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梅好时光专栏之四川漫行记之四

四川漫行记(四)

藏家美食与锅庄舞

我和Spring乘出租车匆匆赶到黄哈达人家。有四、五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门口,看到我们下车,他们走过来用藏语向我们说“扎西得勒”!然后给我们献上黄哈达。我们也用刚学的藏语“扎西得勒”向他们问候。平日里从电视中看到的都是献圣洁的白哈达。小伙子给我们献黄哈达,还真让我们有点不知所以然。迎候在门口的阿朵走过来说:“献哈达表示主人对你的友好之情,欣赏你,寄托着主人对你的祝福,黄色哈达能够给你带来好运,保佑你,祝你幸福之意。因为他们家出过两个活佛,所以才有资格使用黄哈达。”

我们随着阿朵走进藏家,根据主人的安排,我们要在门口,围着由牛头、黄哈达和写满经文的经幡堆成的玛尼堆转上三圈,大声念“扎西得勒”,转完后,要在门口的水池前洗洗手,意思是洗去尘埃和晦气。

藏族很讲究男尊女卑,所以进门得男士先进,最后女士才能进去。藏家的屋子装饰得很美,墙壁上,屋顶上都贴着藏族风情的画,整个屋子是红色的。我觉得这一点藏族和汉族是一样的,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屋子的四面摆满了红色的桌子,桌子的每个面和棱角都画着各种藏家的图案。桌后坐满了与我们一样的旅人。见我们走过去,有藏家的小伙子走过来为我们摆上了酥油茶、青稞酒、烤羊肉、煮土豆,和青稞面做成的切成小碎块的馕。

主人致辞后,教大家喝青稞酒,左手五指端着杯子,用右手的无名指沾上酒,弹出去说“一祝家人,Ochocho!二祝父母,Ochocho!三祝朋友,Ochocho!”三次酒弹毕,杯里的酒要一口气喝下去。藏族有一个习俗,就是客人来了,必须喝下三杯青稞酒。好在这酒是藏民自酿的,只有10°左右,醉不了人,不然肯定会有许多人不胜酒力喝醉的。

藏家小伙子为大家唱起了藏族歌曲,几曲过后,藏家小伙请来了藏家女主人,说是二十年前一枝花,为大家献唱。气氛达到高潮。藏家小伙指着东边一排三位先生说,这是主人坐的位置,右面的某个位子是主妇即大嫂的位置,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要有所表现的。原来藏家的座位像我们喝酒时一样,是有着许多规距的,不能随便坐。

品着藏家小吃,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做着快乐的游戏,听着美妙动人的歌,大家都投入其中,暂时忘却了红尘,抛弃了世俗。

在藏族人家,听完一首歌后,要说“呀索呀索呀呀索!”意思是“太棒了,再来一首!”

在这热烈的气氛中,大家几乎都忘了吃藏家的美食。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起身往外走时,有许多人开始向我们刚刚离开的房间走来。在走廊里左右两边的屋子里,也都是欢歌笑语不停歇。

热闹过后的寂静,我突然想,原来原始的藏家也被商业化了。为我们倒酒盛菜的藏家小伙子穿的是牛仔裤,旅游鞋。雪域高原,给人的印象总觉得是一种圣洁与粗犷,如今身临藏文化的喧嚣之中,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困惑——难道现代化的文明真的冲淡了古老的纯朴吗?

晚上结束后,大家穿过房间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早就燃起了熊熊篝火,在藏家人的带领下,大家围成一个圈跳锅庄舞。锅庄藏语称为“卓”。锅庄舞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圆圈歌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人们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那一刻,在熊熊的盆火边,我和Spring忘情地转着、跳着,仿佛又和上了青春的节拍。

藏谜

跳完锅庄舞,大家意犹未尽。

根据安排,我们又乘车来到“九寨沟藏谜大剧院”,欣赏藏族的歌舞表演——《藏谜》。导游介绍说,《藏谜》是舞蹈家艺术家杨丽萍花费五千万巨资打造的一台纯藏族风格的大型歌舞乐表演舞台剧,是一种原生态文化的展示。《藏谜》覆盖了几乎所有中国西部藏族地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

大幕拉开,只见一道光铺成的路上,老阿妈带着她的小羊匍匐在朝圣的路上,通天的大经轮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远处的神山满是打坐的修行者,跟随着低沉的诵经声,老阿妈走上山顶,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突然一双智慧慈悲的佛眼从地平线升起,发出耀眼的光芒……

《藏谜》讲述了一位藏族老阿玛,历时三年从九寨沟前往布达拉宫朝圣的路闻。在她历尽千辛万苦,就要到达布达拉宫时,突遭暴风雪,为了保护小羊,她被风雪留在了拉萨……曾经有诗人这样形容朝圣之路——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一朵花的过程,盛开或者凋零自有其不可规避的时序。一个朝圣者的生命,有着超越时空的力量,当疲惫的身体已经停止了在山川大地的跋涉,其充满神性的翅翼仍可向着更高更远处飞翔……

《藏谜》共分四场十回。

第一场:老阿妈途经大草原,看到几十位牧民抱着六弦琴踏着炫目的踢踏,唱着高亢的歌曲,自娱自乐……

在老阿妈朝圣的过程中,她看到六弦琴、长袖舞、荷花度母。

第二场:老阿妈爬山涉水,终于走到了海拔相对较低的康巴农区,一片丰收场景……老阿妈朝拜路上遇到深沟无法通过,人们自发的为她搭起一座“人桥”,让老人家顺利的匍匐着过去……

这一节表现的是:打青稞、藏族情歌、牦牛舞。

第三场:对于藏族人来说,非常神圣的劳动,就是能参加布达拉宫的修缮劳动。所以许多人可以不要任何报酬,自发的从四面八方来加入到这一劳动行列里。他们以歌声和夯土时打击出明快的节奏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给自己以精神上的慰藉——这就是打阿嘎。

在舞台的一角,妇女们在波光粼粼的湖水里,梳理着长发……这便是沐浴节,藏族人向往的节日——人们纷涌到江河里用纯净之水洗涤全身,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抚。

又一夏天到来,近三年的朝圣,老阿妈来到了一片碧绿如毯的草原,当地正过着最隆重的赛装节。老阿妈一边教年轻的姑娘们如何穿戴藏装,一边欣赏着竞赛中的色彩艳丽、款式各异的豪华服饰。

第四场:轮回之梦。

老阿妈继续着她的朝拜之行——风雪很大,她几乎站不稳了,小羊在她的身后冻得瑟瑟发抖,老阿妈用自己的藏袍包裹着小羊替它取暖。风雪越来越大,她渐渐的不动了……

静静的雪地里,在即将到达终点时,老阿妈死了……藏族人有个说法,朝圣途中死去那也是一种幸福!

白度母们跳起了度母舞,秃鹫盘旋在老阿妈的头顶,它们要把老阿妈带回天界。老阿妈由一身黑衣变成了一身雪白的衣服站了起来……诵经声震耳欲聋……突然,地平线上光芒四射,祥和的佛像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剧院的上空骤然飘下许多彩色经幡,四周酥油灯亮起,整个舞台一片辉煌……

这时,从舞台深处的地平线上站起一个小姑娘,小羊跟在她的身后。空空的舞台上仅留下她和小羊的身影,静静地看着巨大的佛像——那是老阿妈的轮回再生……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绚丽的一场演出,灯光优美,情节感人,更为主要的,那种人性的光芒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整个演出过程中,大家寂静无声,仿佛《藏谜》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气场将人牢牢吸引,直到全体演员谢幕,大家才想起使劲地鼓掌……

也许这样的朝圣就像是一个谜——藏谜,一个只属于藏族人的谜。这种对信仰的虔诚,显然是除藏族以外的其它民族所不能理解的,但又何尝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呢?

乐山

10月13日,我和Spring乘车告别美丽的九寨,换乘飞机到达成都。Square.J打电话请我们吃饭。因我们把宾馆换到了双流机场附近的华阳镇,时间太紧张,只好作罢。辜负了Square.J的盛情,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我们开车去往乐山。

讲评书的爱说“无巧不成书”,这正应了我们的乐山之行。14日恰巧是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据说观世音菩萨有三个生日。分别是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二月十九是她为人的生日,这一天她成了三公主;六月十九是跳火坑的日子,她的父亲不让她学佛,命人活活地烧死了她,因此这一天是菩萨的忌日,也是她最苦最伤心的一天;九月十九则是她成佛的日子,这一天她修成了菩萨,坐上了莲台,所以这一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能赶到这个日子看乐山大佛,看来我们一心向善,也是与佛有缘的人。

在山门入口处,我和Spring照了几张照片留念。本来怕影响拍照,我们只想自己在里面走走,不想找导游的。但门口一个美女导游说,她可以指导并协助我们拍照。于是,我们就请了她给我们导游讲解。我和Spring一边照相一边走。导游的讲解倒成了鸡肋。在一个大大的“福”字前,导游说,可以在这里照相,让福跟你走。福是个好彩头,于是,我和Spring在“福”前盘桓了很久,照了许多照片。

通往山上的台阶一共是九十七级,导游说十三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你们走到第十三个台阶上拍照吧!可保佑你们全家平安富贵。“十三”本是数字世界极为普通的一员,但在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里,对“十三”却是极为偏爱。古人把儒家的《诗》、《经》等十三部著作总称为《十三经》;宋代有《十三经注疏》;明、清时期,我国北方的说唱文学中通告“十三辙”;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历遭劫难,残存的篇数也恰好为“十三”。又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杭州的六和塔以及皇家的许多塔,都是十三层。甚至一位朋友的生日是农历的某月十三,每年这个时候我也总会想起他。

在十三阶上拍完照,导游让我们径直往前走,她说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下来,如果下来喻为走回头路。马还不吃回头草呢,大佛我们还没有拜怎么能往回走呢?

再往前走不多远,就看到了乐山大佛。那是一尊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因此,弥勒佛也是给人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我们双手合十,祈愿这光明的佛给我们带来好运。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崖壁上,依凌云山栖霞峰凿造而成,所以又叫凌云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据导游讲,乐山大佛高71米,发髻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

乐山大佛,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一副仿若看透世间悲喜,静待祈祷天下苍生的神情。据说,大佛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年)开始修造,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年)完工,历时90年,承载了几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从而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菩萨生日的缘故,当天的拜佛烧香的人特别多。悬梯之上,人流熙攘,摩肩接踵。我们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才沿着大佛右侧的石壁,走上著名的“九曲栈道”。栈道与佛像同时开凿,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仅能容一人通行,踏过级石阶才能走到大佛脚下,一睹佛容。

这气势雄伟的大佛,真让人叹为观止,不由地让人对古人心生敬意,他们的智慧与这浩瀚佛学一样博大精深。

面对大佛,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缈小与无助,一种神圣的光芒在眼前弥漫。于是,蒲团之上,我与Spring虔诚跪拜,祈祷佛的保佑!

之后,继续沿左侧的石阶往上走,不远处就是东坡楼。东坡楼又叫东坡读书楼,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黄庭坚的手书。看到此,想起东坡先生的一首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历史浩淼,人如风尘。眼见着风景依旧秀,东坡楼尚存,只是如今,三苏何在?想想,心中顿生无限感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心阳,原名张梅英,河北灵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河北省第四届作家班

自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百花园》、《散文百家》、《广州文艺》、《当代人》、《青春岁月》、《石家庄日报》、《音体美报》、《人特周报》、《劳动午报》、《廊坊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诗歌。

曾编辑全国首部网络文学集《大行如虹》。曾获“海岱杯”全国网络文学一等奖。小小说《我是一张床》荣获“野三坡杯”第四届(年度)河北小小说佳作奖。

年出版文集《梅之音》,年出版散文集《梅好时光》。

“商会生活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1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