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格桑花一样的女子王小侠

子嫣

她叫张逸君,笔名子嫣,古都西安咸阳人。从刚一认识她,我就觉得这个女子与众不同,穿着白色的曳地长裙,看起来端庄优雅,亭亭玉立。她永远不会随波逐流,但也绝对不孤芳自赏孤僻落寞,丝毫都不张扬,脸上却始终挂着自信恬淡的微笑,那双明亮的眸子无疑是清澈而坚定的,只要她决定的事情别人根本无法改变。

七八年前在一次文化活动中遇见她,得知我们同住龙首原而倍感亲切,同样坦诚灿烂的笑脸,让我们自然地成为了非常要好的姐妹。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娴静的,却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出一种骨子里的热情和侠气,每次长安有活动她都和我一样不顾舟车劳顿,从大北郊的龙首原辗转来到凤栖原,到了现场却很少在镜头前出现,只安静地坐在角落,默默欣赏大家朗诵唱歌跳舞,脸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淡定和从容,甚至神圣不可侵犯,但就是这种淡定,恰恰吸引了许多人愿意和她做朋友。

如果你认为张逸君是一个柔弱的女子那就错了,她的内心强大到可以独闯西藏雪域高原,当然那里不光有蓝天白云和辽阔的天空,还有她心爱的人。她从二十多年前追随心中所爱到了西藏,成为《西藏文学》的一名编辑,在做编辑的同时写出了大量的描写藏地文化的诗词文章。我和逸君虽然不是从小的闺蜜,却有着闺蜜情谊,那天我一高兴就像一个狗仔队的记者一样想打听点她的隐私,我说,你这么柔弱,那时又那么小,怎么有胆量和勇气跑到西藏啊?她半玩笑半认真地说:“为了爱情啊!我是咸阳人,我先生当时是咸阳民族学院的老师,我们因文学而结缘,又因为价值观相似而志同道合,就这么简单地相爱了,我认为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就是精神的共鸣,至于其他的物质啊、习惯啊、地域啊没想那么多。那时家里人坚决反对,而我的倔强天性却让我愈加义无反顾。我觉得我的人生就应该我自己做主。不过现在想来,父母也是用心良苦。”逸君是个为人处世认真真诚的人,自己选择的道路就必然要自己扛。

到西藏后,先是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应,下来就是生活习惯不同,一步步克服完这些困难后,更深的问题又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在藏人的意识中,家族观念特别强,丈夫家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统统规她管,爱屋及乌嘛,她也是毫无怨言、尽心尽力,除了每天身兼丈夫的秘书、管家和司机,无微不至地辅助工作照顾生活起居外,还要当他那个庞大家族的后勤部长,因为她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夫家整个家族的人都非常尊敬和认可她,当她看到那些泛着高原红的孩子的纯真笑脸,总是不由得生出满腔欣慰爱悦情愫。她像一个胸怀博大的母亲一样去爱她们,帮助她们,如今经过岁月的磨砺,她对那片神奇的土地更加充满感情。她像藏地的格桑花一样热烈率真又朴素自然,静静地开放,默默致力于藏文化的研究和汉文化的对接,写出了许多关于藏地文化的随笔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她的文章的最大特点是情真意切,真诚而明亮,就像她的为人一样。当你读了她的文章,你一定会从文字里感受到她的聪慧灵秀和丰盈厚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纪录片《冈仁波齐》里那些摇着转经筒走一步磕三个长头的藏族老大妈的虔诚背影,会不由自主被她的文字抓住而感动感触!我就是这样被她小小年纪身上却不时透出的那种佛性的光芒所吸引。

她像藏地的格桑花一样热烈率真又朴素自然,静静地开放,默默致力于藏文化的研究和汉文化的对接

“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猴年转林。”这是藏地代代相传、老少皆知的民间习俗。此处的“山”特指冈仁波齐神山,“林”是指位于藏南林芝地区的杂日神山及其圣地周围的丛林,“湖”则专指天湖纳木措。纳木措系藏语音译,意思是“天湖”。之所以称为天湖,最直接的理由,当是此湖美得不像人间所有,也因此而在西藏民间演绎出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纳木措湖是天宫御厨里的琼浆玉液不小心流入人间的,湖水不仅异常地清碧纯净,而且具有一些殊胜功德,故而被天宫神女视作一面绝妙的宝镜,常趁世间人打盹时来启用。得此美名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纳木措湖所在地势,近五千米的海拔高度,使它看起来仿佛高可及天……这是她的藏地散文里的一段。

逸君的写作涉猎多种文学体裁,有很扎实的文字和文学理论功底,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凡拿出来的东西总是见功见力见情见性的。当我问及她的创作心得时,她说“我认为,无论何种题材或体裁,真诚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凡行文,必要有真情真思在前,在此基础上借助技巧和方法,以实现作品的艺术美和可读性等价值。最忌无病呻吟、夸夸其谈的文字,也不提倡那种刻意玩技巧的文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和文皆要有我,要及人、及物、及情、及思、及志,否则就是浪费能源……”

逸君的文字就像她的做人一样,踏实而真诚,在做编辑的时候,哪怕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她都不会放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写作的人她更是仔细中透着耐心,她就像一个裁缝一样,对每一件形形色色的“衣裳”进行修补和裁剪,数不清扶持了多少藏地的作者。难得的是,她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写作,先后出版了文化丛书《万世供养》(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诗歌集《在一朵雪莲中安放》和纪实文学作品集《岁月的彩虹》在版中;散文集《桑烟有径》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还曾获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扶持;另著有文艺评论集《看,你的月亮》正在整理中;撰写《西藏民俗志》之“信仰民俗”篇十五万字等作品。

逸君善于观察,且心中有大爱真情,这些都反应在她的作品里面,比如读她的诗歌,常感觉心灵被唤醒被涤荡而有一种别样的超脱轻逸。置身西藏多年,她笔下的西藏题材写得真切细腻,每每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她的报告文学尤其写得真挚感人,其中描写“4.25地震”抗震救灾的《浴火重生》,在《西藏文学》杂志发表后,被收入西藏当代报告文学集《格桑花盛开的地方》,许多读者反应被文中所写场景感动到流泪;描写西藏边境三人之乡玉麦一家人的报告文学《太阳照在玉麦乡》,年一月在《西藏文学》刊发后,又被《西藏日报》副刊连续三期整版转载,反响非常好……

逸君对家乡也有深厚情感,特别对秦岭脚下的大长安情有独钟。作为长安作协文艺评论部的主任,她总是认真品读文友们的作品,并为多名文友写过书评,每个作品她都研究得非常透彻,写得中肯,评论到位,仿佛走进了作者以及书中主人公的心里。她甚至会赏评书画,写了许多书画评论,而且评论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在她看来,所有文艺品类,从究竟上都是相通的……

鉴于她的创作和编辑成绩,去年,她获批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学习,在高手云集的地方熏陶后,她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鲁院归来她日夜奋笔书写修改完善,很快出版了散文集《桑烟有径》。

不久,长安的文友们陆续收到了她寄赠的新书,有了好事,她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娘家人!当我也如期收到快递,手捧着来自万里之外的清新礼物——封面淡雅温馨的新书时,由衷为妹妹感到骄傲!那一刻,好想紧紧地拥抱她!想起作家范来利老师说过,要是放到过去这个女子应该叫“女先生”。女先生,那该是多么高的评价啊!她爱西藏,也爱长安,更爱长安的朋友,在西藏的时候,每每有长安的朋友到西藏,她都会热情款待,甚至邀请朋友去她西藏的家里做客,给朋友热心地当向导,她每年也会回西安住几个月,每天安安静静地请香、打坐、读书、写作,兼莳花弄草。偶尔参加活动见见朋友,总是那么不急不慢,内心笃静而坚定,我曾经打趣地说:“你家哥哥几个月不见你,那么优秀的帅哥你不担心吗?”,她笑着说:“人都是有自律能力的,不是靠别人监管约束。”一个简单的自律道出了她内心的强大和与爱人彼此的信任和战友般的情谊。

这时我的耳边不期然想起《沙家浜》里的一句唱词——这个女子不寻常!

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

作者简介

王小侠,笔名南山一尘,祖籍长安少陵原,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传播学会心理分会理事,西安市作协会员,长安作协理事,出版有散文集《点亮心灯》,散文合集《脉散秦川》,现供职于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电力安装工程处。

编辑:水云间

作者:王小侠

写下你的留言

南山无尘

删除1

感谢各位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ys/22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