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50年 看经济日报记者描
编者手记:
西藏是令人向往的圣地。
年8月,我在新疆驻站期间,和一位总部年轻的女记者前往西藏采访,如今,我们的采访对象——于总,50多岁了,为了光伏发电事业,依然干劲十足地往返于北京和西藏两地,而我年轻的同事,去年病倒在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2岁……
雪域高原经历过的一切,长久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晨曦中若隐若现的流浪狗,公路上大摇大摆的藏牦牛……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50年,西藏发生哪些巨大的变化?
经济日报记者深入西藏各地采访,倾听西藏自治区50年来前行的足音,讲述西藏不断扩大开放拥抱世界的精彩故事。
(进藏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那曲段)
《致富“天路”在延伸》——
藏北那曲,青藏铁路这条“钢铁巨龙”进藏的第一站。近年来,这条“天路”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
青藏铁路年7月1日通车。交通瓶颈打通了,那曲农牧民行进在致富路上,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
(那曲罗玛镇牦牛养殖大户嘎玛桑旦成立农牧民合作组织,将酸奶、酥油等奶制品加工集中销售)
《“卫生惠民”给藏家儿女送安康》——
8月上旬,记者深入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进行采访。据了解,江孜县农牧民新农合参保比例高达99.9%,住院报销比例达85%。医院,在国家的扶持下,建成了新综合住院部和远程会诊中心,并将在今年10月开始用于临床医疗。“卫生惠民”工程给藏家儿女送去安康。
(美丽的羊卓雍错)
《西藏江南发力生态旅游》——
在西藏高原东南部,有一座藏语意为“太阳宝座”的城市,这就是有着“西藏江南”美誉的林芝市。作为西藏最年轻的地级市,林芝市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发力生态旅游业。
位于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河谷风貌、雪山景观令游客流连忘返。
目前林芝市米林机场已开通了往返北京、广州、拉萨、成都的4条航线和林芝经停成都至深圳、经停重庆至青岛2条航线,为大量游客赴林芝旅游开辟了通途。
(海拔米的浪卡子县小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
《民生改善情满雪域》——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64岁的伦珠老人在新家一边给格桑花浇水,一边哼着欢快的小调。这座雕梁画栋的两层藏式小楼是刚建好的,这已是老人第三次搬新家了。
年,西藏开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伦珠一家第一次从土坯房搬进了两层楼房。后来,小儿子成家后又在政策扶持下盖起了第二座新房。如今这所新房是老人一家出资30多万元建的。
在西藏,像伦珠老人一家通过安居工程住上新房的有46万户、多万农牧民。
如果要在西藏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挑出几个关键词,其中一定有个词叫“幸福”。民生大改善带来的“幸福”就像高原炽烈的阳光一样洒满雪域,温暖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拉鲁湿地)
《生态建设保护为先》——
翻过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的那根拉山,“天湖”纳木错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一样,在念青唐古拉雪山的辉映下熠熠生辉。纳木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物及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置身其中,雪域高原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截至年,西藏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下足了功夫。50年来,西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崇山峻岭间的川藏联网工程)
《开放发展拥抱世界》——
拉萨不仅生活着我国藏、汉、回等民族,还有不少前来观光旅行、访学、经商的外国友人。
这也铸就了西藏50年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关键词——“开放”。正是因为开放,西藏才能放手去拥抱世界和被世界拥抱,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培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藏文化早已被世界认识和接受,西藏正以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拥抱世界和被世界拥抱,并在保护中走向未来。
(广东援建的林芝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游客接待中心广场)
《对口支援富民兴藏》——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以来,18个省市、17家央企、59个中央国家机关从项目、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不断创新援藏模式,加大力度,提升成效。对口支援就像春风一样吹遍了高原大地,给西藏带来了新面貌、新观念、新发展。
对口支援不仅给西藏7个地市城区带来变化,更改变了西藏基层农牧区的面貌。
(流水线上的冰川水)
《特色产业绿色崛起》——
中国石化易捷超市里,西藏卓玛泉矿泉水被摆在了显眼位置。通过与中石化易捷超市的合作,产自西藏的卓玛泉天然饮用水已覆盖到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区。
天然饮用水产业是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50年来,西藏始终注重培育发展内生动力,着力于特色产业发展。
如今,西藏的特色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一批与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相关的优势特色产业,为长期建藏、富民兴藏提供了强大支撑。
(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
《雪域高原上的水利丰碑》——
西藏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这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高达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1亿千瓦,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水利建设的投入,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雪域高原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水利建设热潮。如今,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幅兴水除害、治水兴藏的雄浑画卷正在高原上徐徐展开。
(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在罗布林卡里赏花)
本报评论员文章:
《书写共筑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跨越半个世纪,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见证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吟诵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新旧西藏“两重天”的对比雄辩地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福祉所依,也是富民兴藏,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全面贯彻实施,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5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投身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辉煌成就,为祖国大家庭增添了新的光彩。放眼今日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到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一个美丽、和谐、充满希望的新西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屹立于世界屋脊。
50年砥砺奋进,50年春华秋实。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党中央殷切关怀和全国人民鼎力支持的结果,也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西藏的发展进步,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印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旺盛生命力,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焕发的强劲发展动力。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正确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和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利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将踏上新征程,翻开新篇章。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富民兴藏”的美好前景催人奋进。未来5年,西藏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任务繁重艰巨,前进道路上还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雄伟辽阔的雪域高原一定会建设得美丽富饶、安定祥和,在共筑中国梦中写下更加精彩的“西藏篇章”。
《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
系列报道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西藏,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生态得到呵护,人民团结幸福。
为展示50年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经济日报记者分赴西藏那曲、昌都、阿里等地区采访,推出了“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系列报道。以下为稿目和见报日期及版面:
《经济日报》年8月10日头版
《致富天路在延伸》
《经济日报》年8月11日第1版
《川藏联网送来发展动能》
《经济日报》年8月12日第2版
《特色农业富藏家》
《经济日报》年8月13日第2版
《拉萨老城换新颜》
《经济日报》年8月14日第4版
《藏东明珠更耀眼》
《经济日报》年8月15日第3版
《拉萨雪顿节开幕》
《经济日报》年8月16日第2版
《卫生惠民给藏家儿女送安康》
《经济日报》年8月18日第1版
《让藏医药走出雪域高原》
《经济日报》年8月20日第1版
《核桃产业富加查》
《经济日报》年8月21日第3版
《为高原的孩子托起成才梦》
《经济日报》年8月22日第2版
《援藏干部为雪域注入发展动力》
《经济日报》8月24日第1版
《西藏江南发力生态旅游》
《经济日报》年8月25日第13版
《纳木错:天湖风光惹人醉》
《经济日报》年8月25日第1版
《噶尔县的绿色梦》
《经济日报》年8月26日第1版
《民生改善情满雪域》
《经济日报》年8月27日第1版
《生态建设保护为先》
《经济日报》年8月28日第1版
《开放发展拥抱世界》
《经济日报》年8月29日第1版
《对口支援富民兴藏》
《经济日报》年8月30日第1版
《特色产业绿色崛起》
《经济日报》年9月6日第2版
《书写共筑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湖北:企业造血智力援藏》
《天津:精准扶贫富民兴藏》
《经济日报》年9月7日第1版
《雪域高原上的水利丰碑》
《经济日报》年9月7日第2版
《山东:创新援藏模式确保群众受益》
《江苏:突出造血功能助力自我发展》
《雪域欢歌颂幸福》
《为高原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经济日报》年9月13日第2版
《国家电网:电力先行助推高原腾飞》
《中国石化:产业援藏持续改善民生》
《经济日报》年9月14日第5版
《我国明确十三五水利援藏目标》
策划:思柳行
编辑:思柳行、代玲
记者:经济日报记者代玲、温济聪、崔国强、张雪、常理、黄晓芳、李予阳、王晋、薛海燕、王金虎、武自然、魏劲松等;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斯阳等;通讯员:黄启军等。
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