭主要在空间上,不透气;8和12则太过于具体的描写了图中人物的行为,观者再无其它想象的空间。
13
吴云虎《技术工》
出于工作的便利,可以进入机械制造类企业车间拍摄,看到一张张严肃而又不失活泼的脸,我似乎读懂了更多生活的涵义,我必须要举起手中的相机,把这些社会最值得尊重的人记录了下来,我想不管在今后的任何时候看到这些照片,内心都会有一种感叹,一种凝视,一种所想所思…..
摄影师简介
吴云虎,男,年生,江苏无锡人。目前在企业从事销售管理工作。
本人年开始学习摄影,专注于纪实摄影创作。年作品入围中国摄影年鉴,参加丽水摄影节10人联展。
王久良点评
所谓传统的环境肖像摄影,讲求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果环境都是技术工人所在的车间,那么可否从中再尽量寻找各自的不同?因为我看到的除车工、管道工(权且这样讲)之外很多并没有典型的环境特点。再就是,关于环境(人物的背景)也需用心经营,至少画面要尽量简洁和视觉上感觉整体一些。
当然,环境也许是次要的,那我们再主要看人物。我想先问问作者:你到底想表现什么?应该不是给我们看这些人的车间纪念照片吧?那么除了这些人的基本容貌之外,你想告诉观者什么呢?
还有,为什么有的照片做了消色处理而有的没有?
最后,基本的影像训练是必要的。
····················
点评人
王久良
四月风轻学堂全国巡讲老师
自由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
年出生于中国山东。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工作并生活在北京。
-,从事反映北京周边垃圾污染状况的《垃圾围城》调研项目,最终呈现《垃圾围城》系列图片摄影作品和同名纪录片;
-,创作旨在揭示世界范围内的废旧塑料在中国进行处理现状的纪录片项目《塑料王国》;
年开始中国全境范围内关于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研与拍摄项目。
····················
不错过下次精彩分享
↓↓↓
··················································
除全国巡讲外
四月风轻学堂会经常推出
有料、有趣的精彩付费课程/活动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白癜风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