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大假,有好几天的时间。多数人难得东奔西跑旅游去了,所以适合看风景的地方和适合玩耍的地方,都人满为患。我有两篇随笔要写也不想凑热闹,正好等着读冯良的小说。
冯良的长篇小说名叫《西南边》,刊发在《收获》杂志长篇小说专号秋冬卷上。我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时正好在成都出差,跑了好几天大街小巷,见到卖报刊其实主要是卖饮品的报刊亭就去问,遗憾的是报刊亭少见了,有几个也没有卖《收获》等文学期刊的。才入秋,我却感到报刊的冬天,有些寒瑟。好在“万能的淘宝网”,要啥有啥,何况一本杂志呢。
刊发《西南边》的《收获》,封底上有一个小说梗概:在大凉山莽莽苍苍的大山里,山巅、山腰、低地分别生活着黑彝、白彝和汉人,如金字塔般的层级,彼此隔离,黑彝的女儿如果爱上汉人,就意味着死亡。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军来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开始了:暴动,猜疑,背叛,焚烧与遥远的逃亡,民族深处的回归……小说以三对跨民族的婚姻,写出了彝族隐秘历史的新鲜与复杂,写出了一个时代的苍茫。
一看便知,结构宏大,故事性强。对于冯良小说叙事的可读性,我早领教过,是来自她较早前的一部散文集,相当舒服,尤其是用四川话读起来,那就叫巴适。
散文集《彝娘汉老子》由8篇文章构成。有评论给予较高的评价,称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这里的民族是指彝族,而且是凉山彝族。本来嘛,冯良就是凉山彝族,尽管她现在工作在北京,但凉山这块土地是她相当熟悉的;彝族的血液流淌在她做小说家的心中,她对自己的彝族同胞的情感,更是渗透骨髓的。
她有一个创作简历,说明她对于文学创作数十年的执着与坚持。从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主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情绪》,长篇小说《西藏物语》、《秦娥》,散文集《彝娘汉老子》,短篇小说《三姑二姑》《欧婆婆传》《低烧》《病故的老阿牛》《一夜》《无奈》《亲戚》《逃亡》《寻找麝香》《月亮完全升起来》《吃斋》《灰色的两个月》《行走》《王志生药铺》等,那么多,是多少日子的积累啊。她的作品曾获西藏-年十年文学成就奖,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珠峰文艺奖,算是一种回报。
至于《西南边》,正在读,感觉是读者喜欢的。我答应读完后写一篇文学评论。
用同为作家的皮皮的话说,这部长篇巨制开合度大、庞大的叙事结构,全方位地展现了凉山彝族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书中所涉猎的从亲族乡情的细节,到民族的今生前世,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内涵。彝族人性格中的英勇、尊严、倔强,包括与生俱来的天真狡黠,书中都有淋漓尽致的描绘。彝族崇尚家支荣誉,归属感强烈,讲究身份……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尚武,报夙仇,家支互斗,与当地的汉人官府的争斗……作者慢慢展开的画卷,完全超越了一般的视野和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在读一本完全陌生民族的演绎……
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长篇小说《西南边》单行本,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西南边》阅读
文章来源:凉山日报
记得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