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察隅县生活着一群“囊塔归巴”,回归祖
在察隅县采访途中,无意中听说察隅县生活着一小部分“缅人”,经过询问,原来在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前),察隅县竹瓦根镇日东、格达、巴嘎一带的一部分居民,由于受不了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压迫,纷纷逃往缅甸密支那地区,在那里繁衍生息。年到年期间,上述居民及其子孙,陆续返回察隅,分别在竹瓦根镇的西托拉卡、扎嘎、珠吾三个地方定居下来,开荒生产,建造房屋,形成了现在的“缅甸村”。“缅甸村”中居住着的这些极其特殊的居民,他们历经沧桑,从家乡搬迁到缅甸,又几经周折返回故乡定居,这群人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缅民”或“回归户”(藏语叫作“囊塔归巴”)。
出于好奇和想了解他们现如今的生活,在察隅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前往“囊塔归巴”定居点的行程。
顺着美丽的桑曲河一路往下,汽车大约行驶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雄结村西托拉卡组。走进西托拉卡,我们看到新建的藏式民居点缀在错落有致的田园间,惬意而和谐。走进村妇女主任永青家,藏式格调的装修与传统的生活习俗相呼应,怡然而亲切,与其它藏族群众的生活并无二致。
永青端出从自家果园摘的各种水果,为我们斟满了酥油茶,开始讲述那段背井离乡的经历。
她说,据父亲讲,因为交不起旧西藏地方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他们才逃到缅甸生活。在缅甸的几十年里,他们被迫生活在缅甸政府划定的山区里,全家人只能住木棚,吃山上打的野味,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年,永青一家人了解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好,人民群众生活得很好,一家人翻越崇山峻岭,历时五天五夜,终于重返故乡察隅县。
起初,由于错过了西藏民主改革,他们没有国籍、没有土地,成了“黑户”,只能在雄结村村民的帮助下暂时住了下来。
由于没有中国国籍,无法办理身份证等证件,给他们发展副业、子女入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后来,察隅县政府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给他们在竹瓦根镇的西托拉卡、扎嘎、珠吾三个地方划定了定居点,并在农用物资供应、适龄儿童入学、扶贫救灾等方面给予他们和当地群众同等的待遇。
然而,由于没有中国国籍,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他们难以享受西藏的优惠政策。
为解决“缅民”的国籍问题,察隅县政府曾多次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区民政厅反映情况。最后,回归祖国的“缅民”于年9月全部加入了中国国籍。
村民白玛绕登是年回来的,回来后,白玛绕登早出晚归,上山挖虫草,下地种田,日子越过越好。去年,农牧民安居工程给他家补贴了1.5万元,他家也盖起了新房。
现在,白玛绕登只在家做些农活,不出远门了。他家养了8头牲畜,还种了青稞、玉米、小麦。他的儿子买了一台东风车跑运输,加上挖虫草的收入,一家人的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
如今,三个“缅民”定居点全部通了水、电。不仅如此,“电视进万家”、“村村通工程”、退耕还林等强农惠农政策让“囊塔归巴”的生活与西藏其它各族群众一样,一天比一天好。本期编辑:张沁芳
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北京治白癜风哪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