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开本:mm×mm1/16
字数:千字
印张:48.5
版次:年6月第1版
印次:年1月第5次印刷
书号:ISBN-7---1
定价:元
总序
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
“人民日报70年作品精选”和读者见面了。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民日报70年来的作品,记录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诞生于战争烽烟中的人民日报,始終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呈现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为已任。这套作品精选集,就是从《人民日报》创刊以来的无数优秀作品中遴选出来的代表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70年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代代人民日报人担当使命、秉笔直书,为党的新闻工作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见证了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捧读这套精选集,就是在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复兴之路。在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上,每一个重大节点,都能听到人民日报的声音。这其中,有要论、理论、评论文章的黄钟大吕,有消息、通讯等作品的时代足音,有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的清雅之声。这些作品汇集起来,共同组成了70年国史报史的恢宏交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人民日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一要求,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各类作品的创作方向。
近年来,人民日报进一步优化整体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更好履行政治家办报的时代使命。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人民日报努力提升观点生产能力、议题设置能力、集成报道能力、话语创新能力,力争做到报沈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方式故事化、报道数据可视化:着力在思想内涵上做加法、在文章篇幅上做减法、在传播效果上做乘法、在思维定式上做除法,使新闻报道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让评论理论新起来、精起来、实起来。
翻开今天的《人民日报》,从评论到理论,从通讯到消息,从散文到报告文学,编辑记者们努力转作风改文风,采写编辑了大量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大家于微末中寻真章、在朴素处见真情,贴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改变悄然发生,使温暖自然传递。而现实生活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正是对这个职业最崇高的奖赏。
70年风雷激荡一纸书,人民日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70年来的每一寸光阴,都被记录在每天出版的报纸中,体现在每篇新闻作品里。从河北平山县里庄村简陋的印刷排字架,到现代化的电子阅报栏,再到移动终端,上收放自如的最新应用软件,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传播形态也在不断改变,不变的是在党言党、为党立言的历史使命,是围绕大局、服务人民的党报精神。这一精神和追求,已经并将继续通过题材各异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广大读者。
目录
总序
李宝善
前言:构建我们的”主流叙述”
卢新宁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
论宣传先进典型
论孔繁森的时代意义
论张家港经验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学习江泽民同志“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讲话
论讲礼貌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
论九八抗洪精神
评改革开放二十年
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五十年探索五十年辉煌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论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努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
——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新世纪伟大进军的根本思想武器
——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沧海横流人间正道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
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
——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论服务
——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之际
论奉献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夺取双胜利关键在落实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论诚信
——写在《公民道傅建设实施钢要》印发两周年、第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升华
——论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
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再干一个二十年
——论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论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重大的战略任务壮阔的历史征程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责任
——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四周年、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
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
——论自主创新
没有那么一股子气,不行
——论发展创新文化与建设创新型国
我们准备好了吗?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走好全国一盘棋
——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
——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凝聚在伟大旗帜下
——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蔡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
——写在中国人民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之际
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
——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北京拥抱世界
——写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个月
奏响“和平、友谊、进步”的北京乐章
——写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20天
绿色、科技、人文:奥林匹克之梦的北京版本
——写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天
穿越灾难迎接光荣
——写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百日之际
北京,新征程的又一个起点
——写在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之
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
——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上)
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下)
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
——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
“一切始于世博会”
——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
——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上)
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
——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下)
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
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
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
——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续写“成功、精彩、难忘”的新篇章
——写在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之后
让变革为我们赢得历史的机遇
——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
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写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
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
选择,奋斗在复兴的征程上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下)
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十七届六中全会
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
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上)
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下)
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
——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让和平永驻人间
——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
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标注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我们挽紧和平的臂膀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守望历史为了和平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故争胜利70周年之际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
——写在党的十八届五申全会召开之际
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论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
——写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之年
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
以真理之光引领复兴征程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
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写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
筑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
——写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
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
——写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
引领复兴的胜利之光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
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上)
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
后记
后记
扳指算来,这已经是任仲平文章第四次结集出版。
年底,《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问世,收录了自任仲平文章创立之后的所有作品。4年之后,应广大读者要求,人民日报出版社年底又推出了《人民日报任仲平80篇》。年1月,人民出版社则编辑出版了《任仲平十年精选》。
现在互联网上有个说法,叫作“好作品自带流量”。意思是说,只要内容好,就不用担心没人阅读。任仲平文章就属于这种“自带流量”的好作品,所以编辑这本书可以说几乎毫不费力,只要把新写的文章原原本本地搬上来即可。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为本书专门撰写了前言。如她所言,“任仲平永远在路上”。到今年4月底,任仲平文章正好推出了篇。相信这个党报大型政论著名品牌将在未来的日子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本书编辑组
年5月
编辑:张玉华
审核:谭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