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写在结束援藏工作返京之前一生西 7月,一个离别的季节。三年前的7月,我们告别家庭、妻儿和年老的父母,告别亲朋、挚友和好同事,告别大城市的喧嚣、便利和安逸,告别曾经拥有的一切,只为了一个远山的召唤——援藏。从贡嘎机场大厅出来时,西藏同志献上的那条哈达至今仍保存着,记得躬身接受的那一刻,那簇纯白耀透了眼眸、直达心底,那是三百多万西藏人民的祝福,更是他们沉甸甸的希望和期许。从此以后,三年里接受的每条哈达,都化成心里的一份责任和一份诫勉: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记得第一次下乡,是响应自治区党委“领导干部结对认亲帮扶”的号召,到桑日县绒乡扎巴村看望慰问我的结对困难家庭。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困难户以及坚守乡村教育47年的民办老教师相处的短短半天,我真真切切地被上了一课,这一课包含了很多,有农牧民群众的爱国、感恩,有基层干部的敬业、奉献,有乡村教师的执着、坚守。所见所闻所感的点点滴滴似乎都在不断拷问我的内心,在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宗教地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立什么本、存什么心、秉持什么态度来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双湖,我们前往海拔米的措扎日追走访慰问,措扎日追距离双湖县城公里,距离最近的乡镇也有47公里,为了十几名尼姑的生计和学修,2名驻寺干部在这一待就是四年多,这其中有近三年因为住房不够,又不愿给尼姑造成不便,两个人在帐篷里生活,冬天户外常常零下二十多度,即使在我们去的五月,依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干部西热的家就在47公里外的镇上,他只是利用到镇上取送文件、采买生活物资的机会到家里看看,很少在家过夜,近五年中合计和妻儿团聚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和在拉萨兄弟家居住的老母亲也只见过4次。这样一个35岁的汉子,因为长期蔬菜吃得少、营养不均衡患上了严重的皮肤过敏,肾脏在体检中也查出问题,但在赴内地看病回来后他没休过一天假。我们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反映或者帮助解决,他不假思索地说“我个人没有任何困难,请组织放心。只是寺管会缺少交通工具,带尼姑们看病、探亲什么的不方便。”我们知道他忍着对家人的思念、忍着病痛的折磨、忍着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那一句“我个人没有任何困难,请组织放心”,让我们每个人潸然泪下而又肃然起敬。63岁的尼姑旺姆嘴里一直念叨着感谢党和政府,她感谢的实际上是一个西热和千千万万个西热一样的党员、干部。我们援藏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援藏干部、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杨国瑞,三年当中其老父母来西藏看儿子一趟,原计划借这次机会好好地陪陪老人、尽尽孝心,但临时的工作任务需要他马上启程到基层去几天,眼看着要和老人家就此错过,下乡途中车行经青藏铁路当雄站时,一列火车恰巧经过,老杨从心里觉得,父母坐的就是这列火车,赶紧让司机靠边停车,自己则朝着列车行进的方向迎风挥舞起了长长的哈达,那份舞动挥出的其实是一样悠长的思念。也许是天怜其情,挥舞间手机铃声响起,正是老父亲来得电话,电话那头老人家声音颤抖地大声喊着“儿子,我们看到你了,看到你了,你挥着白色的哈达,我们都看见了!”那一声“看见你了”,让这五尺高的北方汉子长跪不起。干部人才援藏工作开展了21年,每批援藏干部历时3年。干部人才援藏工作的作用和成效已毋庸多言,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贡献也有目共睹。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也许给西藏带来了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方法,但西藏回报我们的却是党员的党性锤炼、干部的素质培养和修身、齐家、治国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理念和经验是发展变化的,也许有一天会过时,但精神却是长留天地、激荡一生!内地的亲友同事常常问候我们:“在西藏辛苦了”,但,我想说的是,援藏三年的时间有始有终,相比长期建藏的各族党员干部,他们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和他们的付出、奉献相比,我们只能更加谦虚、更加努力!7月,一个离别的季节。在西藏最好的时节里,一种情绪正在生长。是不舍但无需哭泣,今年的雨水已经够多;是依恋但无需拥抱,相隔数千里也挡不住我们心和心的连接。我们和巍巍青山作别,曾经攀爬的脚印在那千山之上,西藏,再见!我们和蓝天白云作别,那里依旧升腾着执着刚毅的梦想,西藏,再见!我们和雅江、澜沧江、尼洋河作别,把曾经的乡愁带走把欢乐留下就够,西藏,再见!我们和扎西啦卓玛啦作别,见不到你们的日子我的心就空了,西藏,再见!
本期编辑:扎西白玛
防治白癜风最好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