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与跨国民族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系指自古迄今分布在中国西北、西南与东北版图中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发生经济、文化关系的一些主要的国际通道。原来习惯称其为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藏彝走廊、五尺道、海上航道、欧亚大陆桥等。在现当代学术界,借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理论而统称为“丝绸之路”。自年起,随着我国西部各省份与中亚、南亚、西亚一些国家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国西北地区的此条道路不断在增加国际知名度与学术含金量。对此巨量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广泛、深入的发掘、搜集、整理,逐步构建宏阔、博大的中国特色的“丝绸之路学”,必须要顾及这里众多的跨国民族传统文学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丝绸之路跨国民族丝绸之路学西北民族文学

发源于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不仅是气势雄浑的自然文化景观,而且还是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实载体。虽然近些年在国内有不少有关“丝绸之路”理论著述发表,但是就其质量与数量而言,不容乐观。其中介绍性、商业性、旅游性的文章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即便名义上标示历史文化研究,但是因其与相照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不紧密,故所产生的成果缺少应有的学术深度、广度与维度。若想改变此种现象,必须将“丝绸之路”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历史性与文化性有机结合起来,以真实的鲜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成果来支撑西北“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文化的巨大时空。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是指散布在华夏古今地理文化空间的各种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文学、艺术交流的自然与人工开掘的交通道路。据《丝绸之路文献叙录》简述,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十九世纪,在《中国》第一卷中,把“从公元前年—公元年间中国与河间、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叫做“SeidenStraSSen”(德文,直译为“绢的街道”),“丝绸之路”(SilkRoad)是它的英译名。在其中的一幅地图中,他标题为“马利奴斯丝绸之路”。

年德国的东洋史学家赫尔曼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著作,主张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涵义,从中国到河间地域,“进而扩大到遥远西方的叙利亚”,因为这一名称恰当地表达了这条道路的特色,很快便被世界学术界和人民所接受。解放后,我国专家开始使用这一名称。到6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来,“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才大量见之于我国学者的著述和报刊宣传之中。孙培良《丝绸之路概述》认为:“丝绸之路”一词,通常是指汉唐间我国丝绸经中亚、伊朗西运至地中海东岸各地的陆路交通线而言。

美籍华裔学者张春树在年在香港、美国等地巡回演讲,形成《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一文。他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认为“丝路文化是混合型文化,丝路上的人种亦是形形色色,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及介乎三者,并利用大量汉简资料具体分析了汉代河西居延人的特征。

据苏州大学著名学者沈福伟所写《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一文中指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①

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在《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一文中论述:“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则与丝绸之路有密切的关系,以致后世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交流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而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产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他同时考证:“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汉唐时期,丝绸不仅是北方陆路交通线上的主要贸易品,也是中国政府赐赠西方国家的重要礼品。……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丝绸还未成为主要贸易商品之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出现正是这种交流的具体表现,它们可谓丝绸之路的前身。”(赵国刚8)由此看来,丝绸之路这条“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形成期很早,其前身远至“远古时期”主要散落在西域与中国西北诸省自治区的广大区域。宋元明朝才由“陆路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当我们研究此地域的各民族传统文学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此重要因素与特质。

西北“丝绸之路”主要包括国内“沙漠之路”,亦称“绿洲之路”;“草原之路”,亦称“茶马古道”;“高原之路”,亦称“唐蕃古道”;在这片神奇、广袤的土地上,遗留与积淀着丰厚的民族、地域、宗教、世俗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考证与研究。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划分,此类世界遗产共有五大类别,即(一)、世界文化遗产,(二)、世界自然遗产,(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四)、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述存留于“丝绸之路”沿途的世界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相互关系理当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学术梳理。

目前已列人中国西北地区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项目有“文化遗产”类诸如:长城、秦始皇陵、莫高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诸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十大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具体项目共有98个,约占全国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百分之十八。对上述沿西北“丝绸之路”国家级,乃至陆续公布的省区级、地州市级、县旗级非物质文化历史均应进行全面、系统、深人的研究。

从事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研究一定要设法攻克下列五方面的学术难题:

(一)解决十三朝古都长安文化与西北境内丝绸之路文学的关系,梳理清楚国内外各民族传统文学对跨国民族文化发生的作用。

(二)、借助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对西北地区及“丝绸之路”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艺术、民俗的科研成果,以及结合近年非物质文化实地田野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丰富多样的文物、文献资料,来发展新兴的边缘性、交叉性、前沿性社会科学,以大力促进西北丝绸之路与非物质文化历史的综合性研究。

(三)、阐述清楚西北丝绸之路沿途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梳理清楚丝绸之路文化与物质文化及其非物质文化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大量吸收与借鉴国内外“丝绸之路”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手段与经验,以定性、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全面统计与调查清楚西北地区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和分布情况,并相对准确地预测其民族文学形式将来发展、演变的趋势。

(五)、注重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其跨国民族历史文学艺术的比较学术研究,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西北沿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入探讨,以确认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历史与文化宏大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丝绸之路史研究》一书曾对跨国性质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作以下的归纳:“丝绸之路”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丝绸之路作为贯通亚非大陆的动脉,是世界史发展的中心。欧亚大陆由蒙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西藏、帕米尔、河中、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构成。第二,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尤其是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米达文明、埃及文明、花拉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第三,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长泽和俊3)。

自古迄今,由长安古城延伸出去的横亘亚欧非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也同时是中国,乃至亚洲“主要文化的母胎”,我们对丝绸之路跨国民族文学的研究,不仅可促进东西方各国“各地的文明”,也同样促进中国大西北诸民族传统文化与“各地的文明”进行深入探析。

在中国境内,无容置疑,陆路丝绸之路历史最早,线路最长,而其中中国西北地区则囊括了几乎大部区域。故此,我们在研究古代长安文化与民族文学时,理应将中国西北的各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跨国民族及其传统文学的调查和研究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地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共五个省级地方行政区所组成。所占土地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32.2℅,是我国所拥有面积最大的地区。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西北地区有着全国最长的边境线与最多数量的周边国家接壤。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西、南方向分别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吉斯坦、印度等主权国家,相互所共有的边境线绵延长达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

中国西北地区及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学的跨边境和跨国界性质。中国西北地区民族众多,自古至今语言文字繁杂,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各民族传统文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学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及这里的跨国民族由来已久。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此地世世代代生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诸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俄罗斯族、裕固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以及藏族、羌族等二十多支民族,其中不少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跨国、跨境民族。

在漫长的东方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理、民族与文化、文学概念是不断变换的。此地在古代,人们称各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为“河西”或“西域”,其面积远远超过现在的西北五省区所占版图之上。

秦汉时期西北疆土已波及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山脉绝大部分地区;隋唐时期所羁縻臣服国已远至条支、波斯、安息诸国;金辽元时期的国土已横跨亚欧大陆,覆盖着几乎整个中亚、西亚和东亚;明清时期的领土亦北达巴尔喀什湖,西越里海。在这块辽阔的疆土上繁衍生息着许多古代跨国民族,诸如塞、氐、羌、乌孙、匈奴、肃慎、契丹、回鹘、突厥、党项、吐蕃、鞑靼等,正是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乃至丰富多样的跨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学。

论及此地跨国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方面主要有1、阿尔泰语系所属突厥语族之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西部裕固语、撒拉语等民族语言;2、阿尔泰语系所属蒙古语族之蒙古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等;3、印欧语系所属印度-伊朗语族之塔吉克语;4、印欧语系所属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之俄罗斯语;5、另外还有在中国拥有的最大族群的汉藏语系所属的汉语,以及藏缅语族之藏语。

论及其主要文字,此地古代流行并遗存有佉卢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古蒙文、八思巴文、西夏文、藏文、古汉文等。在此基础上则产生1、阿拉伯文字母体系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2、回鹘文字母体系的蒙古文;3、斯拉夫文字母体系的俄文;4、印度文字母体系的藏文;5、象形文字体系的汉文。正是以上述各种古代文字为载体,才使我们有幸阅读到卷帙浩繁的中国西北与周边国家跨国民族文学作品。

从自然地理历史与宗教方面审视,中国西北与周边国家跨国民族古代、近现代文学类型,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划分类型:一、从地理方面划分。1、中亚地区文学,2、亚洲腹地文学,3、天山地区文学,4、阿尔泰山地区文学,5、昆仑山地区文学,6、蒙古高原文学,7、青藏高原文学,8、两河流域文学,9、丝绸之路中段文学,10、西域文学,11、敦煌文学等。相比之下,我们可重点加强对河湟文学、敦煌文学、西域文学、中亚地区文学、丝绸之路中段传统文学等的研究。

二、从历史方面划分。1、远古社会时期文学,2、先秦时期文学,3、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4、隋唐五代时期文学,5、宋辽金元时期文学,6、明清民国时期文学,7、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文学。或者从另一个角度,1、漠北时期文学,2、东、西突厥时期文学,3、金帐汗国时期文学,4、喀喇汗王朝时期文学,5、吐蕃时期文学等,其中尤其应重视东、西突厥时期民族文学、吐蕃时期民族文学、喀喇汗王朝时期民族文学等的研究。

三、从民族方面划分。1、雅利安人文学,2、塞、羌人文学,3、匈奴古族文学,4、粟特人文学,5、大小月氏文学,6、突厥古族文学,7、契丹古族文学,8、回鹘古族文学,9、蒙古古族文学,10、色目人文学,11、吐蕃古族文学,12、鞑靼古族文,13、斯拉夫古族文学,14、东干民族文学,15、卡尔梅克族文学等。其中如突厥古族文学研究,回鹘古族文学研究,吐蕃古族文学研究,蒙古古族文学研究,东干民族文学研究等较为重要。

按其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宗教属性来审视,在中国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有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分,或世居民族与游移民族之分。顺其自然,亦有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文学之分,或世居民族与游移民族文学之分,诸如:

1、在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建立主体、独立国家的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主要民族成分实际上和我国哈萨克、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为完全一致的跨国民族;

2、我国塔塔尔族、俄罗斯族是从东欧经中亚迁入的跨国民族;

3、西北地区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则是中亚、西亚地区迁徙而来与华夏人种融合而成的跨国民族;

4、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裕固族中有一部分迁居于周边国家,亦有跨国民族因素。

查询历史,在近现代,西北周边有些强权国家割去我国大面积国土,迫大量中国少数民族背井离乡,落为外邦华裔、华侨。这些流失的土地分别是沙皇俄国于年10月7日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年2月24日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又割占中国西北地区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经英、美国挑唆的中印边界纠纷,所制造的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和“边境特区”,无端地侵占阿克赛钦、阿里、巴里加斯地区等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上述共约55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衍繁殖的中国侨民,即历史地形成了现在的跨国民族。再有西北地区边境还遗留一些所谓的领土争议区,如帕米尔、克什米尔、唐努乌梁海地区等,更加增添了此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学艺术的认识与研究的难度。

中央亚细亚即中亚地区是世界古老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以及跨国民族文学的博物馆。这里的特殊文化地理环境与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俗等因素构成了特有的文化族群,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圈和文学生态系统。但是因为此地在历史上地方政权林立、战争频繁、民族纷争,疆土变换不定,且为东西方各种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势力的介入,使得原生态跨国民族文学不断嬗变、异化、重组。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存在着跨国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学的杂糅交织与文化混血现象,因为这里的主流文化思潮相继遣换着雅利安、拜火教、古希腊、佛教、波斯、摩尼教、突厥、察合台、伊斯兰教、俄罗斯文学,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之汉文学亦阶段性和间歇性渗透于此地民族文化之中。

诸如此地跨边境沿线所通行的印地语、波斯语、梵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达里语、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喀尔喀蒙古语等均为周边国家官方语,另外还有许多外来语与地方语和方言,诸如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梵语、旁遮普语、信德语、俾路支语等数百种,其方言千余种。我们只有借助这些国家各民族所操语言和文字方可逐渐解析丝绸之路沿途跨国民族文学的奥秘。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洲腹地,中亚东部与中国西部,在人类历史上是东西方诸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从此地长安古都产生并延伸,路经关中平原,陇东山地,河西走廊,天山草原,沙漠绿洲,葱岭古道,然后一直向西拓展,横亘亚、非、欧大陆,将东方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与西方古希腊、罗马,以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沿途各国世俗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此,从古至今西北各民族曾付出艰险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现在的世界人类文化主要有四大文化体系,即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欧洲文化体系,然而上述传统文化均汇流于中亚地区,特别是古代称之为西域的新疆与广阔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这里自古以来珍藏着极为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各民族文学艺术遗产。

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复杂,文学形式多样,且数量巨大,大量文学作品还未经正确翻译,或译介错讹,或人为曲解,故需要统一文字与标准来研究解读。需从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宗教文化、世俗风情与文学文体诸方面来审视中国西北与周边国家跨国民族古代、近现代文学类型和成果。

一、从宗教方面划分。1、原始宗教文学(萨满教、拜火教)文学,2、波斯诸教(祆教、摩尼教)文学,3、印度佛教文学,4、藏传佛教文学,5、道教文学,6、西方基督教(景教、也里可温教、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文学,7、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学(逊尼派、什叶派、依禅派)文学等。

二、从世俗文体方面划分。1、神话传说,2、英雄史诗,3、寓言故事,4、石刻碑碣文学,5、讲唱文学,6、民间文学等。其中应该特别重视神话传说研究,英雄史诗研究,讲唱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等。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应该特别







































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好
怎么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jj/20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