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一个蒙古族女记者抱着一沓报纸大声

荐读 一个蒙古族女记者抱着一沓报纸大声

一甲子刚刚过去,一家人的脚步又在继续。

你听,那一串串足音,来自昨天的时空;你听,那一串串足音,踏出今天的故事;你听,那一串串足音,通往明天的精彩。

年4月22日,古城拉萨,在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的同时,各族各界文化人士欢聚一堂,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格桑花般的笑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高原报人。他们见证着同一件事情:《西藏日报》创刊。从那一天起,西藏日报人感到了肩上的使命和担当;从那一天起,《西藏日报》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年9月1日,报社大门口,一个蒙古族女记者左手抱着一沓报纸,右手一张张地送给过往行人,嘴里大声喊着,号外,号外,《西藏日报》号外。她是前一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文专业的王璐,刚踏上高原不久就遇上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大喜事,她激动着,欢呼着。她发送的一张张报纸上,在同一位置印着四个红色大字:西藏日报。这个报头是毛主席亲笔题写,得到报纸的人兴奋不已。每想起发号外的情景,已年近八旬的王璐总是感慨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珍视在西藏日报社的工作经历,因为它决定了我之后的人生方向。

在伴随《西藏日报》成长时间较长的人中,藏二代孟晓林是佼佼者。我与他接触均为工作,我所负责版面稿件要由他审定。他修改标题的功夫令我叹为观止,就见他接过大样,审视凝思几秒钟,然后大笔一挥,虽然动了几个字甚或只改一个字,整个标题顿然生辉。他从年进入报社至今,从没停止过学习。《人民日报》上的好标题,他过目成诵。不管休假还是出差,每到一地,他对见到的楹联颇感兴趣,认为好的就抄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工作中信手拈来,看是妙笔生花,实为厚积薄发。有时,我在晚上见他围着新闻大楼一圈圈地转,知道是在锻炼身体。多年来,他总是一步步踏着那个同心圆前行,他的身心为之努力的圆心就是:报业发展。

报人足迹踏遍西藏大地。茫茫雪山,留下新闻人的脚印一串串;高山牧场,帐篷中传来他们的嘘寒问暖。年,我在藏东芒康县昂多乡曲塔村驻村。相对说来,这个地方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得知报社领导已去那曲看望驻村工作队,我们心里犹如打翻五味瓶,芒康的哥们,别指望了。谁知,在一个飘着雪花的中午,一辆越野车左弯右转一蹦三跳地来到村委会大院前。车门开了,工作队队长权兴言一声惊呼:廖总来看我们啦!廖嘉兴穿着一身迷彩棉衣,手里提着一包青菜,迈着并不矫健的步子向我们走来。和我们一样的是,他们经过三夜四天从拉萨来到这个海拔米的牧村。与我们不同的是,廖嘉兴的痛风又犯了。还好,他兴致很高,一边进屋一边随口吟道:一路雪花飞,盛夏似冬归。驻村真辛苦,心与君相随。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来的是温暖,留下的是浓情。

说起报社的变化,邓晓玲滔滔不绝。上世纪9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时,大门还是朝北的,职工宿舍是土坯房,上面盖着铁皮,用几块石头压着,要是刮大风,人在屋里,头顶噼里啪啦响,心里冷飕飕的。现在的朵森格路,那时是一片沼泽,上班路上,杂草丛生,现在的大门附近,常有黄鸭嬉戏。再看今天,大楼里的办公设备都是现代化的。水泥路两侧垂柳依依,月季花开,宽敞明亮的职工周转房一栋接着一栋。住在基地的开着私家车上下班,住在东苑的享受的是拉萨一流的小区服务。好多人说我走路快,工作起来浑身是劲。《西藏日报》60岁不老,我当然年轻着呢。

是的,近年来,报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学历也是越来越高。

赵书彬,来自东北的锡伯族青年,说起为啥来报社,脸上居然飘起一朵红云。在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前夕,他和林芝姑娘达珍已确定恋爱关系。毕业后,达珍去那曲工作,书彬接着读研。两地鸿雁传书,剪不断,理还乱。眼看研究生又毕业了,书彬在校园网上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ys/1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