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建设现场
龙源公园
兰州夜景
兰州,西北重镇,别名“金城”,又称“黄河之都”,是我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甘肃省唯一人口接近万的特大城市。无论从地理区位看,还是以综合实力论,兰州都是甘肃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因此,甘肃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发展兰州,进而充分发挥兰州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由甘肃省情和兰州在甘肃所处地位决定的。
年,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99亿元,比年增长9.1%;该产值在甘肃全省的占比达30.86%,比上年提高1.59%;财政收入完成值为.81亿元,比上年增长27.02%。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兰州市能够逆势而上,取得如此佳绩,殊为不易。
其实,兰州的成绩不仅限于此。
——兰州大气治理的成效已是众所周知,闻名遐迩。在年12月举行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兰州因此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近年来,兄弟省市前来兰州参观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今年6月7日,兰州市又应邀出席第二届中美气候峰会,并作主题发言。
——兰州城市地铁轻轨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预计明年可以通车,届时交通拥堵的状况有望得到明显缓解。
——从刘家峡取水的第二水源地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年初可以通水,兰州市民从此可以喝上优质自来水。并且,刘家峡引来的清洁水在满足市民和工业用水的基础上,还将注入南河道和防洪渠,进一步改善兰州的市容市貌和空气环境,让兰州作为一座山水之城更加名至实归。
——兰州新区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兰州石化、水性科天、四联光电、奥特莱斯、长城影视、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均陆续在新区投资兴业。尽管有的媒体武断地给兰州新区赋以“鬼城”之称,但实际上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兰州新区的人气正在逐渐聚集,产业正在稳步发展,就连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显著改善。如果不带偏见地看问题,就不能不承认这些基本的事实。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方面,兰州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综合保税区已运行起来;兰州—阿拉木图中亚班列、兰州—汉堡中欧班列已开通;近日又开通了连接兰州、日喀则、加德满都的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列车“兰州号”,这是中国大西北面向南亚各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将进一步带动甘肃、青海、西藏及南亚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令人欣喜的进展说明,兰州确实呈现出渐入佳境的良好状态。那么,渐入佳境的兰州,下一步该做什么?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笔者以为,在统筹城乡、兼顾各方的前提下,兰州今后的发展目标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构建宏大兰州;二是打磨锦绣兰州;三是发展科技兰州;四是塑造人文兰州。
A构建宏大兰州
所谓“宏大兰州”,就是将兰州老城区、新区、白银市,以及定西的临洮县和临夏的永靖县,合并而构成大兰州,并在此基础上争取使之成为与西安一样的副省级省会城市。
构建大兰州的必要性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地理上将兰州面积扩大,有利于直接强化兰州作为我国西部重镇、丝路明珠和甘肃中心城市对邻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兰州市拥有更加广泛的、多样化的投资空间,从而赋予外来厂商以更加灵活的选择性,增加各种不同项目落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对兰州现有区域与白银、临洮、永靖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减少重复建设与同质化恶性竞争。
第二,在行政上将兰州级别提高,政治平台更大,行政资源更多,有利于以大手笔办大事情,也有利于给人们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在中国的文化观念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行政级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无须讳言。东部沿海14个计划单列市和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的蓬勃发展已在实践上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兰州行政级别的提升是一个颇有难度的事情,决定权不在兰州,甚至不在甘肃,而在中央。但甘肃省和兰州市有必要为此付出不懈努力,努力了不一定成功,而不努力则一定不成功。
第三,扩大兰州地理面积与提升兰州行政级别,构建大兰州,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兰州对于甘肃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兰州市作为西部重镇、丝路明珠和向西开放高地在西部大开发、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带动辐射作用已成为一个趋势,兰州必须顺应这一趋势,而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B打磨锦绣兰州
所谓“锦绣兰州”,就是精致精细、美丽美好、处处都体现着人性关怀、犹如花园般的新兰州。
这些年,兰州的建设确有成就,确有进步,确有升华,笔者作为记者见证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和东部南部城市相比,兰州还有不少地方失之粗糙、失之低劣、失之脏乱。比如:一些该绿化的地方还裸露着,无人负责;还有已经绿化的地方树死草枯,无人补救;不少路面坑坑洼洼,颠簸不平,无人修补;人行道上分布着奇奇怪怪的凸起物或凹陷处,行人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受伤;商铺宾馆饭店牌匾式样单一,颜色难看;有的霓虹灯牌匾不仅色彩艳俗,且残缺不全,夜间亮黑交织,十分滑稽;还有不少公共设施缺乏人性化考虑,给市民带来不便;停车场不敷需要,停车难、乱停车现象十分突出;烂尾楼或破旧该拆的楼房几年乃至十几年也处置不了,严重影响观瞻;一些饭馆、宾馆、商铺的卫生状况也不甚理想……。
这些问题,都应当加以解决。尽管这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至少要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行动,而不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多少年来,兰州干部群众对于兰州的空气污染见怪不怪,甚至在无可奈何中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兰州空气不可能变好的共识,倘若让这个所谓“共识”继续下去而不痛加改变,那么兰州的大气治理就绝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局面。兰州大气治理的卓著成效又一次印证了毛主席的著名论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打磨锦绣兰州也是一样的道理,解决这个难题,首要的一条就是在思想观念上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的底线,把兰州作为一个大花园来建设和管理,对于粗糙低劣和脏乱差的各种现象绝不能容忍;其次是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第三是强化责任制,强化督促督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终让高标准的管理成为职能部门的管理习惯,并让这种管理习惯进而催生出广大市民的高标准生活习惯;四是要舍得花一点钱,对打磨锦绣兰州给以必要的经费保障。
C发展科技兰州
所谓“科技兰州”,就是科学昌明,技术先进,拥有更多的自主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具备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新兰州。
关于科技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也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在没有科技进步的情况下取得发展、赢得竞争。对于兰州而言,无论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还是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乃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涉及诸多要素,如尊重科学规律、吸引科技人才、保障研发经费、制定科学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等等。这些问题,自有科技部门研究实施,无需笔者赘言,在此仅就兰州的科技创新提几点建议:
一是向深圳学习。在当今中国,若论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力,首屈一指的要数深圳。深圳市坚持采取培养人才和企业、减少监管、支持企业家创新等政策,值得 D塑造人文兰州
所谓“人文兰州”,就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充满人文气息的新兰州。
今日之兰州,不能说完全没有人文气息,而是说人文气息相对薄弱,需要结合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来进一步提升兰州的人文品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不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文明,而是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另一种则是“饱暖思淫欲”。即是说,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何去何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委和政府以率先垂范和制定政策来确立正面的文化导向。文化业态,无非两种:一是文化产业,二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应交给市场,政府不宜随意干涉;文化事业则需政府扶持,而不可一股脑儿推给市场。文化类别,无非三种: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时代文化,三是乡土文化,三者各有其价值,应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而不可偏废。
至于弘扬与普及文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促进历史文化与民俗研究;开办各种文化与学术讲座;营造更加浓厚的读书氛围;普及和提升教育;举行各种文艺演出;推动文学创作、书画创作与欣赏;组织学术论坛、文化沙龙和知识竞赛;建设高品质的人文景观;对文化创新给以奖励;在城市街道和各种设施上更多地布设文化标志物而非商业广告;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讴歌颂扬本土文化名人;更多地组织市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出台政策鼓励官方与民间文化团体积极发挥作用等等。
实践证明,文化乃城市与乡土之魂。浓厚的人文气息,不但可以丰富人民的生活,让群众感受文化熏陶的惬意和愉悦,并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提升文明素质;还可以通过发展城市文化来铸造城市个性,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标识性的区别。因为全球化的浪潮,因为现代化的演进,还因为一些人的崇洋媚外,如今的世界,自东向西,从南到北,由中而外,已是千城一面,以致人们纷纷出现了“身在故乡像他乡,看到他乡像故乡”的视觉混淆与情感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城市的外貌已经不足以体现城市的个性,而只有包含着历史传统与乡土文化的人文特征才能够辨识中外、区分彼此,留住人们的乡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往往忽略文化的意义,而其实文化的魅力无与伦比,文化的神奇罕有其匹,文化的影响天长地久。偏处西北荒漠的小小敦煌,居然能够著称于世,成为许多人“一生中必须去一趟”的内心向往,甚至衍生出名为“敦煌学”的国际显学,并成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凭的是什么?既不是金银财宝——那里没有多少金银财宝,也不是高楼大厦——那里没有几栋高楼大厦,而是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和文书,是这些雕塑、壁画和文书所记载的远古风貌、所体现的不同文明的交汇与融合,以及由此激发的思古幽情与历史想象。文化的非凡魅力,于此可见一斑!敦煌非同寻常的价值提醒各级领导者,物质财富虽然看得见摸得着、虽然为人们的生活所必需,但一切物质性的遗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灰飞烟灭,只有文化能够在人类相沿不泯的传承中生发永恒的意义。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一座城市,如果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那么这座城市就有了底蕴和味道,就有了非同凡响、独树一帜的个性,不仅会让本地人充实愉快、倍感幸福,且会让外来者流连忘返、乐不思乡,而高楼大厦并不具备这种神奇的功能。要想使兰州成为有味道、有意思、有个性的城市,就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
构建宏大兰州,精心打磨使之如锦如绣,发展先进科技、强化科技竞争力,并赋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宏观之巨与微观之细相结合,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秀相叠加,科技之先进与人文之丰厚相交融,时代之新潮与历史之底蕴相汇流,这便是我心向往的新兰州,想必也是兰州人民殷切期盼并将为之骄傲的新兰州。只有这样的兰州,才当得起“如兰之州·如家之城”的美誉。即便构建“宏大兰州”非我所能自主,一时无法如愿,也并不影响兰州人民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细致打磨“锦绣兰州”、积极发展“科技兰州”、大力塑造“人文兰州”。
兰州堪称陇上“大户”,是推动甘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让兰州真正成为“如兰之州·如家之城”,为了让兰州的明天更加幸福美好,为了充分发挥兰州对甘肃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兰州人民乃至甘肃全省干部群众应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因为,兰州的发展,不仅关乎金城兰州自身,还肩负着陇原大地的厚望。
来源:兰州日报
实习编辑:段世昌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白癜风能治好么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