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拉萨晚报记者缪英报道引言有人说,这是个诗人稀缺的年代,因为做一个诗人,注定要比常人多一份对寂寞和孤独的耐受力,却还得比常人更热爱生活,更充满激情……可稀缺不等于没有,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诗人与诗歌平台走入记者的视野。吉米平阶、陈跃军、史映红等歌颂着西藏幸福生活的诗人让人感悟到西藏的美丽风情;《雪域萱歌》《格桑花开》等相继涌现的诗歌平台让人领略到诗歌的美妙意境。夜深人静时,《为你读诗》总能抚平你浮躁的情绪,文字的馨香可驱散漫夜的寂寥。知道史映红的名字,最初是在本报的副刊上,那时常常疑惑,“此人到底是男是女啊?”经朋友引荐,才知道他本人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儿,在西藏生活工作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无数的热血和汗水。天道酬勤,收获良多,史映红最新完成的《西藏西藏》诗集就很好地诠释了他的情怀,同时其摄影作品构图新颖,画面生动,富有情趣。本期,记者就和你一起走近这位诗人,解读他火热的真挚的情感世界。《西藏西藏》深厚的情结年的岁末,史映红的最新诗集《西藏西藏》正在印刷厂里紧锣密鼓地印刷,赶着在年新春之际和读者朋友见面。这本诗集由“梦角连营”、“珠峰为邻”、“路上风铃”、“藏源山南”、“相约故乡”五部分组成,诗集收录有多首诗歌。用作者的话说,捧着刚刚出版的诗集《西藏西藏》,能闻到它散发出来的淡淡油墨香,正如一个新生儿一样,他的妈妈第一时间把他抱在怀里一定能闻到胎衣的味道。对自己也好,对新生儿的妈妈也好,此刻肯定是最幸福的。如此深切的情感,不仅是见证作品从最初的写作、定稿、到印刷、出版所经历的漫长过程,更是心血凝结成册的欣喜。据悉,《西藏,西藏》是作者继《在西藏的月光下徜徉》、《中国诗歌地理——拉萨九人诗选》(合著)、《格桑花开——西藏诗人十人行》(合著)、《诗美山南》(合著)、《守望香巴拉》之后的又一本诗集,也是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从这本书的书名和封面设计上,就能看出作者对青藏高原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仔细翻阅,“雪山、草原、寺庙、湖泊、冰川、八廓街、布达拉宫、羊卓雍措”这些地名;“经幡、玛尼堆、朝圣、经轮、贝叶经”这些藏地名词;“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宗喀巴、仓央嘉措、玛吉阿米”这些藏地名人,在作者的作品里交集出现,能看出作者对西藏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游玩,其感悟也不是在西藏三两年的人就能全部了解的,只有在青藏高原呆了足够久的时间,并且把心血汗水融入到苍茫雪域的人,才能有感而发、自然流露。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雪域高原的浓浓情意,比如:“认识高原30年/走近高原20年/在一座雪山怀里/我轰然下跪/向这个世界低下高傲的头”(《放下》),这是作者对青藏高原高耸博大的仰望,是对繁衍生息在这片苍茫大地上万物生灵的敬畏,是对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创造出光辉灿烂文化的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崇敬”。再比如:“来到这里/我不愿回去/决心像索南塔杰那样/留下热血和骨骼/陪伴可可西里/她性情耿直/不坑害于人/她目光清澈/见不得污浊”(《可可西里》),西藏山山水水的澄明通透、绿色环保,藏地各族人民的质朴憨厚、诚信守义,藏地源远流长的民族宗教文化的厚重、奇特,让想了解西藏、热爱西藏的人们趋之若鹜,流连忘返。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在繁衍生息数千年、上万年的藏族同胞面前,在用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文化的人民面前,任何人只能心生敬畏,双目仰望,正如诗中所说:“思金拉姆、羊卓雍措、纳木措/俊秀的姐姐/冈仁波齐、珠穆朗玛、南迦巴瓦/高处的父皇/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大昭寺/深邃的阿妈/在你怀里奔波久了/能看到蚂蚁的大,情意的重,白云的沉/在贡嘎机场人群穿梭多了/能感到黄金的贱,牛粪的香,自己的脏”(《经贡嘎机场》)。从这些文字中,能感觉到作者已触摸到亘古苍凉青藏高原的内心,对那片高天厚土的热爱之情像高原劲烈的风,像席卷交织的雪花一样,劲舞或者鸣响。感恩梦想之路越走越远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意思是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而史映红走上文学道路,儿时便能窥见其影。“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很一般。但是自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家里的书不多,所以我总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就连墙上糊的、包装物品的废旧报纸我都要看了又看。长期喜欢读书,慢慢积累下的文学素养充分发挥在作文和日记当中。可惜那时候写的东西有些老师认为好,当范文读,有些老师认为不好,当差文来读。”史映红说,他至今记得好坏两种文章的读法老师腔调的差异很大,读范文时,老师认真、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间隔停顿的时间恰到好处,语气厚重,字正腔圆,这样下来,一篇不咋样的文章也就读成了好文章。当做差文章读时,老师则用戏谑的口气,调侃的调子,该快时不快,该慢时不慢,把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下面同学的笑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无论何种读法,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要写作,我要坚持,我要当作家,我要有自己的作品出版。出这本书,也算是了却童年的小心愿吧。”长期偏重文科,长期沉迷阅读课外书籍,高考失利后,史映红就毅然穿上军装,走进西藏,开始了军旅之路。生活悄然变化着,但他对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始终没变。闲暇之时,他总是抓紧时间阅读、写作,并把一些自认为满意的作品投向周围的报刊、电台。稿件最初都是手写、平寄,再后来用传真,一些稿件陆续在《日喀则报》《拉萨晚报》《西藏日报》《西藏文学》、西藏广播电台发表,孟钰钏、杨军、葸青华、次仁平措、白玛娜珍、邵星等编辑,刚开始与他们是读者和编者的关系,时间长了就成了朋友,亦师亦友,直到现在都有联系,关系一直不错。“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这些可亲可敬的编辑,没有这几份高原特色鲜明、质朴厚重的报刊,就不会有后来的我出版的这几本书,不会有自己三次走进鲁迅文学院的大门,也不会有人们眼中‘作家’这个称谓”,史映红谦虚地表示,他取得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感谢“伯乐”的赏识。西藏的博大、广袤、苍茫与厚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善良、勤劳、虔诚与守信,有时候单靠文字是表达不了的,比如旭日的喷薄、湖水的涟漪、寺庙金顶的夕照、雪莲花的摇曳、藏羚羊的灵动、阿爸阿妈脸上的皱纹与平和……史映红在工作、写作之余,渐渐又喜欢上了摄影,他用另一种方式来记录青藏高原的壮阔和大美。黑白光影的更替,晚霞旭日的交集变幻,雪域的高、雪山的白、湖泊的蓝、油菜的黄、村庄的幽,通过相机清脆的“咔嚓”声,无数次走进他的文字和镜头,年8月,他与我区著名摄影家旺久多吉、青年摄影师丹增曲培一起,参加了在云南大理举办的“西南六省市区摄影家采风活动”,并有作品入围参展。记者看过他拍摄的部分作品,构图新颖,画面生动、富有情趣,大理白族姑娘在他的镜头下显得娇媚多情,大理三塔倒影公园,人动影移相映成趣。痴心不改“爱”贯穿始终采访中,过了不惑之年的史映红始终显得平静、淡定、从容,一路走来,岁月的磨砺让他更懂得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写诗则让他心静。用他的话说,现在少了些好高骛远,多了些平静淡定;少了些追名逐利,多了些沉稳踏实。不停地读着、写着,不渴望成名成家,不为了名利获奖,只是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上,“爱”这个字将贯穿于他写作的始终:比如,继续写他万分热爱的青藏高原,这里的山川河流、寺庙宫殿、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奇特风俗等,都是一个个富矿,他会仍旧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学习、了解、求教,以仰望的目光、膜拜的心、勤奋的笔,把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介绍给同样热爱高原和高原文化的人们;再比如写哺育他成长、给予他生命和正义的父母亲,他也会用文字记录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恩情。“我的故乡在甘肃陇东,那里偏僻、干旱、资源短缺、交通不便,但是故乡给了我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赐予我健康向上、不甘平庸的性格,写故乡的质朴憨厚,写父老乡亲的吃苦忍耐,大碗、石磨、草垛、小院、喜鹊窝,那里的鸡鸣犬吠,那里的炊烟飘摇,那里的汗水隐忍,以前很多很多次写到过,以后还会一次次走进我的文字;还比如滚滚红尘的繁杂与感悟,我希望自己的笔下既有歌舞升平,又有低处呐喊;既有高楼林立,又有月光虫鸣;既有发展中的高歌猛进,又有掉队者的艰辛与呻吟;既写老百姓卑微的梦想,又写伟大的中国梦。让自己的心,自己的笔,自己的文字,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史映红是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员,他的纯朴与真诚,谦恭与勤奋,人品与才华,都给他的导师李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肯定了他的写作能力并寄予厚望。在谈到新作诗集《西藏西藏》时,史映红淡定表示,如果以前出本诗集还觉得有点成就感,但现在倒有一种紧迫感,时光飞逝,岁月像鞭子一样抽赶着他,容不得自己反应和分辨。另一个感觉是惭愧,这两三年,他读了不少知名作家的作品,那些精美绝伦的诗句,那些摧枯拉朽的力量,一次次让他震撼和膜拜。史映红说,他一直梦想着自己的文字能提升到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在实际创作中,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一个作品出来,总是不尽如人意,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斟酌。“诗是额头上流汗,手上流血,心里痛苦的人的绘像”(康拉德·艾肯),这么看来,写作是一种需要忍受艰辛、需要巨大付出的职业,西藏青年诗人陈跃军作为史映红多年的好友,一直惺惺相惜,在《西藏西藏》的跋里陈跃军这样写道:“无论对于诗歌和西藏,映红是真诚的,他把青春和生命交给西藏,从此与西藏不离不弃,一直用心描写和讴歌西藏,就凭这一点,我可以说,映红是一个有情怀的诗人,是西藏的好诗人、好儿子。”“我热爱诗歌,热爱文学、文字,热爱这个伟大的时代,热爱看着我慢慢成长的青藏高原,我要讴歌这一切,抒发这一切,我不允许自己以一种调侃、随意、游戏的心态自以为是地亵渎一张白纸的纯洁,我必须像蚌育珍珠一样地对待我个人的写作,写诗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兴趣或爱好,而是我想承担的某种良知和责任,以及我想表现的某种勇气和自信心,还有穷尽一生也要献出的血和骨头。”最后,史映红借用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一句话“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作为自励。高原歌手史映红史映红:笔名桑雪,藏名岗日罗布,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庄浪。多年来笔耕不辍,收获颇丰。在《诗刊》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发表诗文余篇(首)。著有《守望香巴拉》等诗集6部;新作诗集《西藏西藏》于年春与读者见面。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系中国诗歌学会、西藏作家协会会员。谢谢谢阅读读刊名题词:贺敬之《格桑花开》顾问丁木王广德吉米平阶吕伦朱先树克珠群佩老铁张同吾伍金多吉阿红贺敬之皇甫束玉雁翼高洪波阎延文戴海韩书力韩石山杨从彪吴昕孺声明致谢格桑花开是公益性文学交流平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平台,我们将及时删除!同时,对所有支持格桑花开的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原创性民间性包容性皮肤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1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