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温暖的土地
这些“草稿”属于海安,属于这片温暖的土地,因而,总有一些景致会让人流连,总有一些时光不会变老。——于学基
一、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因缘际会,我有幸在海安新闻工作岗位上服务了二十年,算是为海安历史留下了百万字的“草稿”,虽然这些文字多数会湮没于滚滚长河,但毕竟是我以职业的方式记录着海安光荣的征程和波澜壮阔的岁月。这些“草稿”属于海安,属于这片温暖的土地,因而,总有一些景致会让人流连,总有一些时光不会变老。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人的情感最生动,人的创造最伟大。因为工作关系和个人偏好,我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写了多位海安人,我走进了他们华美的世界,留下了他们随同海安成长的侧影,我也常常在采访和写作中激动得不能自已。
20年的新闻生活,我有机会跑遍了全县所有的村,接触到上千名基层群众,普通农民、工人、科技人员、机关乡镇村组干部、教师、公安干警、退休老人……采访了数十名海安籍在外的精英贤达、企业家、知名学者、军营骄子等成功人士;采访了数十名海安境内或本土成长的或外来投资的企业家;采访了数十名各条战线的英烈模范等。每一次采访和写作,都会让我更深地热爱海安人,更深地眷恋海安大地。为海安人立传的过程,如同行走在温暖的土地上,成为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我爱海安!我爱海安人!那些文字就这样从我的心灵深处汩汩而出。
二、
《海安日报》复刊后第一次大规模集体采访是在年底。一行6人驱车赶到当时勉强有路的老坝港滩涂,采访水产公司养殖基地。深入养殖现场,采访总经理、工程建设者、养殖工人、技术人员、扎根当地的外籍大学生,听他们在荒无人烟的滩涂上,克服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等困难,靠勇气和智慧,建设成当时已然成型的童话般的养殖基地的故事,听他们毅然担当历史和社会责任,自觉保护长江珍稀物种的故事。由我执笔写成了长篇通讯《直挂云帆济沧海》,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九五年六月号上,钱晓明和他的水产王国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一种景仰和敬佩驱使,我每年都要去后来的中洋集团采访,多少年的文章组合起来,成了中洋的发展史。多少年后回头读这些文字,还会激荡起心头的涟漪。
5年,我有了写仲跻和的机会。我跟着他到北京,到壮志老家,下车间,陪他在办公室看书,一起到食堂吃饭,听他与客户打交道、与乡亲们拉家常。我认识了一个多面的仲跻和,一个坚强如刚的汉子,一个柔情似水的男人,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一个张翼护窝的大家长,一个抖不掉泥土的庄稼汉情结,一个徜徉书海的业余作家境界。我被这磁铁深深吸引,我为这火星迸然燃烧。我写下了《仲跻和印象》,后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从此,一有机会或者素材我就想写他,像粉丝一样崇拜他。
我写了海安的建筑常青树陶昌银,一个从石板街上砌灶台的泥瓦匠,成为享誉全国企业家的心路历程。我写了海安纺织业传奇的杨广泽,听他说“企业是集体时,我当私人的做;企业是私营时,我当集体的做。当我和老百姓在一起时,想到自己是企业家;做企业家时,得提醒自己还是个老百姓”。我写原东风针织厂的下岗女工,有做服装的,有卖肉的,有开小商店的,有开小书店的。这个开书店的,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慧源文化传播公司的掌门人贲友兰。我是第一个写贲友兰的媒体人。
我写了海安大大小小企业家几十个,但从来都是以独立的人格去面对这些时代的精英,绝不在谄媚中遗忘自我、在傍大款中丧失尊严。我觉得海安企业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他们普遍有着家国情怀、理想追求、历史担当、社会责任、良好素质和个人修养。用他们弥漫的正能量、用他们对海安经济社会巨大的贡献来消除经济转型期社会对企业家的负面形象。新闻人的历史“草稿”不应潦草得语焉不详。
三、
年,我受县政协的邀请,写一个名为陈淑平的教授。医院的病房里,我们见到了这位不会讲一句海安话的海安人。他祖籍海安,祖父便是海安历史上知名人物陈雷,他的父亲后来成为美国教会兴办的杭州之江大学的校长,他的叔叔为沈阳航空学院的党委书记。陈淑平,这位中国第一位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后任贵州大学校长。一门三杰任大学校长,在全国并不多见。陈淑平的父母始终告诫这个出生在之江大学旧址(如今已辟为浙江大学校史馆)的海安人,不要忘了根,不要忘了石板街上、老通扬河畔“陈家木行”的小楼。采访时,他已卸任回到杭州,遇车祸住院。他的牵挂再也走不出:贵州、海安。
我写吴义勤。把这位如今就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现代文学馆馆长,身材卓尔不群的青年评论家比喻成“南方有嘉木”,写他青春洋溢而又儒雅洒脱,聪慧灵秀而又厚重敦实。记录他的学生的感动:“不是每块铁矿石都能被精炼成钢,只要我曾经从深深的黑暗中被唤醒过。唤醒我的就有他。他总是携带一股灵气,娓娓道来浮华世界难得的文化宁静、欲望世界里清醒的人文批判。”
我写丁捷。这位从海中校园走出的作家,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海中旁人文氤氲的陆家巷、古色古香的南师大校园以及援疆时的纯净无垠的那拉提草原,并且由此构成了他独特的文学地图。我写李秀生。这位石油大学的老校长,用最亲切的乡音描述着他从挑着扁担求学、留校、担任校长,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培养人才、贡献力量的故事。我写葛阳。从海安出发的南京大学哲学教授,成为全国研究《资本论》的中坚力量。我写刘立仁。写这位农林厅长对家乡无尽的热爱、对海安农业发展的设计、期望和赞许。我写张贵驰。本土剧作家,却有着世界的眼光,兼容着名士的清雅、文人的担当。我写王奇寅。写他立根传统,用现代材料的手段,在中国开创新水墨画的创造之路,走向天安门、走向清华美院。
我深深地欣赏海安的文化人,无论他们蜗居小城,还是施展在宏大舞台;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专注业务,他们都深受海安传统文化的浸染。他们普遍有着高贵的灵魂、强烈的求知、积极的理想、扎实的功底、突出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的悲悯、对家乡的眷恋。
四、
0年底,我成了集体赴云南宁蒗采访海安支教老师中的一员。沟壑纵横的小凉山,落后的经济、交通现状让我们深深震撼,但海安支教的宁海中学却让我们眼睛一亮。我们深入到课堂、师生的宿舍、学生的家庭,采访了支教老师、学生和家长、教育主管等。这些支教老师中好几位曾是我的学生、同事、朋友,亲眼目睹他们在远离家乡亲人的深山,用实绩在泸沽湖畔竖起了无形的丰碑,我由衷地感动,成稿《八千里彩云之南》。这个题材,写得比我早的有,写得比我好的更多,但我稿件中的构思、事例,特别是对支教意义的分析,以及教育发展对宁蒗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引用甚多。
-YEAR-
年春,时任海安县委书记洪锦华转来一封信,作者叫郑炎甫,上世纪五十年代援疆的海安人,成长为自治区的核桃专家,走遍了南疆的山山水水,传播先进的核桃技术,致富维族群众,作出了让产区增收数亿元的巨大贡献,被评为全国劳模。恰逢郑炎甫回乡省亲,我与他长谈,听他讲自己的故事,感受海安之子的博大情怀,感受到走出海安的游子奋斗的拼搏和为家乡争光的精神。我写的《海安之子天山情》被多家媒体转载。
3年春节过后,时任海安县长章树山收到汇款两万日元,汇款人匿名了,只知道是在日本打工的海安女工,汇款人希望把这笔数目不大的钱转赠特困家庭。后在海安有关部门通过日本企业帮助,终于找到捐款人为海安镇大里村的钱祥萍。我们奉命采访,来到钱祥萍的家,采访她的婆婆、丈夫,看他们清贫但向上的生活,体味他们的善良,写成了《离离路边草》。
曲塘镇崔母村农民曹卫华因为家正对李庄桥,门口容易碰上车祸,他总有“机会”救人,甚至很危险地救人。他说:“不能让人死在我们家门口。”有人责疑这样的话境界不高。时任镇党委书记在肯定我采访时说,每个人都能说这句话就好了。
这些年来,我采写了在海上勇救同船落水渔民牺牲的蒋海兵,为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的李堡农民金祥银,写过把双腿留在抗美援朝前线的伤残军人高兴书,写过把爱情献给老山英雄双目失明王世高的小学教师朱庆华。海安的英雄模范常常撞击一个记者的心灵,我要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海安人该有多么美好!
我写过奉献在雪域高原的西藏武警部队政治部主任,把笔触伸向他宿舍院子里从家乡运来的“孝顺竹”,写风过竹语,掀起心中波澜。写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林恺俊将军,写他在担当要职时不时流露的李堡情结。写时任南昌海关关长薛金楼从外向型经济的角度关心海安的发展。写曾经支农山东后任泰安蚕茧公司副总的李堡农民张光辉。我也曾写来自冰城哈尔滨的何丽娜,到海安投资兴办麦斯铁数控剪板机企业,在感受海安人关怀时,比况自己成绩好的女儿说:“好孩子是惯出来的。”无论是走出海安,还是来到海安,这温暖的土地总会让人魂牵梦萦。
五
这些年来,我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普通的群众。
年4月,我获得了采访海安环卫工人的机会,我跟他们一起起早,一起扫马路。我在《敬礼,城市“美容师”》里记录着“再冷的天,也只能穿一件毛衣上班——扫得暖和了,衣服脱了没处放”。我要告诉人们:“当我们走在整洁的大街上,别忘记那上面已布满了环卫工人无数的脚印。”
我写过社区跳舞大妈勇争荣誉的“老积极”,写过活跃庄户的农民剧团,写过百岁老人恬淡美满的生活,写过用纸条与学生谈心的智慧老师范钦梅,写过不向命运低头的乡土作家陈寅生,写过一把剪刀传承文化的剪纸艺人贲友明,写过精心挖掘发绣技艺的农民周克龙,写过得到著名作家王蒙题匾的文化人难忘的“筱竹书屋”。
我觉得,生活在这片温暖土地上的海安人,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才是最生动的图景。由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的勤劳、质朴、坚毅、温和、善良、上进等丰满的人性,才是海安群体气质最生动的体现。
海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能取得不俗的进步,声誉远播全国,归根到底是因为人,而且是以普通群众为基础的海安人。是海安人的文化基因和时代赋予的现代意识共同培育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创新争先的勇敢。
六、
我庆幸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如此多的机会采写这么多海安人,而每一次采写都是对海安人一次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都是自己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我记不得多少次采访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多少次写作时泪洒稿纸。我随着他们一起快乐兴奋、痛苦哀伤。我把自己的感情融注在采写中。那年去立发中学采访师生们帮助捐助贫困生,采访结束,我掏出身边的钱给那学生,陈顺源校长说,哪能要你的钱,我说,请给一次我向你们学习的机会。我去浙江慈溪周巷镇采访当时角斜镇在那里驻点招商的王瑞华,看到他们在简陋的宾馆打地铺轮流睡觉,深受感动,主动帮他们联系招商信息。我去采访捐资助学、因突患疾病病危的柯东麟,祈祷他能快快醒来。
我写海安人,还要对得住手中的笔。就算是历史的“草稿”,也不能失真。0年夏,报社接到一封群众来信,表扬他们的村支书顾继宏,我们觉得难得,立刻赶到该村民家中,听闻讯赶来的相亲争相说支书的好,我们与乡党委联系后立刻成稿,迅速刊出,引发好评如潮。尴尬的是,顾继宏后因经济问题被判刑,后报社又刊发了有关警醒的文章。顾出狱后,我跟他还是朋友,对他经营企业,重新站起来大加赞赏。有人戏言,捧也是你,摔也是你。但我不心虚,人是变化的,人性是多面的,记者管不了别人的路,应该管得了自己的笔。我庆幸我们是从老百姓那里得到了线索,采写时还不认识顾继宏,我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村支书。我想把这个经历告诉一些以媚悦俗的“枪手”和一些冲冠一怒的“愤青”。同时告诫自己,永远守住真实的底线,永不粉饰,那才是“草稿”的价值。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当我读到艾青的这句诗,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它让我回到了那些采访的岁月,那些曾经采写的人物从我眼前一一掠过,再回到我的记忆深处。
我欣慰自豪,我能有机会记录一个伟大的时代,见证这平方公里的地覆天翻、96万儿女的阔步向前。
我欣慰自豪,我能以职业的方式,为我们共同热爱的海安,留下些许历史的“草稿”。
我欣慰自豪,我始终行走在一片温暖的土地上。
(作者系海安日报原副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白癜风的饮食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