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父亲一直有这种见什么都好奇的琢磨劲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29日 18 版)
重要的或应是转换心理频段,老话儿说的“干一行爱一行”,那是无数成功者的箴言我并不反对年轻人跳槽寻找更适合自己发挥才干的工作但在现有岗位上,不管你当初是自愿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无论是你一直要做下去,还是终有一天要离开,只要在岗一天,不妨怀着生命目的就在于深度体验的心态,尝试着一丝不苟尽力做到极致或许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以为难以忍受的“苟且”,会赫然变换成诗和梦中的远方田野眼前的苟且,原来就藏着诗和远方要知道,哪怕是真正在远方田野里汗流浃背、辛苦劳作的人,只要有阳光心态,也还能从废纸片上,读出生活的诗意与乐趣呢!
或西藏日报社招聘许受他这种“学风”影响,家里终于走出自然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凭着在糊墙的旧报纸上找字,居然能与我顺利通信但以后生活好了,家中墙壁四白落地,父亲找不到“墙上字典”,无法给我写信很苦恼一次听我说了《新华字典》的妙用,60多岁的他竟然开始学起了拼音!
这种择业和流动的自由,在父辈们的青年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当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然而也不可否认,有不少年轻人,在这种不断抛弃“苟且”,寻找所谓“诗和远方的田野”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蹉跎了岁月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学,解放初期上了几天扫盲班,认得一些字,但凭空写不出来后来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辛苦劳作之余,只要看到上面有字的空烟盒、废瓶子之类,他都会西藏日报广告价格停下来,细细看上面的文字为此没少挨母亲数落:文盲还想考大学?是不是想偷懒?父亲总是呵呵一乐,看完接着干农活
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的自己而“诗和远方”,那才是理想的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如果这种“干什么够什么”的心态不变,不过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换到了别人呆腻的地方,最后自己又呆腻了
“干什么够什么”是我家乡的土话,“够”的意思大体相当于“厌烦”这个不难理解,不少年轻人都有这毛病如今生活优越的年轻人,够上这一条的似乎更多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辞职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的辞职跳槽理由还很奇特:比如,两个狮子座女性西藏日报数字报当她老板所以要辞职,天冷起不了床会辞职,这显然不是为了追求新知新体验,只是对当下厌倦,哪怕是有名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只是这些年轻人可能不肯承认自己是“干什么够什么”,而会换成更时髦的说法:不想忍受“眼前的苟且”,要去寻求“诗和远方的田野”
不过,我最佩服父亲的是他独到的眼光他评价青年人,最重要的一条是有没有“长性”,类似于我们说对事业的“黏性”他说某某某肯定没出息,原因是他“干什么够什么”多年过去,时间证明他的判断几乎全部正确
疲惫的时候,最喜欢与远在东北老家的老父亲通电话不为别的,就爱听他在电话里呵呵的笑声老爷子虽一生务农,今年80多岁了,却有着年轻人的心性没事爱摆弄别在腰里的手机,向晚辈学西藏日报数字版用里面的功能,骑着两轮摩托去赶集,在乡下的大路上飞驰
(责编:tibet)
福州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严重的骨折会导致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