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集
简单的生活
诗意的世界
仓央嘉措生平疏议
仓央嘉措生平疏议
于乃昌
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喇嘛和才情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西藏政治史、宗教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围绕着对他的立废、真假之争,在十八世纪的西藏曾卷起不小的政治风云,这就更显出他的重要历史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西藏政治史、宗教史和文学史研究的广泛开展,对仓央嘉措的挤究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报刊、杂志不断发表关于研究仓央嘉措的文章,这是“西藏学”领域出现的可喜现象.但是,仓央嘉措仍然是一个神秘人物.这是因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还存在不少疑点,诸如生地、族属、教派信仰、卒年等等,众说纷纭,大相径庭,使我们对仓央嘉措的认识终不得透彻。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仓央嘉措是必要的二近读庄晶同志翻译的《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民族出版社,年)一书,在该书《导言》,作者对拙文①中涉及仓央嘉措生平某些看法提出存疑.我那篇文章,旨在介绍门巴族文学概况,不是专论仓央嘉措,许多问题未及深谈。我愿在此就拙文中未及充分论证的几个问题,试作疏议,以祈读者教正.
一、生地
仓央嘉措的生地,迄今所见藏、汉成文资料均称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的“域松”或“沃域松”地方.②十八世纪的蒙古族喇嘛阿旺伦珠达吉在其所著((仓央嘉措秘传》(以下简称《秘传》)中称生于“纳拉沃域松”。以上均属藏语命名.“域”为“地方”之意,“松“为“三”之意,“域松”即“三地”.“沃域”为“洼地”之意,“沃域松”即“三洼地”。“纳拉”为“鼻山”之意,“纳拉沃域松”即“鼻山下之三洼地”。以上三种称法,实指一处.“域松”(或“沃域松”、“纳拉沃域松’,)并不是具体村镇之称,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泛指,带有“地方”、“地带”和`地区”的意思.
仓央嘉措出生的具体地点究竟在哪里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曾于一九七九年在西藏作过调查访问.门巴族学者格西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③除向我解释上述地名的涵义,并介绍说:所谓“域松”地方,在今门达旺的西部附近,“三地”指乌金凌、桑结凌和措吉凌.据《白马仁青》专集一书记载,很早以前有个发现。伏藏”的红教大师乌金桑布(一?)曾在这三个地方分别建有属红教派的乌金凌寺、桑结凌寺和措吉凌寺,因而得名.《秘传》中称:“说到(仓央嘉措)诞生之地,原来是乌仗那第二佛祖(指莲花生齐师一引者)曾经加持过的宝地,”即指“域松”.此三地为门巴族人所熟知,统称“域松”(“三地”).仓央嘉措的祖上即久居在此三地相连接的派嘎村.饭嘎村原属门隅三十二“错”④中的“夏日错”所辖.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还说,仓央嘉措并非诞生在派嘎村,这里只是他的祖籍·他的祖上虽是红教少家,名门望族,但到了他的父辈已沦为贫苦农民。
他的舅父顿巴⑤和姑母贪财如狼,趁机夺走他父母仅有的微薄财产和房屋,故其家不得已迁居于紧靠乌金凌寺旁边的一所小房里.不久,一位在西藏历史上影响久远的人物仓央嘉措即在此诞生.另据在达旺和乌金凌寺居住过的索郎先生⑥介绍:居住在门达旺的人都知道仓央嘉措生在乌金凌.仓央嘉措诞生的那所小房至今还在,作为圣地,门巴族人们络绎朝拜.据传:一次,仓央嘉措使其母生气,被母亲追打,于是在乌金凌留下了仓央嘉措孩童时的脚印.在家乡期间,他在乌金凌路口的一个石狮子上练习写字涂画,至今刻记犹存.仓央嘉措在错那学经期间,因怀念故土,几返乡里,曾亲手在乌金凌种过一棵柏树,此树至今还在云云.门巴族因出了一位达赖仓央嘉措,引以为荣,便把他用过的小茶具、衣物,连同他母亲的遗物,存放在乌金凌寺和达旺寺中留念,并珍藏至今。这些传说,具有浓厚的神化色彩,固然不能当作信史,但是,这些传说也发生
在乌金凌,与乌金凌紧密相关,倒是可以作为他的出生地的鉴证.所以,仓央嘉措的出
生地应为门隅的乌金凌。阿旺伦珠达吉在其《秘传》中写道:“圣德上师(指介央嘉措—引者)的功德,都藏而不露,甚至对自己的生地、族裔等等也守口如瓶.……外人每间及`大师诞生何
处?是何族两高寿几何?’时,总是答道:`我自幼浪迹在外,年深日久,父母乡土都忘怀了。’这种说法,自然有宗教宣传上的需要,颇有“神圣飘渺”的意味.而后世文献均不具体指明生地,乃以地区泛称,犹如“门隅人”、“前藏人”、“康人”等一样,是可以理解的。以此传世,以至今日不得具体,盖所以然。
二、族属
历世达赖喇嘛并非都出于藏族.众所周知,四世达赖云登加措就是一个蒙古族人。那么,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究竟属于哪个民族的人呢?查已往文献资料,关于仓央嘉措的族属均无明确记载.近世一般著述,均以藏族称之,如“藏族诗人”云云.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考实的问题,有待大量资料的发现加以确证.我在这里做一些探索,以为引玉之砖.据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我在历史上属于上门隅的错那县勒布区进行调查时,当地广大门巴族群众均称仓央嘉措为门巴族.我在《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一文中,就是把仓央嘉措作为门巴族诗人加以论述的.在这之后,我又见到蒙西同志在《仓央嘉措情歌》一文中写道:“他生长在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个信奉红教的门巴族家庭.”吃《西藏日报》80年l月16日)青海民族出版社年6月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一书,在该书《出版说明》中写道:仓央嘉措,“据考证,可能属大任同志在《仓央嘉措情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文中写道:“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门限地方一个贫苦的门巴族红教喇嘛家庭.”(((西藏日报》80年8月20日)王振华同志在《仓央嘉措和他的情歌》一文中写道:“他的出生地在西藏南部门隅的夏日错乌金岭寺庙附近.属于门巴族.”(《青海湖》80年第11期)这些文章均称仓央嘉措是门巴族,或许另有所据,不得其详。我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认为仓央嘉措属于门巴族。略述如下:
仓央嘉措祖辈久居门隅.据《秘传》称:“说到尊者的家族,自天神降凡以来,迄于父祖、母祖七世”。“父尊为日增·白玛岭巴(或译白玛凌巴—引者)之曾孙”.又引伏藏经《神鬼遗教》,暗指仓央嘉措是乌金凌巴的转世化身。《隆多喇嘛全集》关于仓央嘉措家世的记载与《秘传》记载基本一致。白玛凌巴是宁玛教(即红教)派的著名大师,是伏藏的发现者之一据《白玛仁青》专集记乳自玛凌巴传播教义,路经不丹来到门隅,最早发现“拜笼”这个意为“被隐藏着的好地方”,即现在的门达旺.他又到拜笼附近的索旺地方(即后来称之为“域松”)居住多日。他的儿子乌金桑布(即乌金凌巴)就在达旺建立达旺寺,在索旺地方建立三个寺,即前述的乌金凌、桑结凌和措吉凌.达旺寺中有佛象名“达尊”,是一尊人身马头菩萨,传说佛曾在这里灌顶传
教,故改此地名为“达旺”,“旺”即“灌顶”的意思.乌金桑布的后代便一直在达旺管理政教事物.《五世达赖喇嘛传》第五部分有关建达旺寺的记载说:“白玛凌巴到达旺时住在竹篷和帐篷里给予灌顶,使很多有缘份的人都明教义.他将自己的弟子乌金桑布委托为那个地方的`杰曹’(摄政之意—引者),在拉沃域松的人民,尤其是在白林法王主巴呷瓦·桑杰益希的帮助下,就在原来灌顶的空地上建立了达旺寺,并规定每个施主在每年秋收之后,化缘供养僧众.当时,金刚乘曾在那个地方兴盛过.乌金桑布在乌金凌逝世.”关于乌金桑布,除上述文献记载,还传说他是历史仁达旺地方萨塘木王的后裔.萨塘木王死后,三个王子在河边玩耍,被水冲走而死。王后哀悼三年,忽一日,有一神与之烤合生一子,即加木样法王。加木祥法王的一个后裔生九子,第九子即乌金桑布。关于乌金桑布世系的矛盾说法,我们暂可不去考证是非,留作疑案.历史文献和传说都把仓央嘉措与白玛凌巴或乌金桑布联系起来,继宗续谱,其真正的用意,或
许为了说明他是红教世家,神的化身,门高祖望,基深根正,具有宗教宣传的作用。
在围绕关于仓央嘉措的立废、真假问题,西藏地方当局与拉藏汗代表的蒙古势力有过激烈
的争论,西藏文献与传说的这种宣传,或许出于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故不宜完全作为史实看待.但是,上述文献和传说,可以说明仓央嘉措的家世久居门隅,何况迄今没有发现相反的记载和传说.
居住在西藏门隅的门巴(人),一九六四年由国务院公布确认为门巴族。但在这以前的久远年代,实际上已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史书上屡称“门人”.十四世纪的藏族学者蔡巴·庆喜金刚在其所著《红史》中记载:“吐蕃分为四如、东岱.南至`路,与门’(指门隅—引者),西至香雄,北至霍尔,东至米兴米等等均予征服,·一”十六世纪的藏族学者巴俄·祖拉陈瓦在其所著《贤者喜宴》说到“众猴因食谷物而变成人,食自然之稻谷,衣树叶之衣,就象林中之兽类,如`路’、`门’那样生活的人们充满西藏地区。”自松赞干布时成为吐蕃王朝属民。而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是九世纪所蕃会盟碑”,刻载门人听命于吐蕃:“白此大雍仲王之后,南方三门人……俯
首听命。”
据西藏高僧传((白玛凌巴传)}和有关五世、六世达赖的传记和史书记载,西藏处于分裂割据时期的九世纪至十三世纪,门隅被称为“培域吉莫夸”,意为“隐藏着一世外幸福之地”.在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初,帕主王朝将今日不丹地方和门隅封给主巴噶举派首领作为领地.直至十七世纪中叶,黄教在全藏居于统治地位,五世达赖曾派他的弟子和密友梅惹喇嘛洛珠嘉措⑦到门隅宏扬黄教,部分藏族才移居门隅.此时:仓央嘉措家族早已是门隅的世袭老户了.
三、教派信仰
长期以来,许多著述一直把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视为黄教喇嘛,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他的行为处事和诗作倾向,说他“寻芳猎艳”,是一个“醇酒妇人的情种”,作为“达赖法王”同时又是“浪漫诗人,是矛盾的.在历史上,因此竞成为拉藏汗废黝其达赖地位的口实之一。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误会。
仓央嘉措是一位虔诚的红教信徒。
关于仓央嘉措的教派信仰,在前一问题中已有所涉及。《隆多喇嘛全集》和《秘传》记载大体一致,均说他是宗教世家、宁玛(即红教派)传承.《秘传》不仅提到仓央嘉措的宁玛世系(已如前述),而且具体说到他研习宁玛经典的情况:“总之,凡一切藏土所有的教派如萨迎、格鲁、宁玛等,其能所熟之灌顶以及能解脱之传授、经教、密咒等等,无论显密,不分流派,全都加以闻习。”而实际上,他主要研习宁玛教派和密宗教旨,对其教旨律规,烙守笃信不渝,直至他在青海出逃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仅有片教所特别信奉的“未生怨王”的护身宝器和宁玛南派的根本道场、密宗师日增·戴达凌巴(?、)所赐的古降魔撅。除此,别无他物.后来,他潜游各地,也多留住红教院洞窟,按红教传承苦行修习.⑧德国人H·霍夫曼所写《西藏的宗教》指出:“仓央嘉措出生在一个红教家庭,这就是发现红教伏藏的白玛凌巴世系”,被大肆攻击红教派的人称作是“醉汉的世家.。霍夫曼继续写道:在仓央嘉措登临布达拉宫以后,他就“充当了一个想在黄教中恢复宁玛派新老传统的集团的马前卒,他们的领袖就是桑结嘉措.”作者还引述大卫德尼尔的论证:“仓央嘉措很显然是被传授了一些密法,这允许他甚至是鼓励他过一种在我们看来是放荡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一个不学密法的人说来的确意味着放荡。,作者还举出在清朝档案中有一份准噶尔王子才旺拉布登(即策妄·阿喇布坦)给康熙的信件.这封信责难六世达赖和桑结嘉措支持宁玛教派,甚至支持第二个假莲花生.信中还控告这位年轻的达赖不仅在拉萨木鲁寺,甚至还在布达拉宫的那介扎仓举行红教仪式,在大昭寺内裹读觉卧佛,在上述两个圣地内树立佛象作为射箭和穿刺的靶子.据说准噶尔王的使者曾经亲眼见到上述情形.关于策妄·阿喇布坦上书清廷对第巴桑结嘉措和仓央嘉措的指责,在《清圣祖实录》和魏源的《圣武记》中均有记载.《圣武记》卷五记载:“策妄疏日:……(五世)达赖圆寂之后,第巴匿之不宣,……而自尊其身,别奉红教喇嘛谓即达赖化身,诈传法旨,扰乱诸部.即(重点号引者所加)可见,霍夫曼在《西藏的宗教》中所引述的这些材料,也许并非恶语中伤.在其它文献中也有同类性质的记载.据《列隆吉仲日记》记载: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内“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歌舞游宴”。据松巴堪布的《青海史》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年),仓央嘉措在巡游日喀则时,竞手捧僧衣,向其黄教大师班禅罗桑益西退还已经受过的格楚戒(沙弥戒),虽有三大寺的堪布和拉藏汗等劝说,仍无效果.而早先他已拒绝班禅大师授予格隆戒(比丘戒).在相传出自仓央嘉措手笔、实为民间嘲讽之作的一首诗中写道:“布达拉上高坐,日增·仓央嘉措,来到下方`雪,处,浪荡宕桑旺布.”他不守黄教之规,已是昭然若揭.不少论者,根据这些材料断定他是一位“放荡不羁、风流惆镜”的人物。但是,这种断论是同他的全部宗教生涯相矛盾的.从他的全部宗教活动考察,他并非是一个无所事事、风流放荡的色徒、情种.也有不少论者,从另一方面把他捧为“反禁欲主义”的“勇士”和“宗教叛逆者”.这也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他的出身、教养大不相符的论断.如果从西藏当时的政治斗争、宗教内部斗争,以及从他的出身、教养进行全面的考察,他的行为倒是符合宁玛教义的,仓央嘉措正是企图以自己的行动和情歌作品作为恢复红教教派新老传统的实践、舆论工具和武器.这一场宗教内部斗争,恰好反映了以仓央嘉措和第巴桑结嘉措为一方与拉藏汗为代表的蒙古势力为另一方之间尖锐的政治斗争.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仓央嘉措被选为六世达赖,是与他的家世和信仰有密切关系的.根据史料所记,五世达被本人也奉行红教密法,为人所共知,并有论述红教传统的著作传世,据传他本人曾破坏了黄教独身的戒律.五世达赖对桑结嘉措有一定的影响.第巴桑结嘉措是五世达赖传统的坚定的维护者,以至成为想在黄教中恢复红教匆补老传统集团的领袖.第巴桑结嘉措是选择六世达赖的决定性人物.鉴于他的思想倾向,他在红教世家中选定信仰红教的仓央嘉措为新达赖是不足奇怪的.甚至有人说,他把自己的女儿实际上是嫁给了这位年轻的“神王”。⑨最终,在西藏历史上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就以仓央嘉措的立废、真伪间题为导火线而爆发了。结果,桑结嘉措死于非命,相继,仓央嘉措成为人质.选定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也有政治上的原因和加强对门隅控制等原因,此非本文所论,不再赘述.
四、卒年
关于仓央嘉措的卒年,迄令仍是仓央嘉措研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对仓央嘉措的卒年,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第一利,说法是他道死于青海,诸如《清圣祖实录》、《清史稿》、《隆多喇嘛全集》、《噶伦传》、《七世达赖传》、《蒙藏佛教史》等所记(10),大同小异,均说他死于年,享年二十五或二十四岁。近西藏历史、宗教和文学研究者多依此说.第二种说法是他死于五台山,《十三世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参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闭关坐静的寺庙.,牙含章同志据此认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送到内地后,清帝即将其软禁在五台山,后来即死在那里,较为确实.,(11)年寿不详.第三种说法是死于蒙古的阿拉善旗.此说见于《秘传》.《秘传》载称:乾隆十一年(年)阴历四月初八死于阿拉善旗朵买地区的一座蒙古营帐中.目前,对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仍难于定夺.如仅以第一种说法的信者较众,则作定论,也未免失却科学严肃性.上述第一种说法包含有明显的政治需要.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西藏,是众多矛盾复杂错综的交汇点.自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始,在蒙古和硕特部封建主内部分裂成两派,以达赖汗为首的称作“西藏派”,这是属于和硕特部固始汗嫡系二他们极力希望重振和硕特
部汗权,而以博硕克图济农为代表的称作“青海派”,他们要极力摆脱“西藏派”的统治,便一方面联合以第巴桑结嘉措为首的西藏僧侣封建主集团,一方面又联合准噶尔势力,企图和“西藏派,抗衡.这样就形成了西藏僧侣封建主集团和蒙古势力“西藏派,的矛盾、蒙古势力“西藏派,和“青海派”的矛盾。西藏僧侣封建主集团和蒙古势力“青海派,又有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于是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局面.正是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仓央嘉措成了政治牺牲品,并演出一场“仓央嘉措之死”的戏剧性事件.据《噶桑嘉措达赖喇嘛传》(清代蒙文木刻本)记载:当时,蒙古势力“青海派,伪造仓央嘉措圆寂,其目的是想立青海僧侣封建主察罕诺门罕家族的噶桑嘉措为达赖六世,以便同蒙古势力“西藏派”的拉藏汗相对抗.(12)而拉藏汗出于和桑结嘉措势力及.
青海派,势力的矛盾,早已想废掉仓央嘉措,而急于另立伊西嘉措为达赖六世.因此,对宣布仓央嘉措道死青海也正投其意,终于在年抢先立伊西嘉措为达赖六世.(13)当时,在深刻的政治斗争中,达赖已成为各派势力手中掌握的政治工具.法尊在其所著《西藏民族政教史》中也指出:弓年第巴桑结嘉措遇害身死以后,“康熙命钦使到藏调查办理,拉藏〔汗〕复以种种杂言毁谤,钦使无可奈何,乃迎大师晋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难之时,大师乃弃舍名位,决然遁去:··…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另据《秘传·》载:将二十五岁的仓央嘉措迎往内地,并非得到康熙谕旨,乃是拉藏汗及钦使擅自决定的,“走到冬给错那湖畔,皇帝诏谕恰那喇嘛与安达卡两使臣道:`尔等将此教主大驾迎来,将于何处住锡?如何供养?实乃无用之辈.’申伤极严.圣旨一下,众人惶恐,但有性命之虞,更无万全之策。恳求道:`为今之计,唯望足下示状仙逝,或者伪作出奔,不见踪迹.若非如此,我等性命休矣!’”当即遭到仓央嘉措的质间:“你们当初与拉藏王是如何策划枷”最后,仓央嘉措还是在更孕瑙尔出走了.所以法尊说:“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塞耳目,这样宣布病死于青海境内,对蒙古各派势力和清朝中央府来说,都是上策.接着,拉藏汗便急急忙忙推出伊西翩昔为真六世达赖,以图平息政治风波,巩固自己在藏的地位.可是,公案并未结束,风波也未平息,时隔十年,年,蒙古青海派势力联合西藏桑结嘉措集团的残余势力执杀拉藏汗,囚禁伊西嘉措于扎克布里寺,迫使清朝中央政府承认噶桑嘉措为仓央嘉措转世化身,寺,旋移塔尔寺。”(14)
第二种说法,据晚近文献记载,并带有很大的附会和传说的性质,论证的材料也不够周详,且缺乏佐证,可信性不足。
第三种说法是值得注意的.《秘传》是记载仓央嘉措生平的最早的文献之一。((秘传》作者阿旺伦珠达吉自称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卑末弟子”。按《秘传》所述,他当生于年(康熙五十四年),是仓央嘉措到达阿拉善地方的前一年。彼时仓央嘉措二十四岁.据作者自叙,仓央嘉措到达阿拉善时,先下榻于作者家中,那时仅两岁的作者,“坐到尊者(指仓央嘉措—引者)怀中,尊者对我十分慈爱,摩擎着我的头,说怜恤我的话,显得非常高兴。可是我却在尊者怀中撒尿一泡。,此后,作者跟随其父母经常陪伴于仓央嘉措左右.年(雍正十三年),作者年二十岁时,由仓央嘉措安排远赴拉萨学经.仓央嘉措死时,作者年方三十一岁.仓央嘉措病重时,作者曾亲自在驾前陪住,死后又亲自作了遗体安置.《秘传》成书于年,藏历火牛年九月,由藏代
本哲通·久美甲措刊印.此去仓央嘉措出逃青海五十一年,死后十一年。否定《秘传》的人也可以认为,《秘传》作者的自叙,全为欺人耳目,以证其真,实则不过是一番妄言编造而已.当然,仅凭此书,还是孤证,不能定论.可是,欲否定此书,也不能仅凭推测,也需要拿出确证.然而目前尚没有据以否定此书的可信材料.
关于仓央嘉措于青海逃遁,最后死于阿拉善之说,并非《秘传》唯一记载.除《秘传》外,还有蒙文《哲卜尊·丹巴传》载称:仓央嘉措行至青海,并没有死,而是被蒙古势力“青海派,和硕特部封建主送到阿拉善隐藏起来了,不久又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15)前文提到的蒙文《噶桑嘉措达赖喇嘛传》一也称:“伪造仓央嘉措圆寂”。在阿拉善旗一带的传说也有证于《秘传》、《哲卜尊·丹巴传》和《噶桑嘉措喇嘛传》的记载的。除庄晶同志在《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一书的“导言”中引证的一九五七年全国人代会民族委员会编的《内蒙古自治区巴颜淖尔盟阿拉善旗情况》和贾敬颜先生提供的材料外,我在一九七九年从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那里和在一九八一年从多识同志L那里也得到基本相同的情况介绍。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说:仓央嘉措从青海遁去以后,辗转西藏各地,后来又到他的家乡门隅去过两趟,在门隅地区有这样的传说.
关于他死于阿拉氰除《秘传》记载外,有一位叫玛吉·拉布准的人,曾在阿拉善旗的广宗寺见过仓央嘉措的肉身塔和遗物。仓央嘉措圆寂的具体地点是在阿拉善旗的彭得加春林。多识
同志向我介绍说:“文革,以前,在阿拉善的许多寺庙中确有仓央嘉措的许多遗物供奉,其中还有仓央嘉措读过的经典,因仓央嘉措经常翻阅,已磨损卷页。在位于河西走廊的天祝寺内,也见过供奉有仓央嘉措的遗物,为人瞻仰。以上这些口碑,似不应视为全是凭空捍造的.总之,在未得到更充实的材料之前,关于仓央嘉措卒年的问题,《秘传》、《哲卜尊·丹巴传》和《噶桑嘉措达赖喇嘛传》的记载,其可信性是较大的.〔附记:本文承蒙彭英全、胡秉之、文国根、李学琴诸同志校阅,并提供资料,在此,谨致谢意。〕
注释:
①该文即屯门巴族民间文学既论》,署名于乐闻。在演文中涉及仓央嘉措的部分,曾以《门巴族民间情歌与仓央嘉措》为题发表在《西藏文艺》一九八O年第一期巨.
②参见《隆多喇嘛全集》等J
⑧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门巴族,生于门隅.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④“错”是在五世达赖时在门隅设置的行政区划,共设置了三十二个.错”,统称“三十二错”.
⑤据加马林·益西赤烈先生介绍:仓央嘉措坐床以后,不记前仇。当时藏政府曾诏谕顿巴免除其一切差负。
顿巴的后代一个叫益西群佩的人,六二年还在世。
⑥索郎先生,门巴族,原居达旺,六二年迁居勒布,现住错那县勒布区斯木村。
⑦洛珠嘉措是门隅莎底梅惹地方的门巴族,在拉萨师事五世达赖,由于学行皆著,成为五世达赖的门生和密友.
⑧详见阿旺伦珠达吉:《仓央嘉措秘传》。
⑨H·霍夫曼在《西藏的宗教》中写道:“他(指桑结嘉措)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位年轻的放荡者.’《秘传》中记载:年,仓央嘉措秘密巡游京师,倡遇被押解在京的第巴桑结嘉措的女儿,感概万端。后来,`那位女公子便把自己的指环卸下来请尊者(指仓央嘉措)收纳作为回向的札物,经一人传递,送到尊者手中,.此处隐晦地叙述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10)《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四十五年,l了。6年)理藩院题,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清史稿》载:“四十四年桑结以拉藏汗终为己害,谋毒之,未遂,欲以兵逐之。拉藏汗集众讨诛桑结.诏封为法恭顺拉藏汗。因秦废桑结所立达赖,诏送京师。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乱者抛弃尸骸J卒年二十五`时康熙四十六年。”《隆多喇嘛全集》载:.二十五岁,十月十日死于蒙古地区的衰嘎诺尔”.《噶伦传》载:“六世达赖喇嘛在打算前往汉地的途中,逝世于衰嘎诺尔”《七世达赖传》载:.仓央嘉措·一后到衰嘎诺尔”,在该地“去逝”,其属下人等念其功德及恩惠,含泪祈祷,仓央嘉措尸体被迎往西宁.数日内信徒献供祈祷.”《蒙藏沸教史》载:“年至二卜有五,敖于欺。于康熙四十六年行至青海工噶洛地方圆寂”.
(11)见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
(12)转引自金峰:《喇嘛教与蒙古封建政治》一文(见《内蒙古大学学报》年第二期)按传统说法,噶桑嘉措系西康理塘人,九岁时被青海尖古僧众迎到塔尔寺供养。(见牙含章《达赖喇嘛传》)此处载称:噶桑嘉措系青海僧侣封建主察罕诺门罕家族,暂存疑,
(13)参见《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十四,理落院,喇嘛封号
(14)参见《圣武记》卷五.
(15)同②
(16)多识同志,藏族,甘肃人,早年住寺为僧,现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局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