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羊》
“这是一个关于祈祷与救赎的故事。藏族老人在放生羊身上寄托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回忆。他对羊的怜爱、牵挂与照顾,充实了每一天的日常作息,从此心变得温柔,梦变得香甜。小说中流淌着悲悯与温情,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对西藏作家次仁罗布获奖作品《放生羊》的评语。
“我想表达的其实是藏族人的一种心境,”当谈及《放生羊》的创作动机时,作家次仁罗布这么说道,“我感觉很多内地的朋友不太理解我们藏族人的心境。故事中的老人放生了一只羊,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夕相处的人和羊之间生出了感情,难舍难分,彼此依恋。从这一点上表现出人和动物之间的和睦,人和动物之间也能真正生出感情。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心境。”
“我从小在八廓长大,有很多老人买下羊等动物放生,我在真实生活中看到过老人和羊一同生活的情景,后来就想在自己的作品里将这样的场景表现出来。”
“小说里的许多场景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我以前也常常去“孜廓”(布达拉宫转经道),在茶馆里也常见到牵着羊的、牵着狗的老人,这些经常见到的场景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了我的文字当中。”
“在我自己看来,《放生羊》的主题是‘慈悲’、‘善良’、‘宽容’和‘责任’,这些品质是藏族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藏文化开始兴盛。无论是我们的八大传统藏戏,还是绘画艺术,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作品的主旨也在于表现这样一种关联性。”
《雪域童年》
机缘:首次触笔儿童文学
“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凤凰少儿出版社的社长找到了我,告诉我他们看了《放生羊》这部作品,心里很受震动,问我能不能创作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作品,对我提出了这样的希冀,我也就答应下来。等我访学完成回到拉萨,出版社那边已经将合同寄来,合同等事宜处理妥当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创作了这些故事。”
质朴:写孩子读得懂的故事
在谈及创作面向成人的作品与创作儿童文学之间的差异时,作家认为“创作小说时你必须要从各方面来考虑这个故事,你会去考虑手法、主旨、文字表现上的突破;然而,创作儿童文学必须一切从简,故事的内容、运用的文字都要回归质朴、简单。”
《雪域童年》是一套面向小学生水平的读物,如果运用一些艰难生涩的词语,对他们来说读起来会有困难。所以作家在选文中选用的字和词都是十分易识易读的。
交流互动:还原生活本色
在《雪域童年》系列的四个故事里,作家从始至终坚持的宗旨就是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将雪域高原上的儿童的生活,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区、牧区的孩子,也不论是拥有平凡童年的孩子,还是被认定为活佛的孩子,抑或是目睹神迹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孩子,作家所做的只是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生活原汁原味地描写出来。
比如在《乡村假期》这个故事里,成长在城市里的孩子被各种高科技的设备占据,没有掌握生活中的许多常识,而当城市里的孩子走进农村,看到牛,才明白牛到底是什么样子,放牧又是什么样子,本以为放牧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等到了农村才发现不是他们想象当中的样子,才看清了生活中真实的面目。当他们看到农村的风景,草原上的景色,有别于城市的景色,心里生出喜悦,同时也获得了生活的常识。很多城市里的孩子总以为农村的生活非常落后,其实不然,这里的孩子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生活,作家想要在作品里表现出这一点。
又比如《桑塔小活佛》的故事,许多人会把活佛视作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现象,把活佛理解为与异于常人的存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成长为活佛需要经历很多的困难,首先要在学识上精进,还要在品格上严格要求自己,是在这样的困难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磨难,也就成不了真正的活佛。作家想要把先前笼罩在“活佛”这个词上的神秘面纱揭开,表现真正的小活佛的成长历程。从小离开自己的生身父母进入寺庙与经师一起生活,他们的童年与普通孩子的童年相比是不完整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活佛成长的历程,一个小活佛真正的生活,这是作家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
作家表示“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雪域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在这些故事中,没有夸张的叙述,只有对生活诚实的还原。从这样的角度去描述雪域高原上少年儿童的生活,描绘的都是生活中真正发生着的故事。
生死:寄托与力量
在《雪域童年》系列的四个故事里作家既探讨了作为一个孩子如何面对生存(抑或是生活),也探讨了如何面对死亡。实际上“生”和“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有些沉重的话题,作家却没有避讳,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对“生”与“死”的阐释。
“藏族人在面对死亡时很少有放声哭喊这样的状况,默默流泪是肯定存在的,失去亲人时我们通常选择把感情埋进心底,然后为往生的人祈祷。”作家说道,“有时候家里的老人会对你说死去的亲人在天上的星星上,在天堂里望着你,孩子心里也会有这样一种寄托,在今后的生活也会更加约束自己。这样一种纪念往生者的方式不会增加心里的痛苦和负担,而是为生者注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我在故事里想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
就像在《奶奶在天堂望着我》这个故事中所描绘的那样,失去奶奶的小学生桑珠,画了这样一幅画“画面上奶奶张开一对翅膀,从遥远的金黄色的星球上,望着坐在窗前写作业的桑珠……这孩子一直认为奶奶在天上看着他,他要让奶奶放心,他要做个好孩子。”
追求细节:插图创作中的趣事
《雪域童年》的插图前后进行了大概8次的修改。因为插图作者没有在西藏生活的经验,在一些细节方面会出现偏差。比方说在绘制农田四周的栅栏时,刚开始画出的是用木板木材做成的栅栏,实际上农区的栅栏一般是用荆棘枝条围起来或者石头砌起来的。还有一次插图作者在画牧区时用绳子将羊拴起来,而把狗放着。现实生活中是完全相反的状况。选择色彩的时候,有时候插图作者对于寺庙金顶的色彩等等细节把握不好,所以成书前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
因此这套《雪域童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贴近西藏的现实生活,读来生动有趣,为西藏题材儿童绘本的创作树立了标杆。
作家寄语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藏族孩子在学习藏文方面有一些不足,希望孩子们能够注重对于藏文的学习。从自己民族的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的养分,如果不在自己的文化上更加精进是无法进入更广阔的世界的。
希望孩子们能够沉下心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论未来是从事写作、绘画还是音乐等等,如果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创作出来的作品将会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作者
『次仁罗布,男,藏族,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年西藏大学藏文系毕业,藏文文学学士。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藏日报社和西藏文学编辑部工作。小说《杀手》获西藏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奖金奖,入选“年中国年度短篇小说”和“中国小说排行榜”、入选《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英文),并被翻译成韩语;短篇小说《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界》获第五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小说《神授》获《民族文学》年度奖』
图片均来自网络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治疗白癜风的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