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杉新开发的公路1950年代的公

新中国建立后,万象更新,“新”成为文艺界所要刻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与生产建设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相适应,绘画也被赋予使命,要发现并再现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新”成果、“新”现象。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就是建国初期,努力传达和再现“新”的一个尝试。

一、第二届全国美展里的“公路”

年3月,中国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开幕,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1],关山月提交并获得展出了5件作品,按展览会提供的名单顺序,依次为《广州西堤》《荔枝湾速写》《新开发的公路》(图1)、《汉水铁桥工程》《祖国的边疆》[2]。其中社会反应最好、也最受媒体青睐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新开发的公路》。年5月的《人民画报》选刊了两件第二届全国美展参展作品,其中之一是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3]。《美术》杂志年第5期用彩版刊载这件作品,同期《美术》杂志上《为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成就而努力——来京参观第二届全国美展的美术工作者对展出作品的意见》一文也特别作了表扬,说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拿它与董希文的《春到西藏》(油画)、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油画)相提并论,认为几幅画作可以证明“风景画”在当下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4]。这都是对关山月及其《新开发的公路》的肯定,也使这幅画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题材中最成功的一件。

图1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年

《新开发的公路》选取的是一个非常富于现代意义的主题:公路。在民国时期,很少有中国画家会选取公路作为描绘对象。但在年的全国美展里,公路突然成为广受艺术家青睐的画题。仅就中国画(当时称之为“墨彩画”)而言,第二届全国美展征集到的作品有多件[5],最终入选的有幅,其中明确以“公路”为名的有四件,分别是王钟秀《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图2)、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陆俨少《在悬崖上凿出公路来》(图3)、杨鸿坤《渝南公路隧道》。在年出版的展览图录里,又从幅参展中国画作品里选印了51幅,用图录编辑者的话说:“本集限于篇幅,只选出了题材内容或表现方法比较好的作品的一部分,供给各方面参考,用以期待彩墨画创作的进一步提高。”[6]在参展的四幅“公路”画里,有三件(王钟秀、关山月和陆俨少)都作为“比较好的作品”进入这一选集。这三件作品风格手法各有不同,但在创作思路上却存在一些共同特征,这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年,它们算是“好的作品”。

图2王钟秀《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年中国美术馆藏

图3陆俨少《在悬崖上凿出公路》年

王钟秀《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是主题最明确的一个,标题就明确告诉人们,作品描绘的是青藏高原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公路。标题本身也很有运动感,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道路跃然纸上。不过,这个标题可能不是王钟秀的原创,而是来自年6月9日的《人民日报》。这一天的《人民日报》有篇文章,名为《让公路跨越“世界屋脊”》。不仅标题相似,两者(画与文)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印证。王钟秀画出云雾缭绕的陡峭山壁,解放军战士在半山腰开凿公路。画中最精彩处,莫过于从山顶放下绳梯,战士悬吊在半空中作业。同样,《人民日报》对这一施工细节也有非常细致的描述:

在公路沿线,到处都有由坚石构成的悬崖绝壁,如怒江、然屋沟、牛踏沟,两岸峭壁矗立,山脚直插沟底,上面是山,下面是河,中间很少有能够插足之地。在这样的地区,公路设计线很多都在石壁的中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要说开辟道路,连上下都十分困难!怎么办呢?我们的战士和民工都采取悬空作业,先在绝壁的顶上开出一条便道,然后沿着便道在崖边打下一列钢钎,在钢钎上系上一条直径一寸的粗绳,在粗绳的下端再系上两三条细绳,战士和技工把自己捆在细绳上,用两手紧攀着粗绳,用两脚登着崖壁,就这样吊在石崖的半腰开始作业了。战士们作业是以两个人为一组,一人掌钎,一人打锤。在崖上坡度较小的地方,战士和技工还可以掏出一个台阶直立作业,在坡度太陡或垂直的地方,就只能侧身向着崖边,用一只脚登住崖石,一只脚踩住绳子工作。要征服这样的岩石,绝不能单凭人力一锤锤的敲打,必须采用爆炸的办法。因此人在崖石上的作业主要是打炮眼,装炸药,通过一系列的爆炸,道路就开始出现了。[7]

就再现内容而言,绘画作品《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几乎是《人民日报》文章《让公路跨越“世界屋脊”》的翻版。文学叙述生动地在绘画中得到重复,这里存在一种曾经被克莱夫·贝尔、格林伯格所激烈反对的“文学性”,即绘画媒介向文字媒介靠拢的倾向。

陆俨少《在悬崖上凿出公路》没有用作品标题点明是哪一座“悬崖”,但画中内容与王钟秀如出一辙,也是在半山腰修路,又从山上垂下绳索,战士系着绳子奋力开凿。王钟秀和陆俨少在作品上都标明了作画时间,王钟秀《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作于年“长夏”,陆俨少则作于年5月。在他们作画之前,有解放军战士大规模参与,又是在悬崖峭壁上建造公路,只有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符合这两个特征。这两条公路均于年开始施工,至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8]。康藏公路早期建设几乎完全由解放军承担,到年才动员藏族民工参加西段修路工程[9]。在这两条公路的公共宣传里,跨越崇山峻岭和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都是要点[10]。《人民日报》年11月19日刊登的《向祖国报告——康藏公路通讯》里,也配上过《在怒江两岸的悬崖绝壁上,战士们用绳子系着身体,悬空作业》(图4)的照片[11],虽然照片上显示的情景远不如王钟秀、陆俨少画中来得惊险[12]。由此推断,陆俨少《在悬崖上凿出公路》所描绘的也是通往西藏的公路,而年和年的观众都可以准确把握到这一点。与王钟秀的差别在于,陆俨少画中人物较少,场面远不如王钟秀宏大;不过陆俨少在近景处增添了一个爆破情节,这是王钟秀画中所没有而《人民日报》报道里曾特别强调的。

图4《在怒江两岸的悬崖绝壁上,战士们用绳子系着身体,悬空作业》(《人民日报》年11月19日刊登)

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同样选择了悬崖峭壁,几乎垂直树立的山体层层叠叠。公路随山势宛转,从一处圆柱状的山壁盘旋到另一处,由远及近,连接成“之”字形。这种对于公路的描绘方式,与王钟秀《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不谋而合(图5)。在已经修建完成的公路上,汽车(主要是卡车)正在公路上奔驰。实际上,在后来一段时间里,这也是描绘青藏公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图5关山月、王钟秀画中峭壁上的盘山路

关山月与王钟秀、陆俨少的差别在于,他没有选择正在建设中的景象,而是刻画了一个建设完成、公路已经开通的场面。他把时间点延后了。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描绘了悬崖峭壁,却没有悬挂在半山间的战士,而解放军战士是青藏公路建设的一个标志。此外,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作于年秋,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要到年底才全线贯通。所以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并不指向青藏公路,而且可能并不指向任何一条具体的公路。就像作品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作品是在描绘一条“新开发的公路”,它可以是任何一条“新”开发的公路。

虽然立意与王钟秀略有不同,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同样也是在《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创作灵感。年9月27日的《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从铁路、水运、公路、航空、邮电等方面报道“发展交通运输业,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这一主题,其中由公路运输工会主席安力夫撰写的文章《公路运输的面貌在改变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五年来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文中指出,到年,公路通车里程已经比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三,这些新建设起来的公路还有一个共同点:

新建的公路,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岳地带。这些地方过去很多都是人烟绝迹的原始森林和边沿地域,工程异常艰巨。筑路的军工、民工和广大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克服种种困难,和大自然进行搏斗。……这种高度爱国主义的劳动热情和顽强的斗争意志,使我国公路建设迅速推进到新的地区。[13]

这段话几乎可以作为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的注脚:“新建的公路”“山岳地带”“人烟绝迹的原始森林和边沿地域”“新的地区”,它们恰恰是关山月画中的核心。从时间上看,关山月极有可能是在看到《人民日报》的报道(年9月27日)后,才明确了创作思路,以及完成这件作品的决心(年秋)。

在这个意义上,《新开发的公路》是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公路事业的歌颂,它可能并不直接针对青藏和康藏公路,但应该受到青藏、康藏公路建设的启发。在年3月至5月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期间,它也极可能会令观展者联想到前一年年底刚刚完工的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在这个意义上,以青藏、康藏公路为象征的年中国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构成了关山月创作《新开发的公路》的出发点。

图6岑学恭《二郎山》年

图7王钟秀画中的雪峰

需要提到的是,当第二届全国美展征集作品以及王钟秀、陆俨少、关山月创作参展作品的时候,青藏和康藏公路还没有完全竣工,这几位画家大概都没有做过实地考察。陆俨少当时正在上海同康书局画连环画[14],关山月在中南美专任教[15],他们只能根据各种文字或者图像报道来对“悬崖”上修建的公路加以了解,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完成创作。而到年底青藏、康藏公路全线通车之后,画家们就有机会去亲身见识青藏、康藏公路取得的成就,并在作品里更准确地展示出来。如岑学恭年作的《二郎山》(图6),就是在写生基础上完成的“由二郎山顶遥望贡嘎雪山之景”。二郎山是开凿康藏公路时遇到的第一座高山,难度最大,也被视为最能体现青藏公路建设成就的路段[16]。岑学恭画里的公路同样以“之”字形盘旋在山壁上,远方是青藏高原常见的雪山,而近处却又密布松林。陶一清和岑学恭一起参加了年的长征采风活动,也有机会亲临二郎山,他在年代创作的《二郎山》同样安排远景雪峰与近处青山交相辉映。对于他们来说,青翠的山峦与青藏公路并不矛盾。回到年的全国美展,王钟秀《把公路修过世界屋脊》在远处山峰上表现出积雪,活动于上海的陆俨少则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个风景的地域特征问题,画面上看不到西藏雪峰的景象(图7)。就此而言,当时同样对于青藏公路尚不熟悉的观众们,在看到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时,大概也会基于建国初期公路建设的成就,尤其是其时正大力宣传的青藏、康藏公路建设,来对画面所描绘的公路作出解读。

二、“新”在哪里?

在全国人民都在







































西宁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rc/16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