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诗经》上瘾,你若问,《诗经》中哪一篇最美?我会答:《蒹葭》最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即点明时间与环境:正值秋天,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秋水盈盈。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以盼,时而蹙眉沉思,原来他在思慕伊人,思之切切,望穿秋水。伊人何在?在水一方。河水隔绝,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溯洄溯游,上下求索,终不可得,便只好将无限情思诉诸于文字。蒹葭由“苍苍”,转而“凄凄”,最终“采采”,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白露则由“为霜”、“未晞”、“未已”一再变换,说明诗人天未亮就来到河边,独自一人徘徊瞻望。面对淼茫秋水,等人不见,怅惘不已,何等的悲歌意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人即诗人,那何为深致呢?就在于境,好诗都能生发意境。这意境,以兴象见情,见意,并非一定要有故事。《蒹葭》的深致,就在它创造的“在水一方”之可望而难即的意境:天长水阔,烟波浩渺,这位伊人究竟是贤才、友人、恋人,抑或功业、理想、仕途,都不重要,只因无论思的是人或事,皆如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或许,诗中既无“溯洄”、“溯游”其事,又无在水一方伊人,诗人只是痴于一时一境,托象以明义,抒写心中的惆怅与执着。读诗者亦觉着这份痴意可贵,与之共鸣,且喜且怨,且叹且哭。探明了诗境,再来考证蒹葭这种植物。《本草纲目》记载:初生为“蒹”,花前为“芦”,花后为“苇”,就是说,葭,是芦苇之“初生”者;苇,是芦苇之“坚成”者,说的是同一种植物,所以古人常将“蒹葭”并举。但若从植物学的角度看,蒹葭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两种:葭,指的是芦苇,蒹,指的是荻。蒹与葭都喜欢生长在水边,而且经常混植,大片大片,高低错落,天然一种苍茫冷寂。
人要染了风霜才有老意,很多植物同样如此。比如橘子,未经秋霜的橘子,味道不够老成。王羲之是懂橘之人,他在送人的橘子上留言道:“奉橘三百枚,霜未降,不可多得。”还有冬天的白菜、萝卜等都得经霜,方有回甘。
至于经霜之花,以菊花和芦花最得风骨。但我不爱看城市的菊花,一盆盆培育得肥美硕大,美则美矣,失了风骨。菊花宜瘦,宜野,清霜一染,风神朗朗,遗世而独立。惜难再得。倒是未经驯化的芦苇,长在野外,临水照花,望去苍茫烟波无尽。
不过,芦苇不宜暮色里看,秋风吹得它的叶子沙沙做响,很能引发愁绪。适宜清晨来看,天蒙蒙亮,披了一身清霜的芦苇,早已精神抖擞立在荒野;适宜月光下看,茫茫的一大片白,就是一场大雪。文人都说“梨花似雪”,实在有些勉强,梨花开在高枝,地上无雪,便觉枝上的雪不太真实。芦苇却不一样,它立在月光下,莽莽苍苍,如雪明净,直看得人生出禅意来。禅宗说: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看似无,实则有,白马入芦花,白马与芦花混为一色,是表象,还是真无?银碗里盛雪,银碗与雪,表里澄澈,是真有,还是幻象?且不解它,也解不出,就只管端着这一颗心,在尘世里跌宕自喜。人世的活泼热闹,山高水长,如银碗,如白马;独处的清净无为,静水流深,如芦花,如白雪,二者其实并无挂碍,若能互通有无,此人一定是得了大智慧的。落花人独立!大唐三百年,诗人们为南京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金陵酒肆留别》《乌衣巷》《台城》《江南春》《泊秦淮》……南京,是大唐诗人的诗和远方,是他们心中的打卡圣地,但凡来了,必须写上几首或者几十首。李白、刘禹锡、杜牧书写南京的诗,传世千年,今天的我们耳熟能详。如果说他们的诗是写给南京的“著名情诗”,那么大唐三百年,还有无数写给南京的“非著名情诗”,或出自普通作者之手,或出自名家之手。今天为大家推送六位大唐名家写给南京的“非著名情诗”。
01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上元二年(年),王勃来到南京。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天才,诗文俱佳。他的《滕王阁序》流传甚广,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王勃缘何来到南京?牵连到一桩刑事案件。几年前,王勃因杀死官奴而犯下死罪,且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被贬离中原,前往交趾(今属越南)。浪荡犯事,连累父亲,对孝子王勃的打击巨大。不久后,他幸遇大赦出狱。父亲却依旧远在交趾。上元二年(年)秋,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去探望父亲。先到了淮阴,又到楚州,然后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白下,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短暂停留南京期间,王勃努力为自己注入能量,以便继续南下交趾。在南京的驿站辞别新结识的友人唐少府(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时,诗人忍不住写下了满怀愁绪。南下之路还算顺利。但是,归途却遇到灾难。上元三年(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他再也无缘路过南京。
02
《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张九龄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
张九龄,一代明相。他出生于韶江曲州,也就是今天的广州韶关。他的诗歌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家喻户晓。用今天的话说,张九龄是一个在中央做官的广东人。唐朝的京畿之地,在今天西安、洛阳一带,那时,从京畿到岭南,交通极为不便。就像王勃前往当时的交趾一样,张九龄回老家探个亲,也是车啊马啊轮船啊,交通工具换不停,甚至于步行,往往要耗时数月。有一阵子,张九龄因为官场不得志,回老家暂时休息。有感于交通不便,他就上报朝廷,要开大庾岭路。经批准后,他亲自当总工程师,到场指路。道路修通后,南北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他也因有功再次出仕。作为工作单位和老家之间的一个文化人打卡地,南京很值得张九龄留恋。《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写的就是张九龄在南京所见。他根据眼前的六朝遗迹,历数六朝史实,感慨万千。
03
《送朱越》王昌龄远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
王昌龄,七绝圣手。他的《芙蓉楼送辛渐》很有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在今天的镇江,为什么要到芙蓉楼送辛渐呢?原来,辛渐要从这里取道扬州,北上去洛阳。那是开元三十年(年)。王昌龄当时担任江宁丞,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从年到年,王昌龄在江宁前前后后待了八年。在江宁,远离中原,王昌龄事业上很不开心,见不到亲人也不开心。所以,朋友辛渐回洛阳,他依依不舍长亭短亭地送,从南京送到了镇江。好在这两个地方离得不算远。王昌龄事业不如意,但在江宁期间,凭着这一带的好山好水,他也挺悠哉,一会儿东去太湖打鱼,一会儿南去富春看江,日子就这么过了。《送朱越》,写的是送别友人朱越。蒋山,就是今天的紫金山,也叫钟山。
04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
(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杜甫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
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
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
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杜甫有没有为南京写过诗?这个问题不成问题。这首诗大概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年),标题很长,还有题记,把写诗的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给朋友许八。许八,在家里排行老八,是个在京城做官的江宁人。担任的官职是拾遗。有的书里,把这个标题误写成《送许八十遗归江宁觐省》,是弄错了。“拾遗”拾什么呢?把皇帝不了解的民情、军情、宦情,以及皇帝的政策错误和行为错误等“遗”失的东西“拾”起来。官不大,但是责任重大。平时公务忙,难得回家。好不容易龙颜大悦,准他回家省亲。许老八高兴,朋友们也替他高兴。于是,你送我送大家送,皆大欢喜地送。杜甫也来送。他跟许八关系好,对许八的家乡江宁也很熟。“昔时尝客游此县”,杜甫以前曾去江宁游玩过,那次,还去姓许的年轻人那里去看过瓦棺寺的维摩图像。这里的瓦棺寺,指南京城西的瓦官寺。建于东晋年间,寺内有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像,是大画家顾恺之所画,惟妙惟肖,令人赞叹。据说,后来此画曾被移到镇江的甘露寺,晚唐时期则被收藏在长安宫殿内。杜甫的这首《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写于安史之乱的第四年。此时的诗人,初经离乱,对友人情深义重,诗中也饱含着对昔日曾游玩过的江宁的怀念。
05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皇甫冉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皇甫冉是润江丹阳人,也就是今天的镇江人。皇甫冉才高八斗,天宝十五年()举进士第一,大历初迁右补阙,深受明相张九龄赏识。他的家乡镇江,离南京很近,皇甫冉写南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首诗的难得之处,在于完全脱开了众多诗人咏古的套路,写的是送朋友去栖霞寺采茶。哪位朋友?大名鼎鼎的陆鸿渐。陆鸿渐,就是茶圣陆羽,鸿渐是他的字。陆羽是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他一生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他曾列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扬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在今镇江)被列为第七。南京也是陆羽行程表的重要一站。从这首诗看,当时的南京还没有如今这样大规模的茶园,陆羽采茶很辛苦,要爬上山,到了太阳西斜,才采满筐。如果天色太晚,可能还要向山上人家借宿。
06
《南朝》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大中十一年(年),46岁的李商隐游于江东(今南京、扬州一带)。他此时任职盐铁推官,这是一个序列极低的职位。当时,盐铁由朝廷垄断经营,并有专门的行政机构实施管理。中晚唐以后,朝廷财政开支浩大,盐铁垄断收入是其重要来源。李商隐的这个职位,虽然卑微,但承担的职责却颇重要。他游历江东,可能就是因为工作关系。
《南朝》一诗中写到了南京的许多古迹,如玄武湖、鸡鸣埭,还提到了诸多前朝典故。琼树来源于陈后主,南朝陈后主在位时,天天与宾客贵妃游宴,品赏《玉树后庭花》《临江乐》等,史书称“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金莲来源于南朝齐后主,他在位时,凿金为莲花贴在地上,让他心爱的潘妃在上面走,并说“此步步生莲花也。”一连几个典故,都讲南朝几位皇帝荒唐奢靡的生活。对历史的兴衰沉浮颇多感叹。
不知道,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哪一句话触动过。
读一本书,总会被某一个句子感动,甚至影响很深。
有人因为一句话,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也有人会因为一句话,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决定。
书就是这么的独特,独特到会改变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经典的名著,更是诲人不倦。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莫泊桑《羊脂球》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着、拼命着。
但我们知道,生活有时候很坏,你以为看到的是希望,偏偏给你的是一盆冷水。
但有时候,你看不到希望时,又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温暖。
有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总不能顺顺利利妥妥当当。
可回头去看看别人,别人的生活也许更糟。
所以要珍惜拥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物种起源》
生物之间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
生物,不单单指那些动物,人也是一样。
你觉得社会给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但并不是。
社会并不是机会均等的,人想要生活,想要成功,就要主动进攻,去把握各种可能把握的机会。
如果只是等待机会,那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淘汰。
要更好的生存,就要逼自己优秀,才能拿到更好的资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论语》
这个世上,有君子,也有小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就要坦荡荡,不去给人添麻烦,不去干些歪门邪道的事。
光明磊落的人,不忧也不惧,他们对得起自己的所作所为。
喜欢算计的人,才容易患得患失,庸人自扰就是这个道理。
即是说做人根本,也是告诫后人,万事不要太怨天尤人,掌控情绪,也是掌控人生。
孔子还有话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怨气,是最不能要的东西。
就算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自己的人生乐趣。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记住、忘记、改变、接受,这些都是构成人生态度的必需品。
记住什么?
一些美好的回忆,对你好的人,你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整个人生长路,这些是等你到老去时,最值得回首的往事。
忘记什么?
给你痛苦和不安,难以挽回的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给自己徒添烦恼。
不要为还没发生过的事情而烦恼,也不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恐惧。
还没发生的,不一定就会来。
而已经来了的麻烦,哪怕再害怕也没用,还不如去好好面对呢。
所以做人就是这样,要么就安之若素,要么就奋勇前进。
永远都不要太去强求什么。
幸福就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有人会太在意外界的声音,以为人家说好的,也许对自己就是好的,以为别人说不好的,那肯定就是不能要的。
但到底是不是合适你的,旁人又怎么知道呢?
好比上学,你学什么专业,更主要的是看你的兴趣。
学一个自己没感觉的专业,只会越学越累。
选择一份工作,不是别人说那个工作有前途你就去应聘。
就算你真得到那份工作,也只会越来越无力应对。
感情、婚姻更是如此,幸不幸福满不满足,最后还是看你自己感觉合不合适,能不能一起走下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吴承恩《西游记》
到老了,才会发现,人这一辈子,其实不过几万天。
一个人出生,就和草木一样。
破土、生芽、长叶、结果、落叶......最后尘归尘土归土。
要说人生长,也长。要说短,也短。最重要的,是看你选择怎么活。
生命于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
庸庸碌碌也是过,精精彩彩也是活。
虚度年华的人不少,真实鲜活的人也不少。
到老到走,别让自己后悔就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无论你处在什么年龄,都要认真地活。
这些名著中,还有很多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
之所以要读书,不是说将来它就一定会帮助你赚多少钱。
但它一定会成为你人生的阶梯,无形中帮你到达一些地方。
也许没有那么明显,但却很真实。
读书使人明智,我坚信这句话。
《半月谈》指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史实宣讲亟待把关,已成为一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叫响名片,一些教育基地刻意拔高自己,将野史外传当作历史事实来宣传介绍。一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对党史研究不深刻,甚至将历史事实与相关文艺作品混为一谈,将文艺作品刻画的人物故事充作革命史实。把野史当正史,把故事当史实,部分导游在讲解时常热衷此道。尽管旅游管理部门一再三令五申,这种现象并未得以杜绝。相比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红色景区讲野史更是与红色教育性质背道而驰。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文化和革命教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是非常好的寓教于游的形式。把野史当作历史事实宣传的做法,表面上看可以增加旅游的乐趣,实际上不但容易对旅游者产生误导,不利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也有损红色景区的形象。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在景区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红色景区应该讲正宗的红色文化,尊重历史、尊重前辈、尊重英雄,而不能东拉西扯、故弄玄虚,把人物神化、把史实虚化。野史之所以会有市场,一方面是景区的红色故事没有讲好,讲得不够精彩。不少红色景区尽管有红色之名,对红色历史挖掘不深,对英雄人物了解不够,习惯于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因为野史的八卦味道足,有看点。而不少游客也习惯于到景区听故事、听野史并以此为乐。野史替代了正史,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测算,年全国红色旅游出游达到7亿人次,占全国国内出游总人次的11.16%。这说明了红色旅游的魅力,也说明了公众接受红色教育的热情。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对红色景区的要求,同时也是红色景区发展的方向。讲好党史、国史,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史观,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这就要求红色旅游景区充分挖掘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杜绝宣传野史做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