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12月和田和平解放至今,时光已走过67年。当年穿越“死亡之海”的一群老兵永远留在了和田,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戈壁,他们被称为“沙海老兵”,见证着和田的发展和繁荣。老兵为屯垦戍边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些可敬的老兵,大部分离休后仍居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干休所。部分老兵自进驻和田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四十七团。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昆仑山下开展大生产运动,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人进沙退、亘古荒漠变良田绿洲的创业之歌,用青春、汗水和热血铸就了沙海老兵对祖国的忠诚。
从战争硝烟中走出的军人,征尘未洗又走向荒原,征服了戈壁大漠,播下了理想和希望。
如今,当年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老兵中的绝大多数已经相继离世,忠骨埋在大漠;仅剩下的5位耄耋老人仍然生活在这里,守护着战友的忠魂和这片大漠绿色。他们生活中有过苦、有过憾,却无怨无悔。不管个人境遇怎样,党组织永远是他们心中的圣坛。埋骨何须桑梓!老兵已老,但精神不老,传奇不老!
军装的颜色已经融入了耄耋老兵的血脉。每天,他们都会让家人把自己扶起,穿上旧军装。他们不习惯躺着,认为穿军装的人不能躺着!他们静静地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老照片上的自己胸前佩戴着军功勋章、奖章、纪念章。老兵深邃的眼神和墙上的老照片,会引领人们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一幅幅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画面扑面而来……
刘来宝:夫妻共述同甘共苦、民族团结佳话
年参加穿越“死亡之海”沙漠时是十五团一营战士,年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解放西北纪念章;年参加修筑昆仑山上新疆和田进藏公路建设,年荣获西南军区颁发的解放西藏纪念章。38岁时和墨玉县维吾尔族姑娘努尔萨汗建立了家庭,有三个女儿。有着传奇经历的“沙海老兵”刘来宝与妻子刘·努尔萨汗共同讲述了一段同甘共苦、艰苦创业、民族团结的历程。
95岁高龄的“沙海老兵”刘来宝在妻子刘·努尔萨汗的悉心照料下安享晚年(鲁玉珍摄)
“当年横穿沙漠时,刮沙尘暴、缺水,因为走得太快了,鞋都坏掉了。”12月13日,记者来到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刘来宝家,这位95岁的老人听力不好,腿脚不灵便了,但聊起记忆深处的故事,依然精神抖擞。老人清楚地记得,十五团行军的第十天遇到了沙尘暴天气。当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部队不少马和毛驴都惊跑了,骆驼也卧倒在地,发出恐惧的吼叫。大风卷起来的沙砾打得人眼睛睁不开,脚站不稳。风暴过后,战士们一个个像刚从沙窝里爬出来,脸孔、耳朵、鼻坳里,浑身上下都是沙土。部队在沙漠深处行军,迷路是常有的事,疲惫考验着战士们的体力……但是凭着顽强的意志,他们还是以最短的时间赶到了和田。
由于老人年岁已大,情绪不宜激动,接下来的故事由老人的妻子、今年74岁的刘·努尔萨汗来讲。刘·努尔萨汗说,她幼年时父母双亡,受尽苦难。年经人介绍嫁给刘来宝,自此,便在名字前面加上了“刘”。嫁给老兵,也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屯垦戍边的重任。刚结婚的时候,她被分在基建连,一天要打块砖坯,累得直哭,可她从未想过离开丈夫、离开兵团,因为她知道,丈夫和他的战友们之所以受这份苦,是为了她还有她的父老乡亲。
而今,已经步入晚年的刘·努尔莎汗,依旧为嫁给解放和田的老兵而自豪,每天悉心照料刘来宝的生活起居。现在,他们家已是四世同堂,一家人和睦相处,两位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董银娃:现在的生活比期望的更好
现居住在四十七团敬老院,89岁高龄的“沙海老兵”董银娃说,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没上过一天学,父亲过世得早,家里四个兄弟姐妹中,老二、老三因为出麻疹发高烧相继离世。他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弟弟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悲惨的童年。
12月13日,89岁高龄的“沙海老兵”董银娃向记者讲述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同战友们一起屯垦戍边,开荒生产的故事。(鲁玉珍摄)
19岁时,董银娃就和定了娃娃亲的姚秀兰结了婚。当时国民党部队到处抓壮丁,有钱人家出钱雇人去当兵,考虑到一家人的生计,董银娃顶替别人加入了国民党部队。董银娃始终记着一个日子——年8月26日,就在那一天兰州解放了,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他随部队进军新疆。
记者现场看到董银娃珍藏的一张黑白老照片,20多岁的董银娃身材高大,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可以想象,当年的他一定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年轻时帅气的董银娃。在眼睛受伤前帅气的董银娃很喜欢拍照,但条件有限,这是他珍藏的由两张照片合成的照片。
董银娃说,年冬天的一天,他还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开着拖拉机犁地,这次是种冬麦。拖拉机到了地头刹车时颠簸了一下,他感觉右眼被什么东西碰到了,当时也没在意。过了几天,右眼周围肿了起来。又过了几天,他的右半边脑袋都肿了。这时候,大家才觉得问题严重,把董银医院。
后来,农场卫生院的医生给他分析,可能是伤口感染了。他的命保住了,右眼的眼皮没了,看东西一片模糊。从此,董银娃出门都戴着墨镜。
“伤好后,继续回到农场劳动,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干活,搞开荒造田比赛,一天劳动至少13个小时,连续一个月不休息。”老人笑着说,那时候大家想着将来的日子,就编了顺口溜: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吃穿不用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人说到这里,会心一笑地说:“瞧,现在这些不都实现了吗!生活还比期望得更好!”
盛成福:能看到和田翻天覆地的变化终生无悔
“67年前,我从甘肃参军入伍,随部队进军新疆时只有17岁,个子比枪杆还低,战友们非常照顾我。”12月14日,在四十七团京昆小区“沙海老兵”盛成福家中,老人拿着几张珍贵的年轻时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那段历史。
85岁的“沙海老兵”盛成福,穿着军装依然精神抖擞。
入疆部队进行生产建设,实际上从新疆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就开始了。进驻和田后,原十五团官兵一手拿枪,维护民族团结和新政权,平定数次叛乱;一手拿镐,支援地方建设并开荒造田解决部队给养。年春至年底,十五团一营用一年半时间,修通和田到西藏阿里的新藏简易公路。年,十五团将两年来在和墨洛开垦出的4.5万亩土地无偿奉献给地方政府和群众。老人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盛成福。
年,全团留守的名官兵遵照王震将军签发的命令,集体脱下戎装屯垦戍边。盛成福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战友拿起坎土曼开挖水渠,平整土地,播种希望。盛成福老人坦言:“没想到会留在这里一辈子,跟着大家屯垦戍边,劳动生产,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老人说,他和战友在这里娶妻生子,扎根边疆。从最初的地窝子,到草房子,再到土坯房、砖瓦房,直到现在的新楼房,见证了和田的发展变化。
记者在盛成福老人的家里看到,房间80多平方米,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老人笑着说,他是“拎包入住”的。“我这一生中搬过很多次家,没想到如今也住上了楼房!”在被问起晚年生活怎么样时,盛成福老人高兴地说:“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真是太高兴了,还可以享受各类学习、运动健身、医疗保健、衣物清洗等服务。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和纪念建军85周年时,我们几位老兵代表被邀请到乌鲁木齐和北京参观、旅游。我们要好好过几年城市的现代生活。”
说到这里,盛成福想起了什么,表情中有一丝伤感。“让我深感遗憾和难过的是,我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离世。”顿了顿,老人理好思绪接着说,“但是,我看到,我和战友奉献一生的这片土地由沙漠变成了绿洲,也看见了和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终生无悔。”
图为:年12月21日,第三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隆重开幕,举办了徒步沙漠挑战赛,50多支参赛队伍高举着各自的旗帜向终点行进。
↓
年12月22日,首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隆重举行,当年徒步穿越沙海的老兵在军垦后代的搀扶下,参加徒步沙漠体验、碱滩行军活动。
↓
在首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上,当年徒步穿越沙海的老兵在纪念旗上签名。
↓
年7月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学少先队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已故“沙海老兵”。
↓
年12月21日,10余位65年前穿越沙漠的老兵参加新疆沙海老兵节开幕式。
↓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和田日报)
编辑:陈宁▌责编:吐热甫·托合提吐米尔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