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作者岳海江授權,刊於《華文教育研究》年第1期)
我也可以成為教育家我的教師經歷“流水賬”岳海江,男,年出生,中學高級教師,一個從陝西偏遠地區旬邑縣走出的農村教師,在實現自己教育夢想的道路上跋涉著、耕耘著、收穫著。師德高尚贏得同行尊重,專業厚實深受學生青睞,琴棋書畫豐富自身涵養。20歲時,受到視察工作的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高度讚揚;24歲,連續三年獲得省級“教學能手”稱號;25歲,代表陝西省參加“中國西部閱讀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隨後,榮獲“陝西、西藏兩地骨幹教師”,“西藏自治區名師”,“咸陽市優秀教師、知名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參與編寫《快樂語文》等書17部,80多篇論文在《中國語文教學》等報刊發表,參與省級以上課題研究三項,指導學生發表作文多篇,——學年被教育部選派到香港擔任中文指導老師,並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現任咸陽市民大附中義務管理部主任。懷念,村小那段青蔥歲月小時候,受老師的薰陶,夢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擁有一根粉筆、一把教棍、一杯香茗、一本厚書,做知識的富翁,精神的貴族,雖兩袖清風,卻也怡然自得,和天真爛漫的孩童一起學習,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年,18歲的我師範學校畢業,騎著自行車,馱著被褥、電壺和臉盆,一路詢問一路唏噓,到了距家30多裏路的程王村小學,開始了教師之旅。三年級語文、二年級數學及全校的音樂課,整天忙忙碌碌卻也樂此不疲。已經時隔21年,但回憶起來仍一切清晰可見,恍若昨天。淳樸的民風、純真的學生、友善的同事,使我安心地在那個村子裏教書,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一起聊天、一起運動,週末也很少回家,看看書、彈彈琴、練練字。那年,鄉里的專幹王老師來“推門聽課”,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被專幹看好,他告訴校長:“這年輕人是一棵好苗子,得好好培養!”我聽後激動不起來,尚為課堂板書上出現個錯別字而羞愧了好一陣子。那次亮相,我感受到的是前輩的寬容,於是告誡自己:教學和做人一般,必須嚴謹、一絲不苟,否則將會以訛傳訛,誤人子弟。年,因為所代的三年級語文在全鎮統考奪冠,被調到胡同同小學,教了一周的六年級語文課,後又被調往鎮中心小學。第一次做一年級班主任、教一年級課,第一次教大班——68人的四年級數學。在重壓下磨礪著,剛剛適應一學期,又被調到了另一個鄉鎮,用半年時間把丈八寺中心小學的那屆六年級學生送入初中。九月,進入柳峪村的新校園,雖不是中心校,但教學設備卻是全鎮一流,特別是學校新配了20多架電子琴,當時在全縣都是絕無僅有。到校才知道,那些琴是給我和學生量身配備的。在那熟悉的校園裏,音樂伴隨著我,音樂課也格外特別,偶爾週末義務教學生彈電子琴,樓上接了擴音喇叭,琴聲連同合成伴奏響徹方圓幾裏。年9月1日,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赴旬邑視察“普九”工作,走進我的音樂課堂駐足幾分鐘後,拍著我的肩膀激動地說:“年輕人,好好幹,大有前途!”。自信往往來自他人的鼓舞,柳斌主任的話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因此在農村教書的那幾年雖學藝不精卻敢作敢為:為學校繪製教學掛圖,在圍牆上寫藝術字,做宣傳畫;為全鎮音樂教師培訓電子琴;為縣上的文藝晚會排練節目,擔任主持人……也不知哪來的勇氣與魄力。誰料經過一番折騰,竟然像模像樣,如此,便被熟悉的人戴上了“多才多藝”的帽子。殊不知為了這頂高帽,我多少個日日夜夜在“拖著腳鐐跳舞”。現在,當年的“十八般武藝”早經不起歲月的蹉跎,精通的生疏了,不精通的遺忘了。於是,初為人師那段青蔥歲月、青澀年華便成了記憶中的“崢嶸歲月”,格外懷念。賽教,讓我歡喜讓我憂從教以來,大大小小的賽教、觀摩課與我關係微妙,如影隨形。磨練了我,成就了我,也見證了我。誰知當代教育家葉瀾卻告訴我:“賽教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場災難!”這句話給我當頭一棒,讓我開始思索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課堂的精雕細刻,還是心靈和心靈的對話,生命對生命的影響,靈魂對靈魂的喚醒?……曾經年少不服輸,以“勝者不敗,只爭朝夕,沒有第二,只有第一”作為賽教的座右銘,憑著這份執著,連續四年獲得“咸陽市教學能手”稱號,三年代表旬邑縣參加陝西教學能手大賽,實現了旬邑縣在此項教學比賽中零的突破。成功沒有捷徑,只有機會,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5歲那年,我代表陝西省在“中國西部地區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以《坐井觀天》一課榮獲一等獎。賽教有了點名氣,一度被調到旬邑縣教育局辦公室工作,離開了心愛的課堂和學生,總感覺心裏不踏實,寢食難安,最後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學校,回到了課堂,繼續鑽研教學方法。每學期放假前就早早找到第二學期的教材,手不釋卷地啃讀、品味,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同時查閱大量資料,把握教材重難點,領會編者意圖,產生對教材的獨到理解,假期就備好一學期的教案。帶著對課堂和學生的愛,帶著對教學別出心裁的設計,帶著自信走進每一節課。教學之餘,爭取機會外出聽課培訓,每一次聽課,都早早到場,坐到前排,認真聽講,做好詳細的筆記,有時甚至將專家的報告錄音,晚上又及時回憶整理,從中汲取專家們的教育理念和處理教材的方法,有機地融會貫通,返校後便嘗試著在自己的課堂上運用。打開書櫃,還可以看到二十幾本密密麻麻的聽課筆記和70多張反復研究過的教學光碟。現場學習是一方面,堅持訂閱《人民教育》、《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小學語文教師》等報刊又使自己的教學理念一直處於前沿地帶。年,我調入咸陽民大附中,班主任、兩個班語文課及小學部教學管理工作,繁忙又繁雜,缺少鮮花掌聲的熱捧反倒讓我開始靜心鑽研“快樂教學法”和“情境導讀教學法”,一段時間,我曾提出以“感知—感觸—感悟—感動—感召”為基本教學環節的“語文五感教學法”,追求“以讀為本,以練為線,寬而不泛,活而不亂”的課堂。多次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匆匆》、《荷花》、《荔枝》等課,應邀赴延安、寶雞、榆林、興平等地講課、作報告,並隨陝西省課改專家督導團深入商洛、安康、漢中、咸陽等地調研,上觀摩課。年9月,作為陝西省的教師代表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學青同上一節課《在大海中永生》,受到專家武鳳霞和聽課老師的好評。年3月,在“名師之路”西部六省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執教《炮手》一課榮獲特等獎,全國小語界“導讀大師”支玉恒老師評價我的課“激情、靈活”,稱讚我在駕馭課堂,而不是在駕馭教案。正當我為自己多年來的賽教成績沾沾自喜時,卻被當代教育家葉瀾的言辭“賽教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場災難!”當頭一棒,讓我開始思索教育的本質,反思我的教學。於是,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把學生作為人的屬性放在教育的首位,把反思當成每日的必修課,試圖實現“生命對生命的影響,靈魂對靈魂的喚醒……”也踐行著自己常說的一句話:“我雖然是一個小學老師,但我會爭取做最棒的!”寫作,在積澱中沉思寫作是表達,是梳理,是沉思,在寫作中練就一雙慧眼,幫我看穿實踐。事實證明,在寫作中,我變得更加豁達、細膩、縝密……難忘第一篇文章的出爐發表。起初數次投稿,均石沉大海。偶然一天,咸陽教研室的一位編輯打來電話,說要用我關於糾正唱讀的一篇文章,但還需要修改。就這樣,我的第一篇教學心得在這位貴人的相助下發表在《咸陽教研》上。年10月份,我在古城西安舉辦的“中國西部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會”上作完課,一位和藹可敬的中年婦女向我遞來一份報紙:尺方不大卻圖文並茂,樣式古樸卻異常精緻。從那一刻起,我認識了《拼音報》文摘版的編輯老師,也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小家碧玉”式的報紙。 回到學校,我郵購了這份報紙,被新穎多樣的欄目(板塊)和豐富實用的內容所吸引住了,每每報紙寄來,愛不釋手,靜靜地讀,細細地品。有時和作者的思想碰撞,心靈溝通,情感共鳴竟是那樣的情不自禁。一份份報紙上留下了我精讀、細讀、研讀的痕跡,勾勾畫畫,批註、反思、評價、心得……拿起報紙,靈感的閃現和動筆的衝動愈來愈強。夜深人靜時,我提起了禿封已久的筆,艱難地寫著。還真沒有想到,這一篇篇心得體會,一次次反思手記,一份份教學構想,一個個活動設計,均贏得了同行老師的讚譽,大家都誇我雖然教學時間不長卻很有思想。其實,我心裏明白,大家的認可,自己的進步都源自於古城西安的那次有“緣”,源自於一張張報紙對我的指導、影響和陶冶。 爾後,一篇篇小短文見諸於《拼音報》《西藏日報》《小學語文教學》等報刊上,我更是激動不已,筆耕不輟。從農村來到了城市,還是改不了老習慣,案頭總摞著一疊厚厚的《拼音報》,打開它,是清新的批註和密密麻麻的標記。班裏學生也愛上了《小學生拼音報》,每當看到學生專心致志讀報時,我的心裏就無限地欣慰。年9月,我參編的第一套書《快樂語文》出版發行了,我欣喜若狂地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感謝《拼音報》,感謝古城之‘緣’。”就這樣,我耕耘並收穫著。隨後陸續參編了《蘇教版教材小學生發展性評價用書》、《人教版新課程教案用書》等書17部;有80多篇小短文分別在《中國小學語文論壇》、《新課程研究》《西藏教育》、《陝西教育》、《咸陽教研》等報刊發表。在我的影響和教導下,每一屆學生的閱讀、寫作興趣被大大激發,水準快速提高,被我譽為“未來大詩人”“未來大作家”的作品也紛紛見報,十多年總計有多篇發表。赴港,在破冰中成長透過教育看香港——香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香港是歷史的,殖民和移民文化不可磨滅;香港是世界的,世界多元文化閃耀薈萃,香港敞開她寬廣的胸懷,在批判中包容,在甄別中接納,在磨難中進取……年8月,我有幸被教育部選派到香港參加“內地與香港教師協作交流計劃”,作為陝西省小學語文學科唯一的赴港老師,我與全國名師一起進入香港學校上示範課、做工作坊,和香港老師們觀課研課、做課題,深入學生中推廣普通話。這一年不僅是我專業飛速成長、收穫的一年,更是我人生旅途中難忘的一次“破冰之旅”。赴港交流的語文老師,須和香港教育局的專家調研後,每人帶著三個課題進入兩所學校獨立開展工作。與新界沙田區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領導第一次見面,便得知學校參加內地交流計畫已是第三年,前兩位內地老師都是經驗豐富的語文專家,本年度學校的計畫申請上赫然寫著“最好派一位懂粵語的老師駐校!”的意願。而我哪懂什麼粵語,聽都聽不懂,這給我平添了不少壓力。如何和師生交流,儘快融入學校的大集體是當務之急。我分別用了留紙條、書面列印稿和PPT等方式跟大家交流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並以香港老師最棘手的“普通話集誦”作為突破口,一邊做好學校所需的工作,一邊利用課餘指導學生普通話朗誦。香港和內地學生的朗誦風格差異較大,我反復推敲,取兩地之長融會一起指導學生。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訓練,學校的代表團在“第66屆香港學校朗誦節”上以一首《迎接》獲得了全港亞軍,評委組在獲獎證書上給出了“節奏輕盈自然,語調抑揚有致,高吭與低吟誦出詩韻;齊誦悅耳洪亮,分誦清晰柔和,個人領誦情緒到位;融聲入情,融情入聲,恰到好處”的高度評價。這一成績在學校引起了不小轟動,學生們紛紛找我指導朗誦。相繼又是三、六年級單項誦讀兩個亞軍、一個季軍的好成績。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在“詩歌單元”表現出畏難情緒,我主動提出給大家上一節詩歌課!當老師邀請我在禮堂為五個班學生同時進行“創作兒童詩的指導”時,我雖有擔心,卻欣然接受:“我願意和大家去試一試!”;看到中文科許主任為畢業禮方案發愁時,我連夜趕出一個演出方案和節目腳本……就這樣,我以真誠和敬業贏得了學校領導、師生的認可,工作局面打開了,隨後的課題推進和兩地交流便順風順水。結束駐校工作,當我拿到黃秀嫻主任寄給教育局的月報評語時,被深深感動了,每月洋洋灑灑數百字都是對我這個內地老師的好評,一年下來足有七八千字。駐校最後一天,一向矜持、內斂的主風小學領導老師們竟高調地集體歡送我,叫我更加懷念一起走過日子:晨光熹微,老師組織學生在校園裏體能訓練;鈴聲未響,師生便列隊開始祈禱;中午時分,師生伴隨柔美的古詩誦讀共進午餐;放學之後,黃主任的“過馬路要看紅綠燈、注意安全”在師生耳畔縈繞;吐露港的夜幕中,老師們的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如果問,我在香港學校這一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會說,長了見識,得到關愛,收穫友情,還有教育家夏丏尊的名言:“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香港教育局的教研小組內,我發揮專長,負責提煉小學文言文的教學策略。年4月20日的“香港教育局課題彙報成果分享會”上,我與課題組長王麗巍老師連袂主講了《探索古詩詞、文言文多元教學策略》課題報告,從詩詞的音調、平仄及朗誦時的節奏停頓、情緒變化、氣流收放、高低起伏等方面示範並帶領大家讀詩詞,誦詩詞,唱詩詞。在短短50分鐘的分享會上,我通過“講、唱、誦、研、說、寫、畫、演”八種策略的展示,讓老師們親身體會到這些方法在激發興趣、增加積累、促進理解、強化運用等方面所迸發的魅力。引起了參會多名老師的極大興趣和強烈反響。香港人很會欣賞和鼓勵:教育局的總負責、香港朗誦節終身評委黎耀庭先生聽完後高高豎起大拇指,開玩笑說要請我一起去KTV演唱古詩詞;在新年團拜會和離港歡送會上我兩次擔任主持,香港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詹華軍總監稱我為“金牌司儀”。在港一年,我駐校天,觀課25節,講座12次,示範課5節,集體備課47次,指導學生朗誦和畢業典禮排練74次,做課題3個,主持全港分享工作坊2次,在我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中,也讓香港師生對內地老師和教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工作之餘,我用筆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雖不成章,但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路歷程,總計30多篇,八萬多字,除此,尚有十幾篇在醞釀中,這將是我人生中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值得一生回味和受用。一次刻骨的破冰,一年銘心的學習,一段別樣的經歷,一生難忘的記憶!香港工作中的每一個片段就是一顆小珠子,散落並不起眼,但串起來很可能會成為一條光彩熠熠的項鏈。有人說過教育是慢的藝術。我想,教育更是理想主義者的追求。我願意,懷揣我的教育夢想,哪怕步履蹣跚,也要繼續行進在這條佈滿荊棘的朝聖之路上。教書22年了,如果有人問我從教這20多年的體會,我會以幾種植物打比方:擁有“虛心竹”的虛心、“傲雪梅”的恒心和“二月花”的標新。如果要我給身邊的年輕教師說一句話,我會說:“請把這句話寫在您教案本的扉頁——我也可以成為教育家!”成長啟示錄我也可以成為教育家!“我也可以成為教育家!”這是岳海江老師對年輕教師的鼓勵,也是他自己的教育夢想。多年來,他腳踏實地,懷揣這個偉大的夢想,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辛勤地耕耘著、跋涉著。在歲月的磨礪和追夢的行程中,他的眼界更加高遠,胸襟更加開闊,學養更加完粹,步履更加從容,信仰更加堅定。《禮記.中庸》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從岳海江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師者的學問之道——好學、善思、勤勉、篤行。唯有如此,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岳海江就是這樣從青蔥走向成熟,從美好走向更美好。不是每個有夢的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真正能實現自己夢想的人,一定是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人!青蔥的歲月裏,岳老師吹拉彈唱、做主持,不經意間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賽教的日子裏,他摸爬滾打,磨課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藝術;閒暇的日子裏,他靜心思考,不斷反思,提升專業素養;赴港工的日子裏,他虛心學習,潛心鑽研,開啟事業的新航標……有夢的日子是明亮的,也是幸福的。岳海江老師這樣說:“我願意,懷揣著我的教育夢想,哪怕步履蹣跚,也要繼續行進在這條佈滿荊棘的朝聖之路上。”這樣的夢,生髮在新課改生機勃勃的新時代,繁茂於腳踏實地艱苦卓絕的奮鬥中。成為教育家的夢想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其實不遠,它就在我們每個平凡教師的心裏。每一個優秀的小學教師都可以做岳老師這樣的夢,都可以擁有成為教育家的夢想。唯有在尋夢、追夢的過程中,也許才會體驗和收穫一種幸福的教育人生。
作者簡介:岳海江
中学高级教师,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附中语文教师、义务管理部主任,三届陕西省“教学能手”,“中国西部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先后荣获“陕西、西藏两地骨干教师”“西藏自治区名师”“咸阳市优秀教师、知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参与编写《快乐语文》等书17部,80多篇论文在《中国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三项,指导学生发表作文多篇,—学年被教育部选派到香港担任中文指导老师。
《華文教育研究》期刊正式創刊。我们将通过“香港教育交流中心”网站(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rc/1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