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文俊通讯员周怡)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秘书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攻坚之“坚”体现在哪里?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的高频度热词,又如何避免认识上的误读和行动上的误区?近日,作为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贾康携新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在九丘书馆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供给侧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长期行为
记者:您一直是新供给的倡导者,您对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的理解是什么?
贾康: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以改革为龙头、结构优化为关键,攻坚克难解放生产力的长期行为。
从供给侧的相关因素看,主要涉及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和制度管理这五大项。各国的经验都表明,这五大要素中的前三项,在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它们的支撑力,但其后却要转向衰竭。
年,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元,这标志着我们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之后,新的问题却是民工荒、用工贵、招工难,征地拆迁补偿的综合成本急剧抬高,且频频引发矛盾冲突,常规投资普遍出现边际收益递减,五大要素前三项都出现了支撑力明显滑坡的问题。
按照新常态概念看,经济运行中“新”显然已明朗化,但是“常”还没有实现,需要在整个经济企稳后对接“增长质量提升”,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因此为了引领“新常态”,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后两大要素的潜力释放,就是要以科技提供第一生产力,以制度改革带来最大红利。我们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来对冲下行因素,这就包括合理地调整人口政策,优化劳动力供给及人口结构,在配套改革中减轻企业综合成本、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只会改进而不会恶化总供需平衡状态,只会有利于维护“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而不会助长下一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供给侧改革并不否定需求管理
记者:现在一谈到供给侧改革,首先是想到它是针对需求侧提出的,那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是不是对立的?两者存不存在矛盾冲突?
贾康: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一对“相反相成”的关系。总体而言,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概念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等,显然供给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需求管理。需求和供给谁也不能脱离谁,这对概念到了政府这边,政府发挥的作用首先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调控。
现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需求管理经验,不是否定过去我们已经有这方面值得肯定的东西,是要认识这方面的局限性。
过去,我们比较成熟的调控方式是总量型的需求管理,它以收紧或放松银根的调控方式来对总需求产生刺激或者抑制作用。我们在理论和经验上都长期忽视供给管理,供给管理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难度也比需求管理大得多。
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管理转移
记者:现在不少人担心,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管理的变化,短期内容易对经济产生下滑的潜在风险,您如何看待?
贾康:这一担心是不必要的。所谓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转移,更不是以供给侧否定需求侧,而是把两者更好结合、优化处理的动力体系和平衡机制。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主张取消对需求侧的重视,还是应该给予需求管理必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bbts/2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