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维护稳定政策
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强则国力盛。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的全面小康,关系全国的全面小康;西藏的安全与稳定,关乎全国的安全与稳定。
“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
“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
“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确保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边陲地区安全稳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着眼于解决西藏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坚持标本兼治、放眼长远,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制定实施了十个方面的维稳措施,构建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今天的雪域高原,和风顺畅、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法治思维贯穿始终,维稳治理“法治化”漫步在雪域高原,一条条水泥路如哈达般盘绕在山间河谷,一幢幢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村庄内、都市间,除了能随眼可见的美景及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喜悦笑容外,还能随时随处听到这样一句话——“追求和谐幸福生活是西藏各族人民最大的目标和根本利益所在”。
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西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依法治藏,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做好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
遵循这一重要原则,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遵循这一重要原则,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十个坚持”;遵循这一重要原则,自治区的“双重优势”更加明显。
……
回顾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光辉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法治西藏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藏能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和关键因素。
为了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自治区全力营造法治氛围,让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寺庙,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遇事用法”,依法治藏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
与此同时,自治区坚持依法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依法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维护各族群众根本利益,全面彰显法律权威。
依靠法治思维、法治手段,在法治的轨道上,西藏实现了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夯实基础巩固根基,维稳治理“源头化”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
西藏自治区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农牧区面积占95%以上,农牧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0%。没有广大农牧民的旗帜鲜明,没有农牧区的和谐稳定,西藏的长治久安就无从谈起。
“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要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情深意切的谆谆嘱托,使西藏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如今,这一思想已落地生根,并转化成生动实践。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把筑牢基层基础、提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能力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来抓,有效地夯实筑牢了基层发展稳定的基础。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维稳治理“人性化”“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
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核心在于凝聚人心,在于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把握为了群众、服务群众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这个载体,确保各族群众在“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中得到更多实惠,使“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工作成为深受群众欢迎、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形成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工作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竞相发展、争创和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大手笔、大成就。雪域高原向世人演绎着邻里之间、双联户之间守望相助、诚信友爱、团结和睦的动人佳话。
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政策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主动加强与寺庙的联系,积极为僧尼排忧解难,不断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大力实施“一个联系”、“六个一”、“九有”、“一覆盖”、“一创建”、“一教育”、“一工程”、“一服务”等利寺惠僧措施,探索出一条新时期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为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实现西藏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自治区不断强化和丰富民生先动举措,坚持把全区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把更多的财力精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向农牧民、向基层、向弱势群体倾斜,切实办好民生“十件实事”。
一件件惠民工程、好事实事,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激发了广大群众维护稳定的内生动力,全民自觉珍惜稳定局面、自发构建和谐社会的防控体系因此而形成,因此而巩固。
着力创新狠抓管控,维稳治理“科学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强基固本、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以为民、亲民、便民、安民为切入点,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着力创新城镇管理,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从年底开始全面推行城镇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拉萨市率先启用便民警务站,整合警务资源,以民警为主,武警、辅警为辅,建成覆盖城乡的个便民警务站,做到“4小时不断人,4小时不眨眼”,把警力安排到街头巷尾的第一线,实现了发现率、盘查率和管事率的全面提升,各类刑事、民事案件大幅下降。
社会管理主体创新,使为民服务在网格中得到体现。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网格化管理改变了过去社区居委会与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的单线行政管理模式,强化条块融合,实现了“条”上职能部门与“块”上社区居委会基层组织的“共同治理”。
自治区毫不放松地抓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在全国实现了7个“率先”,有力维护了信息网络安全、净化了网络空间,确保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维稳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不断巩固,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摘编自年8月日出版的《西藏日报》第一版稿件《创新社会治理确保西藏长治久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维护稳定政策理论在西藏的成功实践》,阅读全文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