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团圆时,《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们仍在一线采访;万籁俱寂时,编辑们仍在岗位编校。年的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的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让疫情防控宣传全覆盖、为了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阻击战……昭通日报社取消春节假期,于大年初二(1月26日)全员返岗。他们成了无数面对疫情逆行中的一个群体。
主动请缨的“采访小组”
“我去,我去威信!”威信县确诊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后,马燕主动申请到一线采访。1月29日上午,她和同事范云、聂学虎、杨洋、兰波一起,分头奔赴疫情一线。她是此行中唯一的一名女记者。
一路上,疫情防控一线的画面记录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一边采访,一边在采访空隙中写稿,《巧家74个检查卡点构建24小时防控网》《疫情防控一线医疗物资紧缺》《威信防疫见闻录》《杨朝英:与43名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等一篇篇稿件迅速创作完成,在各平台刊发。
“若不是亲眼目睹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平凡的英雄在疫情一线随处可见。”在各个疫情防控检测点,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凌晨还是深夜,公安、医护、司法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马燕被深深地感动着。“带着非医用口罩上岗的司法人员,那20个住进‘疫点’的村干部和医务工作者……都让我为之感动、肃然起敬。”马燕每每回忆起,都感慨不已。
“医疗防护设备太缺了!”这是范云在防疫一线最深的感触,巧家确诊了两例病例,但只有30套防护服,且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为了节省防护服,医护人员只有不吃不喝,穿成人尿不湿进入病房护理,这种付出令人动容。”在采访中,范云发现防控卡点的工作人员一只口罩要用几天,因为没有新的替换。“进入隔离村二台坪子,巧家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看我只戴着一只简单的薄口罩,从怀里掏出一只口罩给我,我不忍心用,拒绝了。”医疗防护物资的紧缺,范云宁愿冒着危险,也不忍心占用一只小小的口罩。
疫情采访中的“女汉子”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单虹忙得感觉喘气都要挤时间。1月24日,大年三十早上,市委书记杨亚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那一刻,单虹意识到了疫情的严峻形势,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采访任务。本以为把稿子写完提交,便可以和家人吃团圆饭了,可当天下午5时多又接到采访任务。接下来天天都有密集的采访任务,采访、写稿,比平日更快的工作节奏,身体吃不消,出现了感冒症状,头痛吃点药熬着,嗓子哑了喝水润着。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随时备足电,有了采访任务抓起就走,顾不上吃饭、喝水、上厕所,每次采访她都力争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稿子写完,利用送审的时间整理照片发送给编辑,等稿子最终审定后才能回家吃饭,好几天晚上都是10点后才回家吃饭,几顿饭合并成一顿夜宵了。
单虹把1岁多的孩子丢给母亲照看,没有丝毫怨言地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宣传一线,因为她知道,做好新闻报道也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通过报社的各个平台将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职能部门的作为宣传出去,才能让更多的群众知晓全市的防控工作,才能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1月30日,单虹被临时安排到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她目睹了指挥部彻夜通明的灯火,目睹了从市委主要领导到疫情防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周密部署工作、落实措施的过程。“大家都在为抗击疫情奔忙,相比之下,我这点累真的小之又小……”
“我是党员理应我先上嘛!”2月7日,莫娟接到通知,跟随市委物资捐赠工作队前往武汉,母亲坚决不允许,莫娟只好向母亲央求理解支持。“我等你回家!”这是很多军嫂对丈夫常说的一句话。莫娟不仅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位军嫂,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一个人带娃、工作、料理家务……丈夫在西藏某部服役,已经几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的丈夫今年好不容易请到探亲假可以回家团聚,可是因为疫情防控,丈夫回到四川老家后道路封堵没有办法回到昭通,好不容易盼来的团聚只能再等等了。“对不起,这一次换你等我吧!我也要和你一样,誓不做逃兵!如果没办法团圆,那么,平安就好!”莫娟哽咽着和丈夫通电话。2月10日,莫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在此之前,莫娟已经在采访一线奔忙了半个月,采写的稿件《勇往直前的生命卫士》《记者喊话昭阳大爹大妈》《这座城市的冷与热》等稿件得到了诸多赞誉。
像单虹、莫娟一样坚守在疫情宣传一线的女汉子们还有彭念敏、谭光吉、刘静涛、陈允琪、雷明娟、李丽娟、尹婕等,她们不惧风雪、不畏严寒,为了捕捉到疫情一线的情况,不停地奔忙着。
坚守岗位的融媒体“小编”
“万、1个亿!1.5亿……”抖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rc/2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