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今中外ldquo牛rdq

中国美术馆一年一度的春节特展,如约与京城内外艺术爱好者晤面。“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大展喜迎瑞牛”,以牛的形象为主体,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包括少量外国美术作品)及部分邀约作品近件。

展览结合生肖牛年的概念,为耕耘者谱写了牛年春天一曲激情澎湃的旋律——中西绘画共同出现在展厅之中,古代与现当代作品汇聚一堂,从绘画到雕塑,再到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从馆内楼上楼下到馆外院落之中,把整座美术馆完整串接起来,成为一座美的大花园。

牛年里的牛劲头

牛的形象在展厅里随处可见。

这其中既有馆藏齐白石、李可染、董希文以“牛”为题材的经典名画,也有刘开渠、王合内、熊秉明等雕塑名家以“牛”为内容的作品,还有剪纸、年画、春联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体现生活乐趣与时代特色的崭新创作。

潘鹤《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

已故雕塑家潘鹤的《开荒牛》尤为抢眼。早已成为深圳象征与图腾的这件作品,背后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起初深圳市委大院内拟建一座大鹏展翅的雕塑,潘鹤认为不妥,理由是若干年后,一定会高楼林立,届时大鹏就被“困在笼里”飞不起来。后来他提议,百废待兴的特区需要加紧开荒建设,他们这代人注定要“当牛当马”,为下一代开拓明天,甘做开荒牛。

潘鹤一生崇敬鲁迅,他由其笔下的“孺子牛”联想到拓荒牛。无独有偶,漂泊海外、心系故土的熊秉明也钟情于这一形象。

熊秉明《孺子牛》

他于年铸造的《孺子牛》,在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看来,既具有西方雕塑与诗学理论的影子,更受到中国古代凝定、尊严而又生意盎然的雕塑影响,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不可摧毁的、永在的理由和硬度。熊秉明自己也说,这件作品表现了最艰难状态下欲奋起的那一刹那。

齐白石《红衣牛背雨丝丝》

相比使命在肩的开荒牛、孺子牛,桑榆之年迎来和平的老画家齐白石作于年的《红衣牛背雨丝丝》就要轻快许多。这幅送给老舍夫妇的画中:一个梳着朝天辫的牧童,躺骑在牛背上,仰面朝上,手中牵着一根极细的线,右上角飘升的风筝把孩子与天空连接了起来。壮硕的水牛默默前行,细雨蒙蒙,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创作了划时代巨作《开国大典》的董希文多次到西藏采风。《千年土地翻了身》是他年第三次去西藏时的作品。画家立意表现西藏解放、农奴制废除后当地人民的新生活。作品以碧蓝的天空和高耸的雪山为远景,以乌金一样的泥土为近景,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藏族妇女驱动牦牛开垦高原沃土的英姿。正如画家自己袒露:“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

同样以雪域高原为创作母题,朱乃正于年创作的水粉画《新曼巴》刻画了解放军医护人员迎风冒雪前往救治藏民的形象。周围一片白茫茫,空气稀薄,云气升腾,朝阳映衬着前来接应的藏族姐弟的笑脸。牦牛鼻孔呼出的气息弥散在晨光之中,新生的希望充溢在三个青年的心中。

沧桑巨变绘一图

天安门是新中国的心脏,全国各地人民群众聚集于此,观看升旗,景仰先烈。

已故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家孙滋溪常常徘徊在广场上,心中酝酿着一幅以天安门为背景的画作。终于,在年,他创作出了一生之中最能代表心愿的《天安门前》。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后进京游览的人们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为主题,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作品大胆吸取中国民间年画的视觉效果因素,有意减弱自然光的明暗关系,以蓝天白云衬托红墙和黄色檐顶,营造了喜庆和充满阳光的氛围。前景精心安排的12位不同身份、年龄和性别的人物群组与中景左右两边的少数民族和海军战士,还有远景从金水桥上缓缓走来的幼儿园小朋友,一起完成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叙事组合,形象地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意义。

李可染《劳动模范游园大会》

同样是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李可染在年创作的年画《劳动模范游园大会》,描绘了来自全国各地工农劳动标兵喜游北海公园的情景。画家采用俯瞰视角,以湖心岛上的白塔为背景,以通往湖心岛的牌楼为中心,刻画了劳动模范相互问候的愉悦心情。人民当家作主,曾经是帝王独享的皇家园林迎来了真正的主人。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象征。傅抱石虽以黄河三门峡电站修建工程为叙事场景,却弱化了事件本身,而是突出了蜿蜒曲折前行的黄河水道。这一构思创作出的《黄河清》里,近景处沿河山崖之上的两根电线杆,居高临下,以俯瞰天地之姿,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雄心。傅抱石为传统中国水墨画中的山川程式注入了新时代气象。

吴冠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若论背景,再没有比春天更美好而寓意深刻了。吴冠中的代表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虽然画的是南方初春时节的景象,却预示着整个祖国的春天。万物生发于一粒小小的种子,由左下角一个树根,抽发出漫卷的枝条。满幅的绿色,夹杂在水墨的线条之间,黄点、粉点、绿点,似花似雾,撩起人们的春意。在花红柳绿之中,画面的左上角,有一座小小的石桥,弯弯一拱,烘托出每一个人踏春的心意。虽只点缀了两个红袄小人,却在观看者心中升起了无限憧憬,点燃了新的一年的希望。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孕育着无尽的期盼,春天承载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士气。

人民铸就孺子牛

截至年,中国依然有5亿多农民。庄稼人在这块土地上坚韧劳作,繁衍生息。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千疮百孔的状况下保证人民吃饱肚子,成了全体中国人齐心努力的方向。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创作于年的《粒粒皆辛苦》敏锐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通过一个特写镜头,刻画了农民蹲身捡拾从大车上掉下的一根麦穗的细节,以小见大,倡导全社会珍惜粮食的风尚。

广廷渤《钢水·汗水》

有了广大农民提供的生产资料基础,工人阶级肩负起转化成工业产品的重任。年,生活在大连的油画家广廷渤,跑了三个多月炼钢厂,蹲点在炼钢炉旁,画了大量的场景速写,最终凝练成这一幅《钢水·汗水》。作品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如今,这件反映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追赶世界步伐的作品早已成为时代经典,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画家以暖色调表现出炼钢车间炽热的温度。一位脸露坚毅神色的年轻炼钢工人,刚刚喝下一大杯汽盐水,汗珠由毛孔急速渗出,顺着每一寸肌肤迅速淌下,浸透全身,如同顶着烈日在田地里拉犁的老牛,再苦再累,也击不垮火热的干劲。

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巴金像》

人们常常称作家是在纸上笔耕的人。作家巴金一生的写作与民族息息相关。他晚年出版的《随想录》,以散文笔法,回忆了往昔生活和时代现象。他的笔像一把解剖刀,不仅伸向社会,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加诸自身。白俄罗斯艺术家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在年访问中国时曾见过巴金本人。他早已读过先生的小说,这次的见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遂产生创作一尊雕像的愿望。回国后他怀着激情创作了这件半身铜像《巴金像》。雕塑家抓住了巴金常常侧头思索的神态。整洁的短发,微微皱紧的眉头,闭紧的嘴唇,把一位笔坛“老黄牛”的形象尘封在金属的记忆之中。

美在耕耘,尤在牛年。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四处都有建设者的身影,主角永远是人民。人民辛苦耕耘,追求美好,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上对美好的渴望。寻着这条脉络,一一邂逅展品,或更能体会到:在希望的田野上,只要埋头苦干,就能一路走“牛”。

观展Tips

中国美术馆春节开闭馆早知道

2月11日(除夕)闭馆;2月12日(初一)至2月17日(初六)正常开馆。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

需提前1-7日在中国美术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rc/23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