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稳赚不赔办一场马拉松能赚多

你跑过马拉松吗?   42.公里,跑完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长度,已成为近年来北上广乃至全国人民最热衷的运动之一。年,中国共举办13场马拉松,年增长到22场,年为32场,年达到45场,今年将举办50场,马拉松以年增长约10场的速度飞快蹿升,而这些数字还只是在中国田径协会有案可查的,不包括非官方赛事。年,仅有黑龙江、新疆、西藏、青海、江西等零星省市自治区没有举办马拉松了。   对于马拉松是利是弊,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普及了全民健身的意识、提升了城市形象,但也有人说,马拉松实际是披着“体育运动”的外衣,大搞“节庆经济”。大干快上马拉松缘何惹人青睐?办一场马拉松能挣多少钱?“稳赚不赔”的体育赛事   去年11月29日,首届南京国际马拉松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选手齐聚南京,掀起跑步热潮。   除了火爆的比赛外,赛事的收入也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据悉,此次赛事仅报名费一项收入就高达上百万元,而这只是“小头”,更多的收入来自于企业的赞助费和冠名费。至于这笔钱怎么花,南京市体育局一位翟姓干部表示尚不清楚,“就连是否盈利都还在计算中”。   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马拉松是“稳赚不赔”的体育赛事。以年杭州国际马拉松为例,万元的成本,余万元的收入,毛利达67%。“杭马”起点黄龙体育中心附近的一家酒店,预订率超过90%,而正常时候只有50%左右。另有报道显示,在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期间,各种营业收入高达2.26亿元。   “不管办这个马拉松赚了还是赔了,我的感觉只有路堵死了。”因为交通管制导致的道路拥堵,南京出租车司机陈东卫在国际马拉松当天收入锐减,他表示,这场比赛给自己的感觉还是在搞“节庆经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南京,办赛条件与消费市场都不缺,办一两场国际马拉松赛事也无可厚非,但耐人寻味的是近些年来不少县区也赶起了“时髦”。   也是去年,南京市高淳区斥资千万、仿效青奥会做法,办起了国际马拉松,吸引了上万名选手参赛,而这个区的总人口不过40余万;云南昭通水富县的面积还比不上上海的一个区,因为赛道不够,“匠心独运”的主办者竟然设计成了国内首个跑两圈的马拉松赛;贵州省镇宁县本不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却借着黄果树瀑布的大名,搞起了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没有严格的门槛,也为职业化的经纪人钻规则空子提供了空间,给部分赛事埋下了不规范的隐患。从目前来看,不少地方的马拉松赛事仍然是由政府筹钱办赛,但为了追求赛事国际化,而忽略了比赛的服务质量,一些刚起步的赛事连赛时的供给、安保和救护设施都很难保证。   一位曹姓资深跑者曾在网上发帖称,部分赛事现场犹如菜市场,“存衣服、补水、保暖等措施都很难保证。这个时候如果再用高额奖金吸引非洲选手,当然会受到诟病”。也难怪有人调侃国内的国际马拉松都是“黑人跑,白人看,黄人给奖金”。马拉松被“利用”了?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庆军   归根结底,是运作模式出了问题。   首先,许多规则制定得太死板,不利于调动参赛选手的积极性;其次,以行政眼光办比赛,缺乏对专业裁判的尊重,给比赛造成负面影响;最后,马拉松容易成为简单的形象工程,脱离体育本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邱建新   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浓重的“衙门思维”。   首先是利益驱动,某些地方政府打着全民健身的旗号,谋求赛事背后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冲动的背后是政绩冲动。其次,现代人的体育活动是多元多样的,政府单纯模仿别的城市,大搞马拉松,搪塞百姓多样化的健身需要,这是一种懒政思维。呼唤马拉松回归“体育本位”!欢迎写评论,谈谈您的看法~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今日第09版

本期编辑:张永群、兰亚妮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
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fz/20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