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林继富,汉族,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负责人,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历史,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教育部、文化部以及财政部等各级各类课题共27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近日,专著《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入选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表彰,并且由林继富主持的《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丛》(第一辑)也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为了理想告别了爹娘不怕苦与累一个人闯荡离开了家乡历尽了风霜心中有梦不断向前闯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志在四方》“在我所处的那个年代,我印象最深的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另一句‘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两句话支撑着我去往西藏的梦想“。大别山区的红色土壤,自小孕育了林老师立志报国的胸怀,一句“好男儿志在四方”引导林老师走出大山,拥抱西藏。大学二年级,信息交流匮乏的年代,林老师通过订阅《西藏日报》来了解那片承载着梦想的土地。年,本科毕业后,林老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梦征程。“记得到西藏农牧学院的第一天黄昏,被大山阻隔的夕阳,映照着斑斑驳驳的草地,孤单的我面对家乡,长跪不起,大哭一场,那份酣畅、那份淋漓,托付着游子对家乡父母的深深想念。一个20出头的我、一个连火车都没有坐过的我、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我,第一次就来到传说中的地方,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感慨纠结在纯而又纯的心里,是害怕?是彷徨?是忧伤?种种情感扑面而来,撞击着还未成熟的农村娃子,几乎要将我击倒。“后来林老师在专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后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但我当时很坚定,既然选择了,就不要放弃”,到西藏之后的每一日,汗水和泪水都化作养分滋润着好男儿的梦想发芽成长。年,林老师被评选为西藏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的候选人,《西藏日报》专版刊登其个人访谈《青春在燃烧》。金子发光的时刻也依然没有忘记立志报国,立志为祖国边疆,为西藏做贡献的愿望。“藏族人民给了我很多东西,我一直想用我的知识回馈给藏族人民。”在后来的日子里,林老师出版了《西藏节日文化》,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和汇总西藏节日文化的书籍,内容充实,为读者了解西藏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后来,林老师又出版了《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这本书系统描述西藏民间信仰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生存状况,全面阐述西藏民间信仰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西藏民间信仰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产生的重大影响。日后林老师大量的著作和文章都和藏族息息相关。“目前我还在做一些西藏的课题,比如雪顿节志,还有汉藏民间叙事传统的研究,还有影像记录的旺果节,对于西藏不仅感情在,要把这种感情转换为实践。”林老师始终致力于对西藏的贡献,脚步不停,梦想不息。收获决不冷待了耕耘有一天她定会惊人地热闹——中国民俗学运动歌“对于林老师来说,学术不是请客吃饭,他可是把学术当革命来做的”,这是林老师的研究生查斌在《我的导师》一文中所写,真实地记录了林老师对于钻研学术的态度。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评选中,林老师的成果《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入选《成果文库》。这本书融汇三十年来林老师所考察的汉族藏族文化的基本历程,书中通过故事来建构汉族和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汉藏文化之间的对比,此书是林老师三十年来智慧的结晶,在这三十年里,林老师用自己的足迹丈量着青藏高原每一寸发光的土地,大昭寺旁,青海湖畔,日月山下,昆仑山口等无数个蕴含着汉族和藏族文化的地方,林老师都会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受,去收获。林老师说“我深爱着青藏高原,深爱着藏族人民,深爱着这块浇灌汉族、藏族友谊之花的富饶的土地和英雄的土地,这种爱沁入骨髓,荡漾在心间。”早在9年,林老师的著作《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就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殊荣,年,凭借《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现代表述研究》的开创性研究,林老师又一次摘得此项民间文艺类最高奖项。刘魁立先生是当今民俗学界泰斗,也是林老师的博士生导师,他是这样评价林老师的:“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珍惜每一分钟,在图书馆从早坐到晚,天天如是,长年不懈,他写的东西很多,在同学中是最多产的一个。”到目前为止,林老师出版的专著就有19本,论文多篇,还承担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以及文化部课题27项。所以收获从来都不会冷待耕耘,有一天一定会惊人的热闹。在《解释民俗学》这本书的后记中林老师写道:“大年三十晚上,我完成了计划中书稿的二次修改。停下敲击的手指,合上滚热的电脑,不觉新年已经来临”。这样的治学态度也总是引得无数学生的敬仰,“每每与人说起林老师,他们总是敬佩不已,之后便是无限羡慕,常说‘我们比他们幸运多了‘,我也这么觉得,如果某一天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老师,极缺此种概括能力的我,估计是说不上来的,不过我会回答说“做林老师的学生,很幸福”(摘自林老师的研究生滕小玉的博客评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民俗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学科,极具特色。当谈到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特点时,林老师总结了以下三点。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始终坚守对少数民族民俗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少数民族高端的民俗学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有责任和义务来为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关于民俗学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高级人才,承担着建立一个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基地的任务。极具包容性的师生共同体。作为少数民族院校,包容已经成为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共同特点,在民俗学研究中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林老师每做一个项目,都会调动硕士生、博士生和老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实践将老师的知识和学生的想法进行互动,比如国家出版基金的项目《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惠及中国民间传统游戏的丛书,全套书一共八本,融汇了师生各方的力量。不仅如此,林老师还会邀请外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只为集思广益,将研究做得更加深入和全面。“所以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不仅仅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也是中国的民俗学。”文化惠民。民俗学的知识是来自与民众的,来自于老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所有的知识都应当再次回到民间,引导和建议民众怎么适应随着时代潮流正在变化着的生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林老师很忙,忙于奔波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忙于参与民俗学有关的各类学术会议,忙于研究生、本科学的教学,每次见到他,总可以见到他身边围绕着年龄不等的学生,他们在与老师讨论,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林老师过去、现在都在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讲述着“中国好导师”的感人故事!文/贠亚静图/林继富主编/赵鹏责编/兰天一 黎润晶白癜风药膏有哪几种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nr/1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