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诞生记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编者按:如果你是一滴水珠,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驱散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鲜活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螺钉,你是否守住了平凡的岗位……在全国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温一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吧!(本刊编辑;孙爱国)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百鸟争鸣,春风吹进了每个人心田,此时此刻,我们都会想起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中华民族最美奋斗者,他“向上”的人生态度,“向善”的价值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祖国大地上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滋润着每一段激情的岁月,温暖着每一个奋发的心灵。

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由张峻、赵志华、佟希文、李健羽集体采写的《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年秋天,报社收到了一封表扬雷锋的读者来信,信中说辽阳一带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雷锋给中共辽阳市委写了一封慰问信,并随信寄了元,时任《前进报》总编的嵇炳前很快与雷锋所在部队领导机关取得联系,据一篇专访是这样写的——

  田炳信:稿子是什么时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

  雷润明:我记得当时由我、老甄和佟希文合作,在春节前夕,突击采与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专稿,并配以“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的综合报道,在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以通栏标题近整版篇幅和一版要闻发表,《人民日报》并加了编者按。同日,《人民日报》还在那篇专稿的中间,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第五版一个整版的《雷锋日记摘抄》,以及罗瑞卿总参谋长的题词手迹等。中共中央机关报打破常规,以空前的规模、透彻的内涵,首次向全国亿万人民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新人雷锋的事迹、言行、品德、素质和风貌。

也就是在这篇通讯播出的第26天后,毛泽东继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之后,又为一个普通战士题词。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并将这一天确定为全国学习雷锋纪念日。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58年了,但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50多年来学习雷锋,纪念雷锋的各种活动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在大中小学校青少年一带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周恩来总理曾把雷锋精神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委员长也说:“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同志题词为“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刘少奇主席题词为:“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陈云同志题词为:“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大家向他学习。”林彪的题词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也就是说,当时政治局常委“毛刘周朱陈林邓”七位领导同志都题了词。

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几十年来在中国人民心中长久珍存的一个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蓬勃向上,砥砺前行。

但是,你知道几代人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词曲作者是谁吗?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在年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环境中产生的一首优秀歌曲。歌曲是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和激情;第二乐段是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主题,把音乐推向高潮。其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作者为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职工姚晓舟(笔名蕉萍);后来作曲家朱践耳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并由胡松华首唱;后经农奴出身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再度演绎,很快传遍全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深植于几代人的心中,久唱不衰。它的红色基因是:这是一首深情——悲怆——激昂的“三部曲”,情感诉求十分强烈,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光辉照我心。”

看到上面的词句,大概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刻回荡起那熟悉的旋律。几十年来,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技术员姚筱舟。

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年4月下旬,铅山解放。年仅16岁、正在铅山中学读书的姚筱舟与几十名同学一起,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分配到二野17军51师政治部。年冬,又随部队高唱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停战后才归国。不久,姚筱舟转业到陕西省。他先在商洛石棉矿,后调到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当了一名采矿技术工。

姚筱舟回忆说,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都写得比较“顺手”,只有第二段中“鞭子”这个词,难为了他个把钟头。他的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他反复斟酌,总觉得不够味,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替换。心烦意乱中,他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偶然看到一个肥胖的地主拿着鞭子打几个长工。灵机一动,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化,于是他马上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

姚筱舟写成的诗共3段,除了广泛传唱的前两段外,后面还有4句:“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诗句中把党比作“母亲”,则是矿工们说的话。

姚筱舟用“蕉萍”为笔名,把三首小诗投寄到《陕西文艺》,很快被刊发在《诗传单》专栏内,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编汇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因公殉职。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举国掀起学雷锋高潮。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雷锋摘抄的这首小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并交给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试唱。没想到这首歌一炮打响,在全国传唱开来,几十年久唱不衰。

在歌曲到处传唱的时候,姚筱舟依然默默无闻,他就像一棵无名小草,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雪雨。主要原因是他的“出身不好”、“关系复杂。”他有一个叔父是国民党军联部的少校军官,还有个亲大哥在国民党海军某工厂任职;直到现在台湾的亲属还有十几位。在盛行“血统论”、“成份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很容易就被划入“重点专政对象”、“内控人员”之列。如果他是一个意志薄弱者,很可能早就在愁苦的征途中无力跋涉而沉沦了。但是姚筱舟相信党,相信群众,也相信自己,希望和追求使他战胜了厄运。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读完了当时能读到的《列宁全集》和《毛泽东选集》等经典理论,使他的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当谈起这段蹉跎岁月时,姚筱舟只是淡淡一笑说:“我那时感到愁苦与茫然,也有过牢骚与埋怨。但与质朴、豪爽的矿工们在一起,矿工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品德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把矿工当我师,以矿山寄我情,是我的座右铭。这样,也就挺过来了。”

年,赴朝参战的姚筱舟回国后来到陕西铜川矿务局担任宣传、秘书工作。年任焦坪煤矿任技术员。然而,年元旦,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4名矿工遇难。虽然姚筱舟当时不在现场,但作为技术员,他还是受到撤职并下矿采煤的处分。

姚筱舟下井后,常常倾听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与煤矿工人生活、劳动在一起,他逐步了解了矿工,爱上了矿工。姚筱舟说:“我认为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人民。”他与矿工亲如兄弟,矿工也把他当成了亲人,经常和他一起喝茶、拉家常,不时还谈起旧社会的磨难和共产党的恩情。他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和歌谣:“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等。

姚筱舟听多了,记多了,自己也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姚筱舟守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三首小诗,其中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到处传唱的时候,曲作者朱践耳一直想了解素未谋面的歌词作者“蕉萍”是谁。年秋,朱践耳通过多番寻觅,终于发现“蕉萍”在陕西焦坪煤矿,于是便给该矿党委书记写信。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姚筱舟没有吭声。他那时已深受“血统论”和“唯成份论”之害,心里暗想,寻找“蕉萍”,谁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天,矿党委派人把筱舟找去,赵炳儒问:“你是‘蕉萍’,有人看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筱舟一看瞒是瞒不住了,于是就诚惶诚恐地点了点头。赵炳儒笑了笑说:“好事嘛,这有啥不敢认的!”便把朱践耳的信转到筱舟手中。于是,从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才正式注明词作者的真实姓名。

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时,姚筱舟因“社会关系复杂”未能成行,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四张丝织音乐家像、一张奖状还是由矿上转交的。在“文革”中,《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但没有给筱舟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的“罪状”。

年5月9日,在姚筱舟的记忆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晚上8点,他珍藏在心里34年的企盼定格在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上海电视广播大厦”4楼演播厅舞台上。

姚筱舟应上海东方电视台之邀,前去参加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导演与主持人精心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在现场见到了作曲家朱践耳和已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才旦卓玛。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照相机闪光灯的包围下,他们3人忘情拥抱,紧紧地握手。一家报社记者风趣地说:“这一天是一支歌中站起来的3个人共同的节日。”这支歌就是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才旦卓玛原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附录一:曲作者朱践耳

朱践耳(—)作曲家。原籍安徽泾县人,出生于天津。早年即自学音乐,年开始作曲。年赴苏北解放区,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工作,年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军乐队长兼指挥。年后在上海、北京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年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师从巴拉萨年学习作曲。

年回国,先后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专事音乐创作。I年兼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上海音协主席。主要作品有交响乐《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节日序曲》、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唢呐协奏《天乐》、歌曲《打得好》、《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清晰的记忆》、电影音乐《在烈火中永生》等。

附录二:原唱者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年6月生,女,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西藏日喀则人。藏族。大专文化。主要歌曲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玛列洪》、《酒歌》、《我们在相聚》等。录制有唱片《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fz/23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