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铸魂传承华西光荣与梦想记华西

  面对成绩,吴协恩坦言:发展经济,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为了“面子”而做。产业转型不是转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让华西老百姓真正过上更好的日子!

——《吴协恩的三次落泪》

 今天,无锡市“两学一做”身边的感动·党员故事演讲比赛在无锡举行。华西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周丽以《吴协恩的三次落泪》为题,深情讲述吴协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为民故事!

就在前不久,

这位全省的时代楷模被省内媒体争相报道,

他的先进事迹也由此扩散出去。

以下是10月28日,

《新华日报》刊登的采访报道。

时代楷模

吴协恩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每当《华西村歌》响起,52岁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总会不经意间,轻轻跟着打起节拍。

  27年前,他的父亲吴仁宝创作了这首歌词,如歌所唱,凭着“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坚定信仰,老书记亲手缔造了这个“天下第一村”。今天,发展的接力棒传递到吴协恩手中,他以群众为本,用信仰铸魂,传承华西“光荣与梦想”,矢志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汇入“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史诗篇章。

重奉献轻名利履职13年仍是“新书记”

  华西村“富得流油”,“掌门人”却格外朴素。

  10月17日,面对采访镜头,吴协恩仍是一件白衬衫,一双黑布鞋,都是村里企业生产的“华西村”牌。这并非刻意为之,在很多照片资料里吴协恩都是这身打扮。妻子孙惠芬对他的生活评价就一句话——吃穿不讲究,就连过50岁大生日,也就是吃一碗面条。

  如果说朴素习惯是天性使然,那么他身上吃苦耐劳的特质,更多源于生活的历练。年11月,吴协恩参军入伍,成为某陆军野战军修理所的一名后勤兵。

吴协恩当兵时期照片。

  “一开始,他隐瞒自己身份,但华西村实在太有名了,我知道他是吴仁宝的儿子后,曾想照顾他去开车,但被拒绝了,他主动要求干最苦最累的修车活。”吴协恩在部队时的老领导、东部战区退休老干部李东龙回忆说。

  军旅生涯,淬炼了吴协恩吃苦耐劳的品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优异表现,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协恩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

  从部队回到华西村,吴协恩带给村民一个又一个“意外”。年,已经富裕起来的华西村提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决定在黑龙江肇东小山屯村开展扶贫。可是,派谁去?在富庶苏南,没有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大家都在观望时,吴协恩主动请缨。

  “当时条件是真苦!”华西超细矿粉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初说,到了东北,两眼一抹黑,吴协恩睡在老百姓家的草铺上,跟村民一起吃白菜粉条。村里有一大片盐碱地,发扬华西“造田”精神,吴协恩带领村民挖沟引水,平整出多亩土地,分给大家种。又带头发展养殖业,让乡亲们养鸡养鸭卖到城里。村里有个濒临倒闭的电线电缆厂,吴协恩用了3年时间,把厂子盘活后又无偿交还给地方……几年下来,这个“最穷村”变成全县“富裕村”。快要离开时,村民闻讯赶来送米送鸡蛋,吴协恩收是收下了,但坚持要按照市场价格给钱。从这以后,“华西村”3个字在东北黑土地上响当当。

  对于吴协恩来说,年是他的人生转折年,华西村召开党委会,老书记吴仁宝主动提出换任。令人意外的是,众望所归的吴协恩主动推荐另一个候选人。但最终,他还是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发展重任扛在肩,夙兴夜寐谋发展。经过10多年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华西产业现已布局全国,走向全球。但在村民眼里,吴协恩还是那个“从不休假的村书记”,工作“蛮拼的”。

华西幸福园

  吴仁宝在世时,村民都叫吴协恩“新书记”。老书记过世后,村里有同志提出来称呼他为“吴书记”,吴协恩说,还是叫“新书记”吧,一是听起来亲切,二是工作才刚起步。但他心里一直期待,通过毕生的努力,有一天,村民们也能喊他一声“老书记”!

接地气聚人气“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

  吴协恩很忙,但找他一点也不难。华西村民都知道,只要不出差,他几乎每天都出现在一个地方——华西干部学院,给来访的客人和各单位培训班授课。跟老书记一样,吴协恩讲课从不正襟危坐,高谈阔论,而是跟学员讲大白话、掏心窝子。

  “吴书记这个人非常‘接地气’,他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龙江村党委书记杨健曾是个资产上亿的企业家,年回乡当起了村官。没想到,村里困难多,矛盾大,老百姓“不听话”,让他萌生退意。年,他到华西村参加培训,当面向吴协恩请教。得到的回答是:“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这让他深受启发,发展富民,就要依靠群众,多听老百姓的话。回到龙江村,他收回已经递交的辞职报告,带领百姓一起干,短短5年,村子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村。

吴协恩考察华西服装公司车间。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群众的话,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社会建设,不管是调解矛盾还是基层党建,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吴协恩开展各项工作的一大“法宝”,也是这位新书记拥有“高人气”的奥秘。

  华西村有尊老的好传统,吴协恩上任后,工作再忙,一有空就去看望他们,别人送的土特产都先送给老人们尝尝。孙晋高老人激动地说,“我们没有及时去体检,新书记都叫体检中心上门来请。他每次来看我还特别招呼,对华西有什么好建议,一定要畅所欲言。”

  在年轻人眼里,吴协恩更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大叔”。在吴协恩看来,未来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年轻人就是华西的未来。一档名叫“变形记”的真人秀节目让他深受启发,年开始,华西村先后选派多名年轻人,派到偏远的贵州穿洞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除了派到艰苦地区锻炼,他还把年轻人派到中央党校学习、到美国硅谷交流,去西点军校培训……

吴协恩到周边村贫困户慰问。

  吴协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有你”。年以来,华西村逐步纳入周边20个自然村共同发展,组成了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吴协恩广泛听取新老华西人的意见,创造性地实施“一分五统”,实现了并村并心,共同富裕。从小华西到大华西,从中国的华西到世界的华西,每一次路径选择,每一步发展足迹,都烙印“群众”二字,老百姓就是他最大的“靠山”。

有梦想勇担当“生命重在精神的延续”

  随便找一位华西人,问他们对吴协恩的印象,回答肯定是:“跟老书记像极了!”

  吴协恩也从不讳言自己“学老书记”。

  老书记喜欢看新闻,新书记也是每天必看,从中“发现”发展新机遇;老书记给游客作报告是华西旅游“一景”,新书记同样经常“泡”在华西干部学院讲课;老书记“不拿最高工资、不住最好房子,不拿最高奖金”,吴协恩从年起不拿奖金,每个月只领元基本工资。他谦虚地说,“学老书记,从最容易学的地方学起。”这一学,就把1亿多元的真金白银交给了村集体。

  “有人问,‘你是不是做样子?’老书记回答,‘对,我是做样子,但我要做一辈子。’”吴协恩说,从小耳濡目染,“生命不息,服务不止”“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父亲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照镜子、正衣冠”。

  众多老书记“语录”中,吴协恩铭记最深的一句是“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这是老书记的毕生信仰,同样是吴协恩的精神传承和孜孜追求。

吴协恩在培训班上讲课。

  不忘初心,共同富裕。10多年来,先后并入大华西的1至13村,人均年收入由并村时的多元提高到3万多元。走出去,华西村带着资金、人才和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吴协恩还建立“华仁扶贫发展基金会”,先后资助33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

  肩负使命,继续前进。吴协恩率领华西村把第三产业布局到中西部,延伸到海内外,迄今服务业已贡献六成利润。“创新是发展的出路,共富是发展的目标。”吴协恩说,无论时代怎么变,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理想信念永不变。

吴协恩赴西藏考察。

  华西村有一个规矩,种下去的树,要挪要动,都要报党委会研究批准。因为再过50年,都是百年大树。吴协恩说,中央有“两个一百年”发展大计,华西也有“两个一百年”新目标——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脉相承。

  华西村还有个特点,村民别墅之间长廊相连,下雨天都不用打伞。吴协恩说,小华西牵手大华西,先富地区帮带后富地区,又与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国家战略“心心相印”。

  老书记住的那栋小房子,在家家别墅的华西村很不起眼。时至今日,吴协恩经常去老书记故居,物虽简,室虽陋,屋里写着这样一句话: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

来源:10月28日新华日报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中医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rc/15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