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高原的明珠
——盘点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编说甘南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青藏高原的窗口”和“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展现出甘南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承载着古城文化繁荣与历史辉煌。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甘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亲们记得动动手指将它扩散出去哦!
1甘南“南木特”藏戏
甘南“南木特”藏戏简介
甘南“南木特”藏戏是产生于19世纪在西藏藏剧影响下分蘖、滋生出的具有地方风格的一个剧种,是藏族文化艺术形态中占重要位置的一门融歌、舞、说唱、音乐、文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其内容和选材,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经故事以及世事人情等几个方面。
甘南“南木特”藏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僧侣编排同时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丰富和活跃甘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初,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曾赴西藏学法,期间对优美的藏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返回拉卜楞寺后,授意该寺高僧琅仓活佛创编剧本排练。琅仓活佛等以藏王松赞干布的传记为题材,在借鉴“哈羌姆”(劝法神舞)剧的表现手法基础上,参照西藏藏戏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于年编导演出了第一部甘南“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该剧的演出在拉卜楞、乃到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
甘南“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用丰富的想象,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戏剧情境。总之,甘南“南木特”藏戏在剧目创作上,以它题材的丰富性和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性,展现着自己的特有丰姿。
2甘南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简介
“唐卡”,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译,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的画芯和装裱都离不开棉、麻、丝、帛这些农业文明的成果。
唐卡画源于寺院,故其传承历史与甘南拉卜楞寺院喜金刚学院传授有直接联系,属纯宗教事务类的师徒相传。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而成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或版印的单色唐卡,用各色绸缎镶边,面上罩有薄绸和装饰飘带,下端有黄铜和白银装饰的木轴,以便卷展。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它的绘画颜料多为旷物质和金银等。
唐卡画的构图也极为别致,整个画面不受太空、大地、海洋、时间的限制,即在很小的画面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还可以把情节众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构成连续图案,将情节自然分割开来,使它形成一幅既独立而又连贯的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画面。
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均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具有可供世人观赏和收藏的价值。
3甘南藏医药
甘南藏医药简介
甘南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藏族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智慧结晶。甘南藏医药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医药学专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充分体现出民族与地方特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的特征。敦煌吐蕃医学文献是公元九世纪前出现的西藏最早医药文献,该文献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治疗方法,充分反映了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内的整个安多地区古代藏医医疗活动的情况。
甘南藏医药不仅是一门学科,一个行业,而且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以甘南藏医药知识体系为核心,又与宗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文化门类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藏族人民的疾病观、社会观、自然观、生命观。
甘南藏医药制药的原材料60%均产于境内,如植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日照时间长,药物活性成分高,藏药经过适时采集,妥善干燥,区分新旧,加工去毒,求性柔和,配伍恰当加之特殊的炮制工艺而制成,因此,疗效格外显著。
甘南藏医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其治疗方法也较独特,主要有内服法(有十种)和外治法两类,外治法包括柔治(有熏疗、药浴、涂擦三种)、糙治(有剖部放血、火灸、棒刺三种)和峻治(有剪割、截断、牵拉、清除四种);从史书记载和现有器械图谱看,曾达到进行开颅手术的技术水平,但由于危险性较大,大部分技术已经失传,现仅存放血疗法,火炙疗法、缚敷疗法、药浴疗法、涂抹疗法等五种。
4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藏族民歌简介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甘南藏族民歌(藏语称“勒”),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皆适宜的一种歌唱形式。
甘南藏族民歌一般可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等。在演唱风格上牧区表现为自由、辽阔、粗壮、高亢;农区表现为豪放、细腻、活泼、流畅。“拉伊”,“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是放牧、行程、打猎、田间劳动时唱的爱情歌曲,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感情奔放,音调高亢辽阔,柔和细腻,在甘南藏族民歌中独具风格。
酒歌,藏族称“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等喜庆之际演唱。甘南藏族民歌的曲调节奏自由、热情豪放、歌词内容丰富,以喜庆和祝福为主。歌唱形式以一人单独演唱或二至多人联合演唱两种,以独唱为主,还有趣味性对答式演唱,目前这种民歌歌唱形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均有分布。
这些民间音乐的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伴奏而传给后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熔注、加工、创新、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民间艺术,成为甘南藏族民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5拉卜楞佛殿音乐“道得尔”
拉卜楞佛殿音乐“道得尔”简介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是专门为寺主嘉木样大师起居和举行盛大典礼时的奏乐。在安多地区俗称“道得尔”。现今拉卜楞寺佛殿音乐因其神秘色彩和浓郁的宗教氛围,已走出寺院,深受僧俗群众之喜爱,并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比利时、台湾、香港、澳门、及国内各地参加邀请和访问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成为安多藏区佛教文化中的突出代表。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主管2人,笙2人,管子2人、九音云锣2人、钹2人、海螺2人、骨笛1人等,乐队组成共21人,从拉卜楞寺院的六大学院僧人中选调,即闻思学院(大经堂)10人,其他五大学院各2名,除此之外,再从僧人技艺高超中选出第二十一人。
年11月,为迎接十世班禅大师,领六世嘉木样活佛法旨,组建了新乐队。主要演奏曲目有《姜怀希索》、《万年欢》、《五台山》、《喇嘛丹真》、《智钦嘉居》、《投吉钦宝》等,这些曲子总称为“道得尔”。其中大多源自西藏属纯粹之宗教乐曲,另有部分为内地寺庙和殿廷音乐,如《万年欢》与《五台山》。
6舟曲多地舞
舟曲多地舞简介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舟曲县“多地”舞是目前整个甘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中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自形成以来,主要流行于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跳的舞蹈。
“多地”舞即“罗罗”舞,而且,“罗罗”也是古羌语,“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10余种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它融诗、歌、舞为一体,属群众性歌舞表演。
“多地”舞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正是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六畜兴旺的执着追求,是舟曲藏族人民凝聚力的实质体现,也是藏民族精神的纽带。
“多地”,开始动作为头顶三下,脚顿三下,表示先民这样开天辟地,讲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并颂扬这些物象对民族的好处。以及演示在天上、草原、海里等不同跳法,还要形容出这些自然景观中的奇异变化等。
“多地”舞是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它对研究藏羌文化的起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是舟曲人民凝聚力的体现,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
7卓尼巴郎鼓舞
卓尼巴郎鼓舞简介
“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卓尼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作为当地群众继承至今的神舞,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故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称其为“巴郎鼓”舞。
追溯“巴郎鼓”舞蹈的渊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有“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的习俗。当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按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每种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巴郎鼓”舞的曲调也极有特色,调式均为民族五声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并将商调式以上四度移调方式穿插其中;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遍填前四个音节,第二遍填后三个音节。曲调节奏沉稳徐缓,凝重雄浑。旋律进行起伏迭宕,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8卓尼洮砚制作技艺
卓尼洮砚制作技艺简介
洮砚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石料就出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带,此地历史上属洮州管辖,石料又濒临洮水,故而洮砚由此得名。
卓尼洮砚历史悠久,地方志记载,洮砚石料的采掘及雕刻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就将洮砚列为国宝。年卓尼县洮砚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洮砚之乡。
洮砚石料形成于地质上称之为古生代泥盆系,产于卓尼洮砚乡,洮砚石料矿带三面环水,呈东西走向,直线长约25公里,宽约2.5公里,储藏面积约4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4亿多年。洮砚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风漪、雾霭。制成之砚下墨极快又细,发墨生光;石质湿润,呵之成珠,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其中以带黄膘者更为名贵,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的赞语。
洮砚制作皆为手工工艺,造型有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构造有墨池、水池和砚盖,款式分为单片砚和双片砚。砚面有图案装饰和文字装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就是龙凤砚和宗教器物砚。
洮砚制作大致有选料、下料、制坯、下膛、取盖、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光等十余道工序。雕刻手法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突雕等多种手法,使之造型雄伟、式样新颖、玲珑剔透、美观实用。
来源:羚城周末
今日小编:王瑛
审核:后晶晶
扫描鍖椾含鏈夊摢浜涙不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jj/1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