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年3月24日星期三限行5和0
美丽唐县主编:石振明
谨以此书献给西雹水村耕云锄月的父老乡亲——作者题记西雹水村的公社纪事
人民公社从年建立,到年解体,存在26年,时间虽短,但却给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纪念。那个时代,是饥馑、饥饿、艰难、困苦的时代,它磨练了几代人的顽强性格,这已成为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一段永远抹不掉的历史。第二节评工记分人民公社时期,西雹水生产大队实行评工记分,又叫工分制,也叫劳动日制。它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计量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数量以及劳动报酬的一种方法,是人民公社对农民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方式。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历时达25年之久。年,河北唐县西雹水生产大队隶属北罗人民公社雹水管理区,年,划归大洋人民公社,年,雹水人民公社建立隶,属雹水人民公社,直至人民公社解体隶属未变。年,人民公社化后分为12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多户,多人。每个小队设生产队长1名,政治队长1名,会计1名,记工员1名(有的由保管员兼任),保管员1名。一、评工分人民公社时期,工人挣工资,社员挣工分。社员实行工分制,工分就是社员的工资。评工分是生产小队一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员生活中的大事,它如工人评工资一样,它直接关系到社员的生活和劳动积极性。社员的工分要由全体社员评定,每年正月评定一次。评工分时,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评定。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客观,评定前队长都要强调必须出于公心,要根据每个队员(有的小队称本队社员为队员)平时的劳动表现来进行公正评定。生产小队分若干小组,小组设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评定。原则上采取背靠背的评定,本组不评定本组的队员。评定时发扬民主,做到人人发言,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几个小组的评定综合到一起,便得出某个社员的评定分。评定工分按整劳力每天10分,以整劳力为标准,以此类推,根据每个人平时劳动能力,评定出每个社员应获得的工分。社员工分的档次分挣10、9、8、7、6、5、4、3分,最少每天挣3分。评定时社员都出于公心,那时因社员都无私心,能够做到公平合理,一碗水端平,因而对评定结果基本都能接受,大家都心平气和。二、记工分西雹水生产大队采取“死分死记”,就是按年初评出的每人每日的劳动工分标准,整劳力一天记10分,其它按评定档次记工分。记工分分五种:一是日工(死分死记),就是按日计算,早上记2分,上午下午各记4分,一天记10分。各小队大多数队员都是日工,除了参加农活的,还有饲养员、副业工、财会人员等。二是包工,按所包农活记,一般是人拉小车送粪、整地按方量计算,割麦按亩计算,掐谷按个计算。三是以物记工(小拉车工),劳动工具小拉车每天记4分,圈肥按等次记分,头等每立方米记40分,二等记30分。以物记分是鼓励农民添置新农具、积肥,提高生产力,是弥补生产小队生产资金不足的最有效方式。它也是对农民私有财产的变相认可。四是转工,生产大队所用的长期工,采用年终统一由大队会计开具转工条,由持条人直接交给小队会计参加本小队的分红。大队长期工包括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副业工、专业队等。五是交钱记工,户口在本队的社员在外当合同工、临时工,每月交生产小队24元,然后记满工参加本小队年终分红。六是照顾工,本队社员一人参军或烈属,全家结算时所缺工分全部由大队转工补缺,社员戏称“一人当兵,一家子不出工”。五保户所缺工分由生产小队自行照顾。西雹水人把“记”都说成“烙”,如烙账、烙人名。社员们称记工为“烙工”。记工是每天晚上记工员和社员的必修课。每天晚饭后,生产小队的记工员便敲响本小队的钟,听到钟声,社员们便知道要记工了。每家一个人到小队部去记工。等记工的社员到齐后,记工员便打开记工表,按顺序一个人一个人地叫名字,叫到名字的社员,要自报当天出工时间和干什么活儿。如“锄地一天”。记工员便在你的名字后事项栏中记上“锄地”,在工分栏上记上“8分”。因为社员劳动一天满分为8分,早晨记2分,小拉车每天计4分,这是标准。记工员为简便快捷,所有的人都按满分记,等月底合工时再按评定的工分核算。如一月总分分,你挣5分,实分为×5=。记工表每月一本,为16开的,竖行为日期,横行为姓名、事项、工分值。记工时生产队长坐在旁边监督,以示慎重。在人民公社时,由于经常进行思想教育,社员的思想觉悟较高,从来没有出现虚报的。记工后有的社员们便回家休息,那时业余生活枯燥,全村只有两户有收音机,有的社员索性在小队部侃大山,队部就是社员的开心铺,社员们把队部称“笑话铺”可见社员对队部的感情之深。记工表是社员记工分的证据,社员干活通过记工分结算自己的年终收入,工分就相当于钱、物。记工表既是社员每天出工的详细记录,也是生产小队劳动力的花名册。生产小队作为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核算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支配本生产队的劳动力,组织年终收益分配,所以生产小队也承担着对社员组织管理的责任。三、分配决算西雹水生产大队里的粮食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按“人七劳三”或“人六劳四”分配的。社员们称作“三七开”或“四六开”,所谓“人七劳三”,就是把生产队生产的粮食,在交足国家公粮也称“爱国粮”的基础上,从剩余的粮食中拿出70%按人口分,另外的30%按劳力即所挣的工分分。“人七”的原则是因为有些家庭劳力少孩子多,挣不了工分,即当时人们常说的“掏钱户”,如果加大劳力工分分粮的比重,势必吃不饱。为照顾这部分人,采用了这一做法。“劳三”的原则是带有激励机制的分配方法,谁家劳力多工分多,分的粮食自然就多些。每年待秋收完毕要卡工(一般卡到是农历10月30日),届时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进行年终决算。其方法是把全年生产小队全年的总收入,除以全年生产队的总工分,得出每个劳动日(10分)的工值。由此计算出每家每户的总收入,减去每户的总支出(所分粮食折价),就得出每户的正负收入。正收入为领钱,称“见钱户”;负收入为掏钱,称“掏钱户”。社员劳动一年盼的就是决算,各个生产小队决算都是当场兑现,掏钱户要当场缴纳决算欠款,如无现款则要自己提前找好见钱户让其为自己兑账。生产队在年终分配时照顾军烈属、五保户,不管这些户决算时欠多少钱都要免去欠款。当时由于各小队经济实力薄弱,对化肥、农药、良种不能投入必要的资金,因而粮食产量低下,导致各个生产小队的工值只有两角多一点儿,掏钱户和见钱户之间贫富差距不大,劳动一年掏钱和见钱的两类人家最多相差也就只是几十元。人民公社的评工记分虽然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但当时的顺口溜:“包工快,月工磨,自留地里出细活”“得罪队长干赖活,得罪保管秤星挪,得罪会计笔尖磨”“一天八分工,干活磨蹭蹭”仍在一些人中流传。记工分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在农村消失了,但它实实在在是新中国农民在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体现的是:按劳分配,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人民公社评工记分时那段清贫的历史,那段历史已在人们心中打上了烙印。——此文已载入年《文史资料选辑》后被青岛大学收录第三节计酬方式中国行政区划从明朝至清朝,实行里社制,县领社,社领村。民国至年实行区乡制,县领区,区领乡,乡领村。年实行社队制,县领公社,公社领生产大队。年改革政社合一体制,实行乡村制,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取消生产队建制。生产小队是当时社队制的最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小队自己安排农业生产和分配。生产小队的劳动计酬方式就成了珍贵的历史史料。再过若干年,这一劳动计酬分配方式便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百年后一定会成为国内外某个历史学者的学术研究专题。记工分,实际上是工分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计量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数量以及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方法,也叫劳动日制,也是农村集体组织对农民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形式,遍及全国农村。西雹水村记工分分为人工记分和以物记分两种。一、人工工分也就是基本工分,就是死分死记,实行10分制,按事先评定好的工分不管干多少,一天记10分。这种死分死记的方法,是按照社员的劳动能力制定的,只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潜在劳动能力,不能反映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付出,不能调动社员积极性,不能同工同酬,实际上是大锅饭。不过社员对此无意见,整个西雹水大队都实行这种记工分方法,直到人民公社解体。另外人工记分还包括包工,如拉粪、拔麦、运麦、掐谷、压麦、耪地、挖渠等临时性小包工。这类包工体现了同工同酬,受到社员欢迎。二、以物记分西雹水村实行的以物记分分为两种。一是劳动工具小拉车,按半个劳动力记工分,每天记5分。二是肥料记分,当时生产队无资金买化肥,只能依靠社员家的圈肥,社员家起粪后小队排方,每立方米按20驮计,每驮按质量记分,一等几2分,二等记1.5分三等级1分。以物记分是队社员私有财产的变相认可,鼓励农民添置农具,调动社员积肥的积极性,无形中提高了生产能力。社员每天在生产小队劳动叫出工,或上工。每天上午吃早饭后和下午起晌后,到各队固定的地点集合,等待队长派活。收割、平整土地、锄地、运粪为集体干活,到达劳动地点后要休息,男人吸烟,女人聊天,然后队长发话大家开始干活;中途要统一休息,仍是男人吸烟,女人聊天。上午11点半后,下午太阳落山前散工,也叫下工。散工后时间归社员自己安排,勤谨者或到自留地自家菜园干活,或背筐砍草拾柴,或用小拉车拉土;懒者直接回家等饭。每天晚饭后,一家一个代表到队部去记工。记工员按事先印好的记工表挨家单人点叫,被叫者要报出当日劳动的工种,劳动时间。记工员在事项栏记上劳动名称,如锄地、打场等。劳动时间整劳力一天记8分,早晨记2分。生产队由全体社员每年年初对所有队员进行评分。评分按劳动能力和技术分满分10分,下设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几个等次。为了简便,记工时都记满分,每月月底合工,如挣7分的共分,则乘以7,得出。挣4分的总分乘以4,即该人实得分。年终决算时将生产队所有的粮食按国家价格作价,再除以全队社员的总工分,就得出每个工的工值。每家实分粮食合款,与全家劳动总共分的工值之差,就是本家年终决算应得款或应拿款数。正数为得款,负数为拿款。社员称见钱户和掏钱户。劳动一年见钱户和掏钱户差别不大,得钱户多则七八十元,掏钱户多则也是几十元。不过那时的工值低,每天只有两角多一点儿。那时工值虽低,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特高;吃的虽为五谷杂粮,生活水平虽低,但大家无忧无虑地生活,无烦恼,整日乐可可的。杨增艮,年10月8日,生于唐县西雹水村,毕业于保定教育学院中文专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唐县大洋中学、六一小学和望都培英双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保定市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小小说月刊》俱乐部会员,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著有《岁月风雨》《凤凰屯》《春雨蒙蒙》《家乡纪事》《大洋区教育志》《西雹水地名史话》等,曾编纂《唐县志》《唐县年鉴》,并任副主编兼摄影。
杨增艮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