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 http://pf.39.net/bdfyy/bdfjc/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在谈到运用比喻时指出:“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概括;如果信手拈来,喻而不当,就会不伦不类。”换句话说,运用比喻不能任性,要严格挑选喻体,在内容上、逻辑上和语言形式上都要严谨,避免犯“比喻不伦”的错误。
(一)注意事物的形象特征是否符合,本体与喻体是否缺乏相似点。
①皮卡车在雪夜湿滑的小路上左右摇摆,雪花像一把把利剑拍打着挡风玻璃,雨刮器已开到最大,发出咔擦咔嚓的响声,车轮碾压着十几公分的积雪吱吱作响。(《西藏日报》年1月30日)
作者把雪花比作利剑不够贴切,本体与喻体缺少相似点,雪花的特征是轻柔的,纷扬的,与利剑的坚硬、锋利的形象不相符合。同时,雪花与“拍打”的动作也不能搭配(如果是雪珠俗称雪籽的,可以用“拍打”),利剑一般也不用于拍打。
②这是我的一个愿望,要超越大师,我们不敢想,我们只是想能够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棋子,把这个艺术,给继续下去,就是我们的任务。(《申江服务导报》年1月21日A6版)
“棋子”比喻不伦,它可以比喻坚守岗位、各尽所能等特点,但无法用来表达传承艺术(文中指京剧)的功能。
(二)选择喻体时要注意思想感情和事物的褒贬色彩。
③春雨的性子不急不躁,这一点和春风相似,像鬼子一样悄悄地摸进了村子。用刷刷的声音慰藉农人们焦急的期盼,用身体滋润着植物的神经,用巧手编织着一幅让草青、叫天蓝的图案。(《朝阳日报》年3月20日)
将春雨比成“鬼子”很不恰当,“鬼子”多指日本侵略者,是搜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文中比喻的延伸部分,形容春雨用的是“慰藉”“滋润”“巧手”之类的褒义词,形象十分美好。
④读书人对喜欢的书,犹如古代帝王选美,即使后宫佳丽三千,仍不嫌多。(《三门峡日报》年3月22日第3版)
这个喻体显得俗艳。古代帝王选美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淫欲,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与读书人喜欢读书的行为在思想旨趣上有太大的差别。
(三)比喻不能违背生活常识和科学原理,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⑤这样看来,把一种思想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好像一块生铁经过反复的锤炼,结果成了熟铁。(施东向《关于写文章》)
用“反复的锤炼”来说明“把一种思想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想法是对的,但所用的比喻却有问题。因为从生铁到熟铁并不是“经过反复的锤炼”,而是加热提炼。生铁和熟铁的区别在于含碳量的多少。生铁经过加热后使含碳量减少,硬度增加,就成了熟铁。如果喻体违背了科学原理,犯了常识性错误,就会影响比喻的说服力。
⑥山西文化建设的春天来了。这必将是一段披荆斩棘的破冰之旅,也必将是一段玉汝于成的坚韧之旅,还必将是硕果累累的辉煌之旅。(《山西日报》年4月26日)
将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和努力比作“破冰之旅”是可以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重要的转轨和探索。但在“破冰之旅”之前用“披荆斩棘”来修饰就不够协调,因为在河海上进行“破冰之旅”的作业时,一般不会遇到“荆棘”一类的障碍物。
(四)比喻不是孤立地运用,还要考虑相互的照应,不能违背事物本身的逻辑。
⑦他们把芬芳施予他,须内心有一颗小太阳。(《新华日报》年3月4日)
这个比喻比较复杂,因为它用的是“借喻”。“芬芳”指的是对人的恩惠、好处、帮助等,“小太阳”指的是内心的热情和爱心。孤立地看都恰当,但连贯起来却不协调。因为太阳一般只是放出光芒,而不是发出“芬芳”。如果上文用“芬芳”,下文就该用“一朵灿烂鲜亮的花”;如果下文用“一颗小太阳”,上文的“芬芳”就要改为“温暖”。
⑧与赤裸裸的直接涨价相比,“减量不加价”手段更为隐蔽,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但这披着“瘦身”外衣的温柔一刀性质更为恶劣。(《河南日报》年4月28日)
“披着‘瘦身’外衣”比喻不当,“瘦身”是借指食品的减量,属于内容而不是形式,不可比作“外衣”,“不加价”才是掩饰减量的谎言,此句应改为:……但这披着“不加价”外衣行瘦身之实的温柔一刀性质更为恶劣。
(五)比喻还要遵循喻体要比本体更加常见、易懂的原则,而不是相反。
⑨光亮亮的大脑勺和我一年级时写的作文一样,到今天也没变过,更没有随着年月而突然多了几根头发。(《羊城晚报》年3月8日)
在这个比喻中,“光亮亮的大脑勺”是本体,“一年级时写的作文”是喻体。它违背了比喻应当以近喻远、以浅喻深、以实喻虚的规律,即喻体要比本体更加常见、易懂的原则。“光亮亮的大脑勺”在二者中更加简单、常见,一目了然,而后者(“一年级时写的作文”)比前者复杂,而且含意模糊:是字数很少还是字迹潦草?字数再少也不会是一片空白,多少总有“几根头发”,这和本体“光亮亮的大脑勺”也不相符。
转载自“苦草堂”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